烟火读史之谋士刘晔 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汉三国时期的谋士刘晔,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物。虽然说同属一流谋士,但又不是诸葛亮、荀彧、郭嘉的那种类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施起来的效果立竿见影,而是说出来的意见、筹划好的谋略,多数要到事后才能证明是对的,而往往到了那个时候,当初不听他意见者都后悔不已;另一方面,刘晔的人物品藻功夫似乎比他的谋略水平还要高出不少,他品评的人物最后都八九不离十,几乎完全和他当初的预料一样;历经三朝,算是元老了,官也做的不小,但最后的结局却是被自己的君主和同僚合份暗算,发狂忧郁而死;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还隐藏着两段历史公案等待后人去揣摩、去破解。本文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奇特的谋士。

刘晔(179---234),字子扬,淮南成悳(今安徽寿县)人,出身高贵,是汉光武帝刘秀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裔。父亲叫刘普,母亲名修,刘晔还有一个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刘涣。刘晔七岁时,母亲病危。临终前,她告诫两个儿子:家里有个女侍谄害人的毛病,自己死后必定为祸家族。并希望儿子长大后能除掉这个女侍。果然等到刘晔十三岁那年,他告诉哥哥之后,冲进内室,将那侍者杀了,然后直接前往目前的墓地拜祭。父亲刘普大怒,而刘晔则冷静地告诉父亲这是母亲的遗命。刘普大为惊讶,“心异之,遂不责也”(1)。后来,来到扬州避祸的名士许劭见到刘晔,对刘晔大为赞赏,说他有佐世之才,年纪轻轻的刘晔从此成名。
后汉末年,扬州一带的局势混乱,战乱不止。加上郑宝、张多、许乾等为首的豪侠之士纵横扬州,使局面更加复杂。这时的刘晔是什么做法呢?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使得后人对这事刘晔的行为大感疑惑,成了一桩历史公案。关于这个问题,在此略做考证。
《三国志刘晔传》载: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干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内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原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另外一段史料出自于《三国志鲁肃传》: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这两个同出陈寿笔下,但是意思却是截然相反,显然有一个是错误的。到底孰是孰非,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
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三国志刘晔传》这一段记载的真实性如何。笔者认为有几点疑问。从前面所引原文来看,其实说了两件事情,一是杀郑宝,二是助刘勋。刘晔去杀郑宝的起因,是因为曹操使者的到来,这里就有三个疑问。
一是曹操的使者为什么不去直接找拥兵自重的郑宝,而是来问一介书生刘晔?难道这时候的郑宝已经打起了反曹的旗号,又或者是郑宝此时南迁打算去投靠已经占领江东大部地区的孙策?既然刘晔杀了郑宝之后对其手下说的是奉了曹操的命令,那么就说明郑宝的这支队伍至少还是听从曹操或是以曹操为首的东汉王朝的话的,那么曹操的使者在接刘晔前后,就完全有可能去找郑宝谈谈了,而刘晔也没必要直接把郑宝杀掉来解决问题呀?!
二是刘晔杀了郑宝之后,为什么把其手下交给刘勋而不是给曹操的使者。要知道此事的刘勋是袁术的手下而非曹操集团的成员。
关于第二个疑问,清人何焯认为:
(刘)晔观“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此时曹氏代汉之势未成,以“支属,不欲拥兵”,乃晔后来饰词(2)。
方诗铭先生也认为:
《刘晔传》所述,则是刘晔此后的讳饰,历史真相并非如此(3)。
第三是刘勋失败后刘晔的去向。如果说刘晔是随刘勋一起投奔曹操的话,那时间应该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但是却把在裴注《傅子》中介绍的曹操征召刘晔、蒋济等人的时间提前了近十年。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从当时的时局和刘晔的性格和行事作风来看,刘晔并没有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杀了郑宝,也就不可能把郑宝的上万手下交给刘勋这个曹操的对手的。
既然刘晔本传的记载不可靠,那么《三国志鲁肃传》的可信度又如何呢?
宋人司马光在其《资治通鉴》中就没有采用《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他认为:
肃本传曰:刘子扬招肃往依郑宝,肃将从之,瑜以权可辅,止肃。按:刘晔杀郑宝,以其众与刘勋。勋为策所灭,宝安得及权时也?(4)
清人梁章钜也说:
按:子扬即刘晔之字。据《(刘)晔传》,晔为郑宝驱逼,欲赴江表,晔谋杀之,是晔本非郑宝党与,岂有劝鲁肃从宝之事?宜为温公所不取也(5)。
此二人的分析的基础,是在于对《三国志刘晔传》记载的可信上。也就是说如果《三国志刘晔传》得记载不可信,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田余庆先生认为:
孙权统事以后陆续出仕的北士,对孙吴统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人,如鲁肃、诸葛瑾、严畯、步骘等。孙策渡江时已经来到江东,但是都与孙策保持距离,不为孙策所用。以鲁肃为例,鲁肃本与周瑜友善,二人同时渡江,但是鲁肃并不亲附孙策,欲从曲阿北归巢湖以就郑宝,因周瑜力劝而止(6)。
方诗铭先生指出:
如果将《刘晔传》和《鲁肃传》关于刘晔与郑宝之间的关系综合加以探讨,历史真相应该如此:《鲁肃传》所载刘晔与鲁肃的书信,所表达的是刘晔对郑宝的及其钦佩之情,这应该是真实的;《刘晔传》所述,则是刘晔此后的讳饰,历史真相并非如此。
综合以上的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刘晔身处错综复杂的扬州,对于郑宝这支割据势力仰慕不已,写信给早已结识的鲁肃,推荐鲁肃一起加入郑宝的队伍。只是由于周瑜的及时介入才未能如愿。而郑宝的结局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其势力几年后被消灭或被收编,刘晔只能继续待在扬州,以待时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