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之朝圣――圣城的腐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朝圣活动的意义
在一段修道院的经历之后,马丁.路德得到了一个(徒步)旅行去圣城罗马朝圣的机会。罗马城是当时天主教的宗教活动中心和圣地。
现代社会中,伊斯兰教还保留着较完整的(麦加)朝圣传统。以我自己的片面了解,基督教中也有时会组织一些朝圣活动,但那种意义已经是一种纪念性质的。现代基督教的理解是神是无所不在的,神的殿就是我们的身体,神最终会住进基督徒的心中。这种理解是符合《圣经》经义的。所以现代的基督徒并没有必要跑到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圣城去朝拜神。自从基督耶稣宣告?的国在天上的那一刻起,地上的耶路撒冷“圣城”已经完成了其意义。
这种地理位置上的朝圣,意义上却是追随神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可否定,朝圣活动本身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有意义的精神活动往往要与实际的行动联系起来。比如有一类现代还在流行的“亚伯拉罕式”朝圣活动,是顺着当初神召唤亚伯拉罕的路线旅行,体验当时在旷野中仅靠牧羊维生的亚伯拉罕,如何忠诚地听从神的呼唤,不辞艰难地追随神。人都有一个fort-Zon”(舒适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舒适区就是我们的家。对于暂时不信神的朋友来说,就是我们要有勇气离开这个舒适区,顺应命运的召唤,去做一些挑战我们人生的事情(比方说去搞一个创业公司,或在90年代时,离开政府单位下海经商等等)。其实离开舒适区不一定是地理上的和环境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如基督徒应该坚持灵修和参加教会活动(好像运动员要坚持锻炼一样)。基督徒应当视生命为一个由神浇灌的活的源泉。
马丁.路德大概是满怀希望地踏上了这段路程。这样的“恩遇”在他的年代大概也是比较特殊的。我们可以想像,马丁.路德的艰苦的修道生涯为他“挣来了”这样的“恩遇”。他衷心期望在这段路程上找到那种与神亲近的感觉。然而当时的罗马城却带着一种强烈的“世俗的腐朽气”,这让他不由得感到深深地失落。
二)如何对待天下乌鸦一般黑?
据说要带领最近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信教已经越来越难了。早期到美国的留学生因为贫穷,经常需要教会的帮助。有一点是可以坦然推介给留学生的,那就是到了美国后,若有生活或精神上的困难,教会是一个重要的提供各种帮助的资源。而现在的留学生,有些人比较有钱,觉得很多事情都可以靠钱打;有些人则在人际关系上持有较强烈的防范心理;有些人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优越感;有些人则受了国内媒体和西方媒体之间的相互指责的影响,对美国看法较负面,出国也只是满足家长的要求,或干脆是出来镀镀金。总的说来,很多留学生对学习美国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有兴趣,对美国的文化精神却比较不屑一顾。而基督教也被我们以“无神论”为先决条件,列入了美国文化之中。
我自己本身也是属于这一类型的。我出国前已经工作过很多年,有一定的经济积累,所以出国后就从来没有去教会的打算。当然,我现在才知道那是多么大的一个失误。为此我自己付出了灵魂失落和家庭破碎的巨大代价。
在信教前,我是一个儒家文化和各种现代流行思维的追随。我的写作内容也能大概地反应出这样一些背景。我曾经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问心无愧”,这是从我们中国社会中的一个伟大的改革开放领导人身上学习到的。直到现在,我心中依然对他有较强的好感,也感谢他对中国和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作出的贡献。然而我自己对“问心无愧”这四个字,却有了另一层深度的体会。
我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是与我的“问心无愧”思想相辅相承的,那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世人都有罪,这点我很容易理解。既然如此,那我只要做得比大多数人都好就行了,去教会干什么?用句直白的话说,若有天堂,那我做得比大多数人都好得多,且不是理所应当地该去天堂。在我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没有真的为罪忏悔,也没有真信基督耶稣。我只是觉得大家对我都很热情,盛情难却,就干脆受个洗吧,免得扫了他人的兴。另外,和大家混在一起做点好事也是一件很健康的事情嘛。
“问心无愧”和“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两个命题,似乎很巧妙地构成了一个能自圆其说的逻辑保护圈。然而一段《圣经》经文,石破天惊地为我攻破了这个逻辑保护圈。
《约翰福音》8:1-11
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它那里去,?就坐下,教导他们。文士(经学教师,神学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老师,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法律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写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写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问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再犯罪了。”
基督耶稣的爱,是非常非常的深的。在那个年代,按《圣经》里旧约的世俗律法,是可以将这个行淫的女人砸死的。但当时罗马的律法,却要求判死刑要经过罗马提督(基督耶稣的死刑就是罗马提督判的)。所以当时犹太人将一个行淫的妇人带到基督耶稣面前,既代表了犹太人的信仰危机,那就是为什么不能按字眼解释《圣经》?答案是神是一个灵,字句是死的,经义是活的。《旧约圣经》中的世俗法律在《新约圣经》中都已经被否定了,现代神学家们解《旧约圣经》中的律法,主要的重点都是律法中神的管教和爱的精神。这个场景也代表了犹太人的政治危机――想搞以色列复国还是顺从罗马统治。然而在这样的危机中,基督耶稣却定睛在那个罪人――即将被他人用石头砸死的妇人身上。这是一个伟大的例子,让我们知道在整个世界的惊涛骇浪中,如何去爱和关心人。犹太人在二战的大屠杀后,也总结出了这样一句话:“救一个人就等于救全世界”。可惜在进2000年前,他们真的没有体会神的美意。

基督耶稣为那个妇人做了刻在她灵魂深处的自我辩护――“谁没有罪,就拿石头砸我”。我不想具体解释,大家体会一下那个妇人的心情,肯定反复念叨的就是这句话。更说一句实实在在的话,我自己的“问心无愧”,基于的也是同样的逻辑。当然,我的逻辑可能更隐蔽巧妙一点,这个世界都有局限性,局限在我们这个时空,谁能不犯罪?(把犯罪推给时空的局限性已经有点“亚当式逻辑”了――推卸责任而非寻求悔改和进步)
结果大家都惭愧地走了。不仅是那些虚伪的,与基督耶稣作对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还有那些来认真听道寻求真神的老百姓。因为人人都有罪,都亏欠了神的恩典。
在现代社会,大家抬起头来一看,空空荡荡,我们就该都信佛教了――完全的虚空,像《红楼梦》的结局那样的白茫茫大地一片。或我们就都应该放弃了,找点儒家的“明哲保身”精神,把持住自己的一点道德底线(真的把持住了吗?)。
但基督耶稣却留在了当地(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若此时基督耶稣也溜走了,那该是多么大的笑话)。可以想像这对那个妇人是多么强烈的灵魂中的震撼。所以基督耶稣平平淡淡的一句:“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再犯罪了。”,其实已经在道义上审判了那个妇人,并给了她改正的信心。虽然《圣经》没有提那个妇人最终是否得救,但借这段经文,今天灵魂得救的人不少。有很多人大概不相信“无罪的才能救有罪的”。这段经文也清楚地回答了,若要救人的灵魂,真的只有靠基督耶稣的无罪和完全。
当然,我不是女性,在骨子里,也有很多“自命不凡”的清高。但在神的光照下,我恐怕还不一定有这个妇人强。至少这个妇人比我更容易知罪。这段经文也教导我另外一个内容,那就是真的要在神面前谦卑。我在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仗着小聪明,先质疑的是:“那个妇人的丈夫是受害,他有没有权利砸石头?”。对不起,《圣经》不是这样理解的。若我们带着质疑神的心,恐怕从《圣经》里什么都得不到。我们必须谦卑自己,越谦卑,获得的就越多。
后来我将自己代入那些寻求耶稣的百姓,又将自己代入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我渐渐开始有所收获,开始具备比较宽容的心,随时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地砸人石头。只有当我将自己比成那个行淫的妇人的时候,我才突然感受到了基督耶稣身上散出来的那巨大的爱和光芒。在那个如此险恶的危机重重的环境中,他却替我说出了心中辩护的话。他本有上十字架的心,又何必为自己化解任何危机呢?他化解的,自然是我这样一个被整个犹太人的信仰和政治危机抛入覆灭的命运的罪人了!他又以他的圣洁无罪,让我知道自己当受审判。他更在我战战兢兢,知道面临的是必死的命运时,出人意料地宽恕了我。
另外,这段经文教导我作为基督徒,最重要的是要在生命中活出神的形象,尽量地体现爱心和少犯罪。否则我们帮助的人来一句“谁没有罪,谁来砸我”,我们就都得乖乖地逃走,劝他改信佛教。当然,我们无法像基督耶稣那样站立得稳,但我们至少可以见证说:“你看看,我这样的,基督用他的宝血把我的大多数的罪洗净了,我还有点自己的小积存,能在你的面前站得住吗?”。我们先站住了,才可以对别人说,“你看,基督都不定我们的罪,我们真的要悔改啊!”。我绝不敢夸口,我说这话都心中惭愧。感谢神的是,在我们的教会里,能够勉强地在某些方面站得住的弟兄姐妹还是不少的。《圣经》也教导我们有一颗欣赏他人美德的心,这种心态越好,我们就能看见更多站得住的人,也能看到生命中的希望。
后说明一点,我这里没有任何对妇女的歧视。现代文化讲究对事不对人,《圣经》教导我们更要具备宽恕的心,对事情都要抱一颗平静、公正、慈爱的心。在神的眼中,罪人都是可救的,唯独撒旦(主要是指一种扭曲真相的和邪恶的精神内容)是不可救的。最终受最严厉惩治的,还是撒旦。
记得90年代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我有三个同事,去罗湖海关附近的酒店接国外来的朋友。当时酒店中有一个大概是小姐的人,也在那里闲坐。大家没事就聊天。这些同事是知识分子,在当时收入也不算高,也不算低,对小姐还有些偏见。言谈之中不免带了出来。临分别的时候,那个小姐含蓄地笑了笑,说:“我一个人可以养你们三个。”
我在技术部门当负责人,对市场部门有很多不应该的“外快”也有看法。市场部的一个宣传负责人就对我说:“现在是商业社会,大家都在卖东西。工人农民卖的是手和脚,知识分子卖的是大脑,小姐卖的更隐秘一点。卖得越隐秘价值越高,风险也越大。”还有一个经理朋友曾经对我说:“现在搞的都是人力资源,小姐们都是自带资本的。要尊重啊!”。当然,我们深知这样的价值观在腐蚀和摧毁着人的心灵和社会的良知。从很多新闻消息上看,中国政府和民间都在大力整治这些毁败人类道德和良知的事情。衷心希望我们中国人不仅从道德上得救,更从灵魂上得救。
回到马丁.路德的年代,他敏锐地嗅到了当时天主教教廷中的那股世俗的腐朽气。用我上面的经文解释来看,大概是突然现若有一个罪人理直气壮地说“谁没有犯罪,谁就来拿石头砸我!”,结果教廷里大家都溜走了,出现了一片空空荡荡的景象。当然,马丁.路德还察觉到了教廷里很多其他的犯罪,其中最大的,是教廷对金钱的热衷。我不想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细致解释,但他的朝圣经历就好像碰到了今日的某类旅游团,到了目的地后,旅行社不是专心地让大家欣赏风俗、人情和景观,却是想方设法带大家到商业区去消费。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