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小双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据历史记载,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周瑜的协助下,一举攻克皖城。而乔公和他的两位国色天香的女儿
当时正住在皖城东郊。孙策慕名前来求亲,周瑜和他一道前来。
据说大乔、小乔都美若天仙,常常让人分不清,孙策和周瑜也一样。还是孙策开了口:“公瑾,你我自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我比你大
几天,干脆这样,我娶大乔,你娶小乔。”周瑜欣然同意。乔公看到这两位将军少年了得,战功赫赫,也有意把自己的这对姊妹花嫁给二人。
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孙策还得意非凡地调侃周瑜这位连襟,说:“乔公二女虽然光彩照人,不过,得到我们两个人
做女婿,也算快慰了吧!”
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城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孙策、周瑜对能娶到二乔为妻感到非常满意。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看法,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史书上没有说。不过,从有关资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给孙策之后,孙策忙于
开基创业,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甚少。仅仅过了一年,孙策死在战场,年仅26岁。
大乔和小乔闻讯一起赶来,孙策先望着妻子,再看看小姨子。有人说,孙策每当他跟妻子在一起的时候,他觉得他是爱大乔的,但每次看
见了小乔,他又觉得自从第一眼见到小乔,他便一直在爱着她。这种感觉在他临死前分外强烈,到最后的一刻他还是没有弄清楚。他在临终前
拉住小乔的手,对小乔说:“请妹妹转致周郎,尽心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
孙策死时,周瑜守御巴丘,得到快报,星夜赶回来奔丧。吴太夫人领着二乔和孙权出来,当面将孙权托付给周瑜。周瑜望着大乔,回想孙
策的知己之恩,十分同情她的悲伤与哀痛。
当时,大乔充其量20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
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传闻曹操虎视江南,其实也为二乔。曹操发誓说:“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
于是都督周瑜主战,看似为了保住二乔。其实,这些政治家不一定是单单为了两个女人。
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11年。在这11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

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之时被诸葛亮连续三次戏弄,最后死于巴丘。周瑜死的时候,小乔并不在他身边。周瑜的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太阳即

落山。小乔素服举哀,她没有看见丈夫的脸,只看到了金棺在夕阳下闪烁,映出晚霞的光芒,却慢慢黯然失色。一代名将,才36岁,竟然
就这
样死去了。
当时,小乔不过30岁,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为小乔所生,史无明文,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她终归
是这二子一女的嫡母。由于周瑜的特殊功勋,孙权待其后人也特别优厚﹕其女嫁给孙权的太子孙登,若不是孙登死得早了一点(亡年33岁),
当皇后是没有问题的﹔长子周循,取了当朝公主,拜骑都尉,颇有周瑜弘雅潇洒的遗风,可惜“早殇”﹔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乡
侯,但因“酗淫自恣”,屡次得罪,废爵迁徙,不过最终仍被孙权赦免。当然我既然到了三国当然是不会让大小乔守寡的!
当时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我急起止之曰:“昔单
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
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我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
罪!死罪!”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我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瑜曰:“吾
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
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我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
之劳,早晚拱听驱策。”瑜曰:“来日入见主公,便议起兵。”我与鲁肃辞出,相别而
去。次日清晨,孙权升堂。左边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余人;右边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余
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少顷,周瑜入见。礼毕,孙权问慰罢,瑜曰:“近闻

曹操引兵屯汉上,驰书至此,主公尊意若何?”权即取檄文与周瑜看。瑜看毕,笑曰:“老
贼以我江东无人,敢如此相侮耶!”权曰:“君之意若何?”瑜曰:“主公曾与众文武商议
否?”权曰:“连日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吾意未定,故请公瑾一决。”瑜
曰:“谁劝主公降?”权曰:“张子布等皆主其意。”瑜即问张昭曰:“愿闻先生所以主降
之意。”昭曰:“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越大。吾江东可
以拒操者,长江耳。今操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不如且降,更图后
计。”瑜曰:“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权曰:“若
此,计将安出?”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
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
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
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
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
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权矍然起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
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
意。此天以卿授我也。”瑜曰:“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权
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
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
之。瑜受了剑,对众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
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言罢,辞了孙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各无言而散。周
瑜回到下处,便请孔明议事。孔明至。瑜曰:“今日府下公议已定,愿求破曹良策。”孔明
曰:“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瑜曰:“何谓心不稳?”孔明曰:“心怯曹兵之
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将军能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瑜曰:“先生
之论甚善。”乃复入见孙权。权曰:“公瑾夜至,必有事故。”瑜曰:“来日调拨军马,主
公心有疑否?”权曰“但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耳。他无所疑。”瑜笑曰:“瑜特为此来开
解主公。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较之:彼将
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
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
”权抚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释吾疑。子布无谋,深失孤望;独卿及子敬,与孤同心耳。
卿可与子敬、程普即日选军前进。孤当续发人马,多载资粮,为卿后应。卿前军倘不如意,
便还就孤。孤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周瑜谢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
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
之事。肃曰:“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刘备,必
为江东之患。”肃曰:“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
次日平明,瑜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坐。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将听令。原来程普年
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瑜令众将曰:“王
法无亲,诸君各守乃职。方今曹权,甚于董卓:囚天子于许昌。屯暴兵于境上。吾今奉
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令毕,即差韩
当、黄盖为前部先锋,领本部战船,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别听将令;蒋钦、周泰为
第二队;凌统、潘璋为第三队;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队;陆逊、董袭为第五队;吕范、朱治
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水陆并进,克期取齐。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
行。程咨回见父程普,说周瑜调兵,动止有法。普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
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亲诣行营谢罪。瑜亦逊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