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皇帝的远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于上午检阅殿前司花的时间长了些,因此侍卫司到很晚才检阅完。
侍卫司比不上殿前司,但胜在人多,比以前也有不小的改观,至少在柴荣看来,可以打仗了,临阵脱逃的事情不会再次出现在他们身上,故此也给了不少奖赏。
柴荣对将士从来不吝啬,该给的赏钱也没少过,这么一天下来,三司的铜钱哗啦啦地又流出去了数万贯。李谷心疼的不得了,他已经劝了好几次了,皇上还是依然故我。等阅完兵,柴荣摆驾回宫的时候,他就不依不挠地跟了上来。
柴荣知道他是一心为国,又是朝廷重臣,虽然听他说了好几遍,都有点烦了,却也不好赶走他。回了皇宫,符皇后看着一脸苦恼的柴荣,怕他上火,仔细叮咛了一阵,要他好好说话,才回了寝宫。
两人到了万岁殿,柴荣指着御座前的凳子道:“坐吧。”
自唐以来,皇帝有宰相坐而论事的习惯,因此李谷老实不客气地坐了下来,他等柴荣坐下后才道:“陛下,臣已经劝谏过您数次了,陛下想必听得也烦了。但是臣既为朝廷大臣,又掌管三司,就不能不进言,不得不进言,万望陛下见谅。”
“爱卿的苦心朕自然知道,可是禁军将士训练辛苦,要激励士气,让他们为国卖命,这赏钱不能不给。”
李谷道:“这个臣也知道,可是如今我大周国库空虚,前番高平之战再加上陛下北征,耗费巨大,国库一下子空了大半,朝廷还要养军士,官员也要俸禄,再加上治水、驿道等等花费,实在是已经捉襟见肘了。”
柴荣皱着眉道:“朕北伐之后不是下令提前征收部分租赋了吗?”
李谷苦笑道:“大周经过太祖的修养生息,百姓的日子是好多了,可是为时尚短,内地百姓的余量也不多,边境如潞州、晋州、镇州等时常受到敌人骚扰,百姓依然生活维艰,赋税交的都勉强啊。”
“朕记得已经征收上了部分钱粮,应该能够支撑一段时间才是。”
刘谷点点头:“是征收上来部分,不过只有陛下交代的三四成,这些州县多的交五六成,少的只有一两成,只有宋州加增的赋税钱粮收齐了。”
“宋州是陶文举征的吧?此人倒是能干。”
李谷一脸苦笑,是能干,搞的天怒人怨,不过赋税总算收上来了,使了一些手段也无关紧要,因此他也不想多说。
柴荣望着窗外叹道:“大周还是不够富裕啊,要是两淮在朕手里就好了,何愁钱粮啊!爱卿放心吧,朕不会再加征赋税了,并且以后也不会加。不足的钱粮再从朕的内库中取,朕的用度能省就省吧。”
李谷离座跪下道:“臣替天下百姓谢过陛下隆恩!”
“起来吧。”柴荣扶起李谷,看到他道,“希望爱卿助朕渡过这一难关!”
李谷看着柴荣的眼睛:“陛下是天下明君,臣有此荣幸效力与陛下,当全力以赴。只是如今内库的钱粮也不多了,臣作为臣子,怎么忍心让陛下受了委屈呢!”
柴荣笑道:“朕苦惯了,没什么。爱卿也不用过于担心,朕相信过一段时间我大周的财政必然会有好转。你看看这个。”他说着走到御案旁,从厚厚的奏折下面抽出一本发黄的奏折,递给刘谷。
李谷接过奏折,见署名是司勋员外郎李钦明,时间是乾佑二年,知道是前朝官员的奏章。他轻轻地打开奏折,里面写到:“伏见天下户民,大半家贫产薄,征赋之外,差配尤繁,岂宜寒耕热耨之人,供游手惰农之辈。........缁侣聚居,精舍辉赫,每县不下二十余处。求化斋粮,不胜饱饫,寺家耕种,又免征税,……即自圣化之内,且约十万僧尼,每人日米一升,十万人日费二十石,以日系月,其数可知。每人春冬服装,除绫罗纱毂外,一僧岁中须绢五匹、绵五十两,十万僧计绢匹五十万、绵两五百万。此辈不耕不农,皆出于蚕织,无裨至化,实斁大猷。臣以为,聚僧不如聚兵,僧富不如民富。昔秦皇帝并吞六国,虎视天下,以兵多民富故也,僧何预焉!经曰:‘圣人在上,国无幸民,民之多幸,国之不幸。’臣尝三复此言,为之扼腕。”
李谷看完连声赞道:“好文采,好文采啊。”
柴荣道:“朕看重的却是他的深谋远虑,‘聚僧不如聚兵,僧富不如民富。’,真是说到朕的心坎里去了,可惜此人如今不知身在何处,是生是死,否则朕一定重用与他。”
李谷沉思了一下道:“如今国内僧侣众多,确实是国家累赘,不过正因为僧侣多,陛下要行限制,更需要慎重,防止梁贞明六年僧侣大规模造反之旧事。”
“哪有想收获不付出风险的,你掌管三司应该会算这笔帐。前朝僧侣不过十万,如今何止百万,这一年一年下来要浪费多少钱粮?付出这点风险难道不值得吗?何况,有朕在,他们还闹不出什么花样来。哼,想闹更好,看看是朕的刀利还是他们的头硬!”

李谷道:“这几年百姓生计大为好转,加上陛下对待百姓宽厚,臣以为只要方法得宜,僧侣自会还俗从耕,而不会冒险对抗从朝廷。”
柴荣惊奇地看了李谷一眼,笑道:“没想到你也支持朕此举啊,那可真是太好了。”
李谷苦笑道:“陛下生性坚忍,一旦下了决定必会力行到底,臣身为臣子既然不能改变陛下的决定,就当想方设法完成陛下的决定。”
“说的好!”柴荣拍了拍李谷的肩膀道,“此事重大,朕也只是有这个打算。此话出朕之口,入卿之耳,在没有朝议之前,不可透露与他人知晓。”
“臣明白。”李谷郑重地点点头,此事重大,赏赐的那点钱粮与之相比就不算什么了,他要回去好好想想其中的利弊得失,于是道:“如此,臣告退。”
柴荣道:“都过了晚饭,爱卿留下来和朕一起吃吧。”
李谷笑道:“这可不成,臣回去还要好好琢磨琢磨此事,再说皇后娘娘还等着陛下呢。臣告退!”
他笑着倒退出去。
柴荣听到李谷的玩笑话洒然一笑,没再挽留,自从当了皇帝后,这些以前交好的大臣们对他都毕恭毕敬,像以前那样和他能开个玩笑的人真是太少了。
等李谷出去后,太监窦思俨从角落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脸色有些难看,柴荣瞟了他一眼道:“说吧,什么消息?”
窦思俨道:“驿站刚刚来人回报,没有找到郎兵的家人,据邻居说是被人接走了,我们晚了两天。”
“什么人接走的?”
“两个二十左右的健壮少年,据说是郎家的亲戚。不过他们以前都没见过,二人在郎家呆了一天,第二天郎兵的大哥郎安平就带着老娘和媳妇跟着他们走了。”
柴荣的浓眉凝成一团,这两个人肯定不是郎兵派过去,否则他没必要还让自己派人过去,他也没有和自己提过让任何人去接家人。此事应该和郎兵无关,他一直忙于练兵,除了前两天连营都很少出。
既然不是他,那到底是什么人呢?柴荣想了半天,也弄不明白。
窦思俨见皇帝凝眉苦思,遂轻声道:“要不,陛下召郎兵过来问问?”
柴荣抬起头来问道:“郎兵和王审琦现在怎么样了?”
窦思俨眉梢闪过一丝笑意道:“两人正在捉迷藏呢。今儿下午,陛下刚走了半个时辰多点,王审琦军收拾妥当,往城东走去,半道儿就遭到了郎兵袭击,一阵箭雨下来,‘损失’了两百多人,王审琦破口大骂郎兵无耻。”
“哦,那郎兵有没有回答?”
“第二军受到突袭后很快反应过来,郎兵见占不到便宜,就率骑兵遁去,边走边回了一句,陛下给我们半个时辰,如今半个时辰已过,那就是战场了,是你自己不小心,怨得了谁?”
“不错。”柴荣点点头,“他偷袭虽然有点不仗义,却是合情合理,在战场上敌人可不管你准备好了没有。”
“就在王审琦将军到了东郊,开始搭建营帐的时候,第二军又来偷袭。王将军吃过他的亏,有了准备,骑兵正等着他呢,一见他们来了,立刻带兵出击。”
柴荣道:“吃一堑长一智,王审琦也不错。郎兵派了多少人偷袭?”
“只有一个轻骑兵指挥,由副都指挥使李勇指挥。他们一见王审琦亲帅三个指挥骑兵来追,就边发箭边逃跑。第一军骑兵都是重骑兵,盔甲武器都比轻骑兵要重,自然追不上,王审琦只得无奈退回来。但是他们刚一回来,李勇就又来骚扰,如此反复,王将军气的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大骂郎兵是个胆小鬼,缩头乌龟。”
他似乎觉得有趣,嘴角**,无声地笑了两声。
柴荣没笑,他缓缓地道:“郎兵不是缩头乌龟,他是想拖疲第一军呢。嘿嘿,不过他也太小看王审琦和第一军了,第一军身体好,晚上睡几个时辰还不恢复过来?”
窦思俨道:“那是,陛下目光如炬,亲自任命的两位将军自然都是大将之才。”
“大将之才?”柴荣心里一动,他想起窦思俨说的接走郎兵家人的是两个“健壮少年”,心一动,难道是汉军知道郎兵有才,掠走他的家人?他想起郎兵在高平之战的表现,越想越觉得有可能,急忙吩咐窦思俨道:“让人搜寻郎兵家人的下落,同时让太远的探子打听打听,是不是北汉人劫走了人。”
“是。”窦思俨应了一声,正要走下去。
柴荣又道:“此事千万不要让郎兵知道了,以免影响他和王审琦之战。另外郎兵和王审琦那里不能放松了,有什么情况马上通报,朕要看看这两个人到底如何收场。”
窦思俨道:“老奴省的,这就去办。”
**************
PS:
新的一天到了,各位读者大大们手里又有了推荐票,看在俺这么辛苦早早的发一章的份上,投投票吧,多多益善~
睡了,晚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