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工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又开始上工了,刘铭和李木匠合计着要修一座桥。从木鱼镇向北到沙洲镇,必须过小沟河,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座桥可以直接跨过它的桥,在旱季可以从浅水处涉水而过,可一到雨季就没有办法过河,只有用横跨两岸的两根铁锁链。
可是铁锁链对于个人来说,运一点东西没有问题,可对商队来说,运力就太小了。
这无疑是影响通商的,影响通商那就是影响修路队的收费。
修好这座桥,对于去陇南,一下子方便的太多了。
那么这座桥的意义,对现在的修路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符合刘铭的理念,存在合理。只有合理的存在,刘铭知道自己就会与他们共同利益、共同生存,如果你不叫我生存,那么你就会发现,你面对了不只是我自己一个人,而是我的利益共同体。
以修路队现在人力和物力,大家是倾向于修一座木桥的,可刘铭否定了建立一座木桥。木桥的使用寿命很短,用几年就会变成危桥。刘铭不想这么急功近利,一座好桥能行自己的修路队更有存在的人心认可。虽然现在自己的财力并不充足,可刘铭觉得一座好桥,可以提升修路队的工程能力,在工程中可以总结出更多的经验,更有利于以后的工程。
不用木材,那么以现在修路队能力,那就只有砖和石两种材料了。可是以砖为材料,就需要新的粘合剂,过去以粘土为主的粘合剂是经不住河水的冲刷的,要是有水泥那有多好。
时是学过水泥是如何生产的,可刘铭已经把大部东西都还给了老师,现在只是记得,水泥是用石灰和粘土烧后,再磨细后用的。这还是刘铭苦想了一天,抓出二两头皮,想出来的,再具体什么的,刘铭就没有再麻烦自己的大脑,刘铭觉得自己的记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这么多年来还能想起来点什么,是非常不错的。
刘铭觉得,既然自己想起来了,反正水泥在修路中用的也多,那就干吧。
生石灰在中国一向不是什么重要的资源,老百姓生活用它地方很多,粘土也不缺,可刘铭不知道这两种东西,到底用什么含量的。现在没有能分析的条件,只好记下这种料的,颜色、重量、产地等等,留做资料。
在料中挑出石块,不用的东西,在水磨上磨细,这是修路队在年前修的,修路队用它的地方很多,又不好老借用他人的,索性就自己建了一个,这再西南山区很多见,只是一般没有修路队建的大而已。
找来村中过去烧砖的废小土窑,也不大干,先小干实验一下。把它们分开放置,先用木材烧了一天,再放入木材,封住火,又烧了两天。修路队中还有两个瓦匠,在这时代的农村,工匠们中很多都是多面手,他俩也可以烧窖的,烧砖的人,都是会看火的,对火候把握的很准,烧石灰也没什么问题。
刘铭就叫其中的何瓦匠主持,又从修路队中调来三个人,跟他一起干。
大家问刘铭这是干什么,要修桥,烧石灰干什么,再说烧石灰,还烧粘土干什么?刘铭也不想保持什么神秘,这没有用,只好说是听东面的人说,洋人这么烧,烧出了水泥,在修路修桥上很好用。
在这个年代,从1840年后,到现在那怕是西南川省对洋人的东西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洋人的东西是好用,刘铭说是洋人用的,那一定是好东西。
这是这个时代我们的无奈,中国人自己从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跌到了谷底,人们的自信,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和科技面前,一点点的消失。我们开始了对西方的迷信,洋人比我们聪明,洋人造的东西什么都好,这种自悲到了现代还没有消除。要重建自信,不能只是自己鼓吹,要能从根本超越西方,只有强大了,自信才会回来。
烧好石灰和粘土后,刘铭叫人把它们,打碎磨细,一样称了一斤,混合好后,加上一点细砂和小石子,再加水,均匀拌好,放在阴凉处一天,这些可是在家盖房子是看工人这么干的。刘铭这是做一个实验,看看这能不能成。
还好,刘铭觉得还是很不错,没有建楼用的钢筋混水土硬,也没有家里打的水泥土面硬,可比砖要硬很多。大家都很新,何瓦匠更是把熟石灰都拿去用了。这就行了,自己把何瓦匠们领进这个门,那就由他们自己慢慢摸索吧。
不要怀疑他们,这些工匠是人类自古科技发明的创造者,他们是推动着历史前行的动力,而不是我们史书中整日看到的那些名流清史文人、政治家、军事家。
一个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看它的生产力,这是我们都学过的,只是我们大家常常的忽略。在历史上他们的名字往往你也是很难找到,少有的几个,也是凤毛麟角的,给人的感觉,他们是历史上无足轻重,而推动历史的都是那些什么什么家。

不用木材和砖,那就定下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那就准备石材,在山区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石材,可这要很多的时间,以现在的工具,没有办法提高太多。
刘铭与李木匠和工人们商量如何建造这座桥,从寻找建桥地址,到建造一座什么样式的桥等等问题,一个一个的谈,没有建桥时,大家都没有想这么多,可一讨论起来,大家发现,桥不是那么好建的。在川北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建石桥了,李木匠和工人一样都没有建筑过石桥,只是看过桥,这是很难干的。
那就找修过桥的人,很难找,这多年没有修石桥了,用了十多天刘铭已经打算从外地请人了,可却有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叫张国生带他来见刘铭,说自己干过。
他是张国生的叔爷爷,年青时曾出外干过,知道一些,只是他回来也没有说,张国生自己也不知道,他听到张国生四下打听建过石的人,这才过来。
刘铭问老人,如何建桥,老人没有回答,只是老人说,你建的桥要用几年,刘铭当说时间越长越好。
老人说,要建这个桥最少要用三年
为什么?
因为你要先掌握建桥地方的情况
什么情况?
如河水的全年流量,最大能有多大,最小又有多少;建桥那里的土地是如何的,是沙土地,还是粘土地或是岩石的,这些你都要知道。
不知道河水流量那是不能建桥的,这个刘铭是知道的,可大家都没有想到。想来一场大水,可能会把自己心血无情的冲垮,这个对建桥太重要了。
之后,刘铭与老人又谈了一个小时,发现还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看来建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只有聘老人为顾问,长期的问着才行,老人到是很干脆的同意了,干起给大家出主意的顾问。
没过几天刘铭就把张国生找来,因为刘铭觉得张老顾问对建石桥知道的不是一点半点,这一定是建过很多桥的人,想问问张国生,可张国生也不知道,说老人在外闯了三十多年,也没有多少音信,快五十才从外地回来,大家对他在外干了什么也不清楚,老人也不说,只是买了些地,自己一个人种着。
在老人的顾问下,大家越来越怀疑建这桥的必要性了,这个工程,使得修路的许多工作都必须停下来,来进行建桥的工作。还需要大量的物资,影响修路队的财政。
刘铭可不是这样认为,财政上,年后收费是少了,可对木鱼镇下面的各村,都要上交一些保险费的,刘铭要的不多,只是意思一下,但加起来也不少。这就是一个合同,不收保险费,在老百姓看来,你就是不打算履行合同,那怕收一点也是意思,就这些也足可以使修路队支撑下去。
刘铭想了一下,决定要作通一下大家的想法,把修路队的主力都叫来,又请来张老顾问。
谈工程
刘铭给大家画一个简单的世界地图,指出一个国家,埃及。
又把埃及的尼罗河,西面的撒哈拉大沙漠画出。
年前刘铭没少给大家讲世界的历史,大家对这还是不很陌生。
刘铭把埃及的历史和南部非洲的历史给大家讲了一下。
同是非洲的国家,北面的埃及发展出辉煌的文明,照耀人类几千年。
而南部非洲在后世的历史却只能算是一个配角。
虽然我们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南部非洲很多十分杰出的国家。
可是在历史上一直到近代,南部非洲大部分没有完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没有了这次大分工,南部非洲的历史在近代也就只能在落后中受到欺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尼罗河给埃及带来的洪水,但也带来含有大量养分的泥土。
有养分的泥土可以种植大量的农作物,养活大量的人口。
如何利用,使害变为利?
水利工程
人类不是一开始就知道1+1=2,为了生存,人类就要努力使用这个大脑。
工程,一个没有前人经验的大工程。在很长的时间里,埃及人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一点一滴的。
在长期的时间里,使埃及人积累十分丰富的能力,工程建筑学、冶金学等等,这些努力包含的东西,埃及人的社会发生人们难以想像的变化。
这使得埃及在之后取得非常辉煌的成就,金字塔就是这个代表。
如同我们在上古时的大禹治水,
那不是什么神化,那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工程,这个长达十三年的工程。
在这个工程中我们一样学会了很多,这才有了我们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大分工都是生产力提长升的体现。
这才有了启的夏王朝
中国的第一个奴隶王朝
工程,能给我们带来很多,这讲就是一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