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梦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梦界
最近,皇甫明月总觉得自己的心中少了些什么似的。嗯,这种感觉十分奇怪。她细细想着最近经历的一切,片刻后,她才醒悟:原来好久都没有见到他了!
每当想到这个温和俊秀的少年,明月的心中都是有着异样的感觉。只是在自己想要把握住这种美妙的感觉时,她却一如既往的发现:这种感觉就像一阵清风一样,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任凭自己如何的努力,最终她都遗憾地发现这是徒劳而已。
“这种感觉,我十分不喜欢。”明月对着镜子自语道,只是话刚说完,她却无奈地再次发现:自己什么时候连喜欢与不喜欢的感觉都快要遗忘了!
明月停止了梳妆打扮,她对着镜子中倾国倾城的女子自语道:“这么快,我就要遗忘一切的感情和情绪了。真是让人十分的不舒服啊!”
“好想可以痛痛快快地欢笑,痛痛快快的哭啊!只是,现在,这都已是一种奢望了。”
“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快乐,也没有忧伤,有的只是洞察一切人心的能力,和渐渐增强的精神力。”
“这般空洞地活着,我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边说着,明月白玉无暇的脸颊上泪珠不住地滚落。
镜中,明月忽然笑了,只是她的眼睛中没有丝毫笑意,她边笑边用右手拭去脸庞上泪珠,说道:“为什么呢,即使是流着眼泪,为什么依旧感觉不到悲伤之类的情绪,抑或是流泪这种简单的动作可以用精神去控制,所以可以完全不需要情绪便可做到?”
明月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她完美的脸颊上,有泪珠一颗一颗缓缓滚落。
已是深夜十一点了,虽然没有看任何即时仪器,但是明月依旧十分准确地知道时间。这也是自己的能力之一——超越凡人极限的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
该是休息的时间了,也许明天自己的状况就会好转呢,抱着这样的愿望,明月渐渐进入了梦乡。
梦之世界,这里是一片混沌的世界。
世界只有混沌,无数最基本的粒子漫无边际的飘荡在混沌的海洋中,没有方向,没有边界,也没有时间。粒子间凝聚和排斥的力量使得混沌中产生了运动。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明月便出现在这一片混沌之中。明月本能的觉得很孤单寂寞,只是她也不知道这种感觉到底源自哪里。
入眼处依旧是一片混沌,看不到,摸不到。明月便是这个混沌中唯一的存在,但是这同样也意味着她将无事可做。
事实也证明,明月却是无事可做。所以她便一如既往地静静地坐了下来,闭上眼睛开始神游。
她不知道的是:每当她神游的时候,她都是以古道家的修炼姿势盘坐,而且混沌渐渐与她构成了一个循环。
一吸一呼之间,混沌渐渐地强化着她的力量和**。
这种过程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等明月神游完毕后,明月忽然对混沌的一切发生了兴趣。
她像是一个发现了一个新玩具般的孩童般,惊奇地研究着混沌。记忆中,有关于混沌的一切资料飞速地在脑海中流过。
混沌: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道教称为“元气状态”《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为物,谓之太一”。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后用以形容模糊隐约的样子:在这浑沌的灯火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也形容幼稚糊涂:跟那种浑沌无知的人,真是有理也说不清。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
1)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这个解释没有包括国外的用法,也没有概括全现代汉语中混沌的用法。
混沌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混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用法并不像在其他民族文化中那样常常只有贬义。相反,中国人常把混沌作褒义词使用,用以表达某种令人神往的美学境界或体道致知的精神状态。这与历史上的中国神话、中国哲学有很大关系,最终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辞源》收有“混沌”、“混芒”、“浑沌”、“浑沦”、“浑敦”等条。
混沌在汉语中有多种变音,如昆仑、馄饨、糊涂、囫囵、温敦、混蛋、葫芦等。在考察混沌意义问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看在哪以及怎样用混沌的,还要联系与它同义或近义的词汇。不过,也没必要囊括一切。
1.神话中的混沌
《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混沌神话,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另外,把太阳神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较合理的。在人类最初的悟性中还有什么能比白天与黑夜、光明与与黑暗、太阳与太阴的对比更明显呢?古人把太阳神称做混沌,就其初义来说,因为只有太阳(晕,这个地方难道就这样被和谐了,笑喷了,注一下吧。)具有那包纳一切、吞吐一切、涵盖一切的大光芒。敦与浑连用还见于老子《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混(浑)兮,其若浊。”黄帝与浑沌相联系还有其它许多证据。

2.《庄子》中的混沌
《庄子?应帝王》中的“混沌”影响很大,郝柏林先生曾在英文版《混沌》扉页上引过一句;《湍鉴》(TurbulentMirror)一书在前言中整段引过(用的是华生(BurtonWatson)的英译文)。这段文字是:“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对这里的“混沌”大致有三类解释:1)以自然之现象解,如李颐、梁简文帝、成玄英和陆长庚;2)以人之现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历史之现象解,如宣颖。根据《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
道家思想明显有怀念上古社会的倾向,觉得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这不一定是中国文化独具的性质,奥维德也鼓吹过上古“黄金时代”。不过,中国文化的“恋古情结”实在太严重。儒家上溯到等级森严的西周封建制就满足了,程度不及道家,道家却要回溯到平等的、无知无识的原始集产社会——混沌社会。
3.盘古与混沌
关于盘古和混沌的关系,这方面观点林立,众说纷纭。在民间,开天辟地之说,妇孺皆知,常与“盘古”相联系。《子不语》中将混沌、开辟、盘古联系在一起,并出现多处。
如1)《天壳》:“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
2)《奉行初次盘古成案》:“文木知王神灵,跪拜求归。王顾谓侍臣曰:‘取第一次盘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骇,叩头曰:‘盘古皇帝有几个乎?‘王曰:‘天地无始无终,有十二万年,便有一盘古。今来朝天者,已有盘古万万余人,我安能记明数目?但元会运世之说,已被宋朝人邵尧夫说破,可惜历来开辟,总奉行第一次开辟之成案,尚无人说破。故风吹汝来,亦要说破此故,以晓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谓。”
3)《盘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将混沌时人也。”
4)《贾士芳》:“或云贾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尝烹茶招贾观之,指曰:‘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十二万年,不过如此一霎耳。’”
虽然如此,但“盘古”字样,却不见于先秦典籍。在一些学者看来,“盘古”的发音,似乎有些特别,中国有无系统的创世神话,也值得怀疑。鲁迅认为,中国的天地开辟之说,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也有的学者说得比较肯定,谭达先认为可以肯定中国汉代以前一定创作流传过优美的天地开辟神话。许多专家共同注意到的一个情况是,盘古可能与“烛龙”有关,烛龙的形象也类似“浑敦”和“黄帝”。
4.上古四大恶兽“混沌”
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芜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
………
难道眼前的混沌便是传世之初存在的混沌?抑或是?
想到面前的这些模糊的物质有可能便是传说中的混沌,明月的心中竟然升起丝丝期盼之心。
同时,她也想起了一些创世的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上帝七日创世!
……
这时,她的心中升起了一个恶作剧般的想法。基于这个想法,明月对着无尽的混沌说了一句话:“开——天——劈——地!”
恍如一声炸雷响起在这个幽静的空间中,整个空间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混沌初开,整个世界浩淼无边,就连明月强横无比的精神力也不能探测出这世界的尽头。
看着眼前的翻天覆地般的变化,这般变化着实让明月懵住了。
此时,明月只想骂一句粗口,但是她自小便有着优秀的家教的她还是深深地抑制住了自己的这一**。
在梦中,想不到创世这种游戏也能玩上一玩,明月心中竟然出现少有的高兴的情绪。既然自己能玩,那就好好玩一玩这创世游戏吧!明月这般想着。
像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大师一样,明月用着一种极度挑剔的眼光审视着这一切。
“恩,世界还是太原始了,也太粗糙了。向来追求完美的我,一定要将这里创造成一个天堂般的世界。”
注:你的每一次点击,都温暖了我整个码字人生,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我想看看,我能飞多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