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武学价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武学价值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理、法、效奥妙无穷。就武学价值而言,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武道中人有着不同的认识。
从宏观角度来观察,武学价值分为四大层次,即:初级阶段的“防病、诊病、治病”价值;中级阶段的“强身、健身、防身”价值;高级阶段的“益寿、益智、益德”价值;超级阶段的“修儒、修道、修佛”价值。
初级阶段:“防病、诊病、治病”价值
有人认为,武术就是“杀人术”。这种观点不能说毫无道理,因为实战搏击正是中华武术的核心特征之一。当今中华武坛,能者辈出,强手如林,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影响日见扩大。
但是,“至阴至阳,至柔至刚”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双向价值。武术既是“杀人术”,也是“活人术”。所谓“活人术”,就是指武术具有“防病、诊病、治病”的价值。事实上,真正的武道高人往往精通医术:一则可预防并诊治自己的伤病;二则也可助人为乐、行善积德。更进一层次讲,武学修为本身就应具备“防病、诊病、治病”这三大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武术爱好者虽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但却不注重养生之道,身体与很多体育名将一样伤痕累累。究其原因,一是功法、拳法选择不当,理本有偏。重发劲,轻养气,又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二是练法不当,只学“杀人术”,不习“活人术”,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那么,如何在武学实践中达到“防病、诊病、治病”价值呢?这里介绍两大诀窍。
一是“松、通、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彻底放松,即使是在模拟训练与实战搏击时也应如此。久而久之,自然“松极而通,通极而空”。
二是“清、净、定”。心意、意识时时处处清明灵敏。长期坚持下去,自然“由清入净,由净入定”。
根据我对健康理论与健康技术的研究成果,人体疾病的根源有两个,相应的对策也有两个。
“身病”的根源是气血不畅、不旺,对策是采用“松、通、空”这一诀窍调身;“心病”的根源是精神失调、失控,对策是采用“清、静、定”这一诀窍调心。身心皆调,形神俱妙,自然能获得“防病、治病”的效果。至于“诊病”功能,可在大小周天真正畅通后获得。
中级阶段:“强身、健身、防身”价值
中华武术是有明显的强身价值、健身价值与防身价值,这一点已经被世人所公认。毫无疑问,实战搏击始终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许多武学大家原本体弱多病,但刻苦习武之后,身体却日见强壮。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体在习武时处于较为高级的身心功能状态,气血通畅,精神健旺,自然神清气爽,百病不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判断一个武道中人的功底,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他是否健康。如果面黄肌瘦、弱不禁风,稍稍运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那么,要说他武功非凡、技艺超群,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学武之人,必须精通养生之道,并在功内、功外切实遵守,决不违逆;否则,功理、功法便有可能失之偏颇,重耗不重养,重散不重聚,学武反而成了损身减寿之举,实在有违学武初衷。
中华武术不仅具有强身价值,而且具有健身价值。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健身”侧重强调变易身态、健美形躯,与普通意义上的“健身”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华武术的一招一式,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无论是缓慢还是迅猛,无论是阴柔还是阳刚,都符合人体的先天生理结构,都将极大地促进习武者身形的健美。这一点,与中华武术的“强身”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毋庸讳言,许多拳法、功法在功理上抛弃了“强身”与“健身”的特点,一味蛮练,始终难臻化境。其实,“强身”“健身”与“防身”是相辅相成的,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习武之人不懂得“强身”“健身”之道,就无法真正领悟“防身”的精妙之处。那么,具体如何进行“强身”“健身”呢?法无优劣,契机者妙,介绍两种特殊技巧:
技巧之一为“拍打术”。拍打术的功效极广,既可通气活血,又可强筋壮骨。悟性高者,还可由此练成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上乘抗打内功。总之,拍打术在“强身”“健身”“防身”方面有着特殊的价值。方法很简单,就是全身拍打。要诀是:(1)从头到脚,先左后右,先前再后,无微不至地拍打;(2)拍打力度适中,身体特别健康者可稍稍用力,一般人以轻巧为度;(3)节奏快慢可自行掌握,一般控制在每秒钟三下;(4)每天三次,每次十分钟;(5)全身心放松,施加“健美”“强壮”之类的良性意念。
技巧之二为“收缩术”。收缩术可增强肌肉的伸缩力,对“强身”“健身”“防身”大有裨益,方法是:咬紧牙关,缓缓吸一口气,在吸气的同时收缩腿部、臀部、腹部、肩部肌肉。在闭气状态下坚持一会儿,然后呼气放松。反复练习36次。收缩术功效强烈,不宜盲目自练。如一味憋气努劲,反而容易出现诸多弊端。
高级阶段:“益寿、益智、益德”价值
武道高低,自古难有定论。如果囿于少林、武当、峨嵋、青城之类的门派纷争之中,则注定难以明晓自己的真正境界。天下武道是一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泰拳、柔道、截拳道、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击与中华武术并无本质区别,应求同存异,共同追求武道的至高境界。
真正通晓武学真谛的老前辈,一定能将武功保持到很高的年龄。不仅如此,真正的武学研修还有明显的延年益寿效果。据我所知,有一些老前辈的秘诀之一就是行拳时采取体呼吸、毛孔呼吸的方式。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战中的能量损耗问题,效果自然非同寻常。许多老前辈一直到寿终,其体力、武功都非普通年轻人所能比拟。个别窥道之人竟能以百岁高龄,在生活自理之余还天天济世疗疾,这才是真正的长寿效应。
武学具有明显的益智价值。古往今来,高层次的习武者大都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真功凭苦练,奥妙赖深思。没有高的悟性,就难以达到高远的境界。武学修炼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头脑的修炼也必不可少。习武娴熟之后,脑部气血异常通畅,神思敏捷,犹如泉涌。在这种情况下,学武者智慧开发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况且,习武只是一种手段,生存才是目的。所谓“拳脚小功夫,容忍大丈夫”,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悟做人之理,习武又有何用?况且大凡宗师人物,都极有创新意识,能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创一套东西。至于一介武夫大字不识者,虽然比比皆是,毕竟不是正道。因此,学武者必须注重智慧层次,并以此作为衡量自身境界的标准之一。很多人一开始就忽视了习武的益智价值,甚至终身不知其理,出现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悲剧。
武学研修具有突出的益德价值。学武之人必须先学做人,特别是中华武术更重道德。让人我不弱,德高功自高。功夫到了上乘境界,心性修养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德”有两种:一种是社会道德,主要解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种是自然道德,主要解决人与宇宙的关系。一般人往往将“德”局限在社会道德的范围,忽视了更高层次的自然道德。武学高手的心态可以用四至要诀(至阴、至阳、至柔、至刚)来概括,也可以用“三不标准”(不伤天害理,不违法乱纪,不损人毁已)来衡量。到了这个地步,确实对世间万事、万物满怀慈悲心肠:“无缘大慈”谓之“慈”,行善助人已无需任何理由与借口;“同体大悲”谓之“悲”,别人有丝毫痛苦,自己也感同身受。这种德行、这种心性确实只有武学修养极高的人才有可能达到,理应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榜样。
超级阶段:“修儒、修道、修佛”价值
从本质上看,中华武术与儒家、道家、佛家多有共通之处。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强调“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家强调“虚无生自然,自然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又强调“叩齿咽津、咽津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合道了境”。佛家则强调“了境成佛,佛度众生”,主张“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武学研修达到一定境界,必然要涉及到以上内容。道理很简单,真正的武学研修必须妥善处理好形与神、性与命、社会与道德、个人与宇宙的关系,而儒、道、佛三家的许多实践经验异常丰富的前辈对此则有很深的心得。
在讲究气运这个问题,武学与儒家是完全相通的。儒家特别强调养气,正所谓“吾善养我浩然正气”。马礼堂老先生内功深厚,其养气功是儒家功夫的正宗嫡传。马老生前武功高超,多次以老击少,武术界尊其为“坦克”。根据马老的体会,内功修为的深浅直接决定了武功层次的高低,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武学与道、佛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按照武学的眼光来看,道家、佛家的境界主要是内功修为,正好可以弥补一般武学的不足。武术界有一句名言:“初学三年,打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道传无心者,佛接有缘人。只有以虚心的态度研究儒、道、佛,才能从中汲取对武学研修极其有益的养料。当然,我并不提倡学武之人信奉宗教。在借鉴儒、道、佛的武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鉴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学武与读书相似,必须钻得进去又钻得出来。否则,就只能成为“武呆子”与“书呆子”了。
武德!
拳谚曰:习武先习德。古人对武德的重视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传统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具有相对的稳对性和延续性。传统武德的俗文化特征:在体现一种民族精神历程的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上,交响着雅俗文化的双重变奏。虽然传统武德也受到封建庙堂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载体的根本使然,传统武德在表现出与官方文化重合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乡土文化的个性。因为传统武术的主要实践者,是历史上的广大民众。

本文起点首发,
http://1102281.
http:///book/1102281.aspx
在封建社会里,传统武德不可能通过官方认可的教材或教育程序来进行道德启蒙,而是一般采用语言传承和行为传承。其形式主要有门规戒约、谚语格言及传闻故事三类。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传统武德的众多内容是按纵横交叉、并列重迭的从属关系组合起来,形成一张反映民间习武群落的道德之风。其三重结构是:日常道德,一般社会生活中的日常道德,尽管有着很广的宽泛性,但它是建构传统武德的基础;习武要求,大致包括道德意志品质,人伦规范两方面,它在习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作用;侠义精神,它是传统武德中熠熠生辉的集中体现,也是为习武者所设计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和人格修养两个方面。传统武德既有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裹挟着一些历史沉渣,对比一定要有理性甄别。传统武德的实践程序:传统武德是实践型的,这种实践主要通过习武者的整个习武生涯而展现出来。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与习武实践阶段有着密切的相配关系。传统武德的实践程序大致有三个过程:一是择徒拜师,传统武术对于择徒,始终是以德为先决条件,同时对师也有道德标准,既要求为师者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又要承担起对徒弟的道德责任;二是习武过程,这既是锤炼习武者自身道德意志品质,又是深化对武德理解、并以此作为自己价值取向的过程;三是不懈践履,中国的武学具有不可穷性,而武德也没有一个终极点。臻美的武德理想,驱动着有志者去实现自己的道德升华。
一部中国武术史,向后人展现了许多武林前辈为国为民侠义精神的践履。
“接下来,讲一讲惟有中国独有不被其他国家认同的,应该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瑰宝永远流传下去的知识:人身**位。”
头颈部
1、百会**: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
42、上脘:在腹部正中在线,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
50、中府:在云门**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
55、乳根:在
56、关元:在曲骨**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肛门前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与肩峰联机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口: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师傅,我这有两幅人体**位图,给您。”我把微尘道长给我的**位图拿给师傅看。
“正好,你们可以根据这两幅图再拿身体去对照,把所有的**位一定要记清楚。”
“师傅,您饶了我们吧,您还有多少理论知识呀,还是教我们练实用技击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