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武术欣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武术欣赏
长拳
中国武术中拳术非常繁多,只拳种就有一二百种,更不要说套路有多少了.这里我们向爱好的朋友介绍一些常见的拳种,仅供参考.长拳是相对于短拳而言.明代戚继光,程宗献均曾提出长拳,短打两系.后来,一般将在整**作中以长击动作为主的拳种,如查拳,华拳,花拳,炮拳,红拳,洪拳,少林拳,翻子拳等均称之为长拳.所以长拳是拳术流派的总称.现在所说的长拳一般是指现代新编长拳.现代新编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它吸收了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基本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在内的各种拳械套路.长拳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发力刚猛,筋顺骨直,力点明确.好的长拳套路,除了要结构好,有一定难度动作外,在技术上要求:姿势正确,方法清晰,身法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劲力顺达,呼吸得法,
节奏鲜明.由于长拳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显明,造型优美,深受青少年
的欢迎.因此,长拳是拳术中发展最快的拳种之练长拳,对促进健康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提高柔韧性,提高心肺功能,提高力量,速度,弹跳,灵敏性和耐力等素质.
南拳
南拳,是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的拳术的统称,它是我国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南拳流行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各地的南拳,各具风格各有特色,内容也有所不同.广东的南拳,有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五大名家.经二,三百年变化发展,又出现了其它拳种,其中较系统而完整的是蔡李佛拳,它有拳术39套,器械32套,对打22套,桩法18套,共110多套.此外尚有咏春,侠拳,龙形,白眉,南技,儒拳,佛拳,刁家拳,朱家拳,岳家拳,昆仑拳等.广东南拳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大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之势.福建南拳的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大拳,梅花桩,龙拳和少林拳等.福建南拳也以劲力突出,气势磅礴著称.湖北的南拳,有洪门拳,鱼门拳,孙门拳,孔门拳等.湖南的南拳,有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岳家拳等四大派.浙江的南拳,有洪拳,黑虎拳,金刚拳等,广西的南拳有周家拳,屠龙
拳,洪门伏虎和小策打等.此外还有四川的佘家拳,白眉拳,江西的虎拳,字门八法,咏春和龙拳等.
南拳虽流派繁多,但有共同的风格特点:
l,手法多样,有"一势多手","一步几变手"的拳谚,而且"多短拳",
故有"南拳北腿"之称.
2,动作紧凑,劲力刚健.
3,步法稳固,重心较低.
4,快慢相间,长短并用,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快时迅速清晰,慢时沉
稳有力.
5,身法吞吐浮沉,靠蹦闪转,腰腿身手贯穿一致,手起肩随,腰催周身,
完整一体.
6,气沉丹田,发声吐气,以气催力,常配合发力因势发出喊声,以助动作饱满刚劲,突出南拳的刚烈风格.南拳具有很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由于南拳劲力饱满,以刚为主,所以经常锻炼,能使肌肉发达,筋骨强壮,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可有显著提高.又由于南拳哟调蓄劲闭气与发劲开声交替使用,用腹式呼吸,因此,对增强
心血管,消化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都有很好的作用.
太极拳
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关于此拳由张三丰或其他人所创的说法证据不足,不足为信.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收了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以及中医经络学说,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及宋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潮而创造出来的.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
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凑,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又是互转化的.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
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2,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启年人杨福魁(字露禅)在陈式老架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杨福魁曾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学得架式宽大,动作弧形螺旋的陈式老架太极拳.在任京师旗营武术教师时,他力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体质,扩大传习范围,适应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杨式太极拳是现代流行最广的拳术.该拳具有架式舒展简洁,结构谨严,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形象工美的独特风格.杨式太极拳的技法要求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在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体力条件来选择学练.
3,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后从陈青萍学陈氏新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此拳姿势紧凑,强调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肩,动作柔缓,步法小巧灵活,注重虚实变换和内气潜转.运动时注重动作的起(开始动作),承(上一动作环节与下一环节),开,合;讲究"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并要求"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亦到",达到意,气,拳势三者合一.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河北大兴吴鉴泉所创,其父全佑,满族人,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其次子杨班侯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柔化著称.鉴泉自小从汉,改姓吴,又名爱绅.他幼秉家学,擅长小架太极拳.1921年,吴鉴泉受聘于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要求做弓步时,两脚尖均朝前,头顶与后脚跟形成一条斜线.做马步时,要求左桩右柱或右桩左柱,即重心偏向进攻方向一侧.运动特点表现为式正招圆,舒松自然,紧凑中具舒展,端正严密,细腻熨贴.
5,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定县人孙禄堂所创,孙禄堂初从李魁垣学形意拳,继从李之师郭云深研习,后又从程廷华学八卦掌,皆得真髓.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得武式太极拳后,遂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特点,并融入这两门拳术的某些手法,融会贯通,创编成孙式太极拳.
此拳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运动方向变化较多.由于此拳以两脚进退相随为步法特点,要求: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因此又称"活步太极".由于此拳以"开合手"为动作转换衔接的基本方法,还称为"开合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新编了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修订杨式拳架为八十八式太极拳.四十二式综合太极拳,孙,吴,杨,陈四式太极拳竟赛套路.
简化太极拳,只有二十四个动作,故又称"二十四式"太极拳,其特点是简单短小.四十八,四十二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杨式太极拳的动作为基础,并吸收了一些其它各式太极拳的动作而成的.青少年朋友可以看到,在一套拳中能体现出多种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因而称为"综合太极拳".太极拳系的内容除拳以外,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以及对抗性推手等.各式太极拳间虽然在动作,套路,风格等方面都各成一体,但它们之间仍然保持着一些基本相同的技术方法和运动特点.均要求:
(1)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
(2)中正
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
(3)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续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
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太极拳具有健身作用和治疗疾病的功效,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于中枢神
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均有良好的作用,因而成为国际医疗体
育项目.太极拳运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其影响遍及世界.
震脚发力,跳跃是陈式太极拳的典型动作,其特点是缠绕,螺旋运动.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均匀,重心少起伏,身体处处呈弧形,运动也呈弧
形.吴式太极拳的典型动作是弓步,其两脚尖向前,马步向进攻方向偏斜,其特点是重心有些偏斜,斜中寓正.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最为明显,步法灵活,上步必跟,退步必随.典型动作是开合手.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小巧,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在欣赏时,可以从运动员那外似安祥,内具刚毅,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如行云流水般,前后贯穿,绵绵不断的演练中,感觉到一种阴柔之美.
少林拳
少林拳,一般是指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拳术.少林拳大约始于北魏.少林拳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拳术,技击,散打,气功,器械等.风格上突出"硬";技法上突出"搏".在武林中以刚猛道劲而著称.故称其为"外家拳",或"外功拳".拳术.有单练和对练两种.单练套路有小洪拳二路,大洪拳十二路,罗汉拳三路,老洪拳一路,炮拳三路,梅花拳二路,长拳二路,通背拳四路,朝阳拳一路,长护心意拳一路,关东拳二路,七星拳二路,青龙出海拳二路,护身流星拳一路,龙虎豹蛇鹤拳各一路,此外还有连环拳,内功拳套和柔拳等,共有几十路.对练套路有**拳六路,以及三合拳,二十四炮,十五合里外横炮等.
技术散打.有心意把,闪战移身把,十字乱把,虎朴把,丹凤朝阳,游龙飞步,仙人摘茄,老君抱葫芦,叶底偷桃,脑后砍瓜,老猴搬枝,黑龙偷心,金丝缠法,迎门铁扇子,威身靠打,拔步炮,小鬼攥枪等套路一百多种.
气功.有小武功,少林易筋经,阴阳气功,混元一气功等.
器械.有单练,对练两种.刀枪剑棍,长短软硬十八般兵器都有,以棍术最为著名.
少林拳的风格特点,有人归纳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守之如处女,犯之如猛虎".它的套路结构严密紧凑,动作矫捷而健壮,刚劲有力而富弹性,重于实用.朴实无华,具有很浓的攻防特色.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1,练习基本功时强调站桩.桩有马步桩,椅子桩,丁字桩等,在练桩的同时,练视,听,抓,拉,推,举,踢等.
2,拳式运动在一条线上.动作朴实有力,套路直来直往,即所谓"拳打一条线",套路演习可大可小,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
3,战术多变.拳谚说的"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即是形容少林拳的变化多端的战术.它善于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实退,似退而实进,虚实兼用,刚柔相济.乘势飞击,出手无情击其要害.
4,讲究呼吸.少林拳对动静,呼吸,运气,用气方面也有特点.拳谚说:"拳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急,缓急神其术,尽在一呼吸."在演练时强调一个套路要一气呵成,要做到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的外三合和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形成内外一体.
5,注重技击,讲究实战.要求:"眼前无敌当有敌,平时练功莫放逸,一旦进入疆场后,少流血汗多杀敌."拳法的一招一势,都含攻防之意,并讲究快,准,狠.快:与人交手,正面直进,左右取势,做到"拳之有形,打之无形","伸手不见手,打人不见形",以快制胜;准:出击落点准确,击者必中,要求"手起撩阴,肘起击心,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脚打膝分",做到技击落点清楚准确;狠:出手无情,如猛虎扑人,与人交手有八打要害处,即"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中肋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
打肺腑胸膛,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胫,八打破骨千斤".练习少林拳,手,眼,身,步法必须符合要领.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运用自如;眼法:以目注目,以审敌势;身法:起横落顺,重心稳定;步法:进低退高,轻灵稳固.拳式动作要姿式正确,连贯,圆活,柔韧,清楚,准确."拳打干遍,功夫自现".少林拳风格的形成,来自一招一势的严格训练.现在少林寺内的千佛殿地面上留下的48个凹陷坑就是明证.
总之,得名于少林寺的少林拳,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是中国拳术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查拳
查拳是一种属长拳类的拳术.相传起源于明末的山东冠州(今山东冠县).传说是西北回民查尚义(一说查密尔)负缨东征平倭,中途患病在冠州休养,遂将拳法传于当地,故名"查拳".是回族人民最喜爱的拳种,盛行于山东,河南,河北各省.查拳在武术比赛中属传统拳术第三类,练习的人很多.

查拳共分十路: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每一路由30至60个动作组成,可以单练,也可以对练.查拳动作均由简到繁,结构严谨,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小巧玲珑,干净利落.它的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技术动作,更令人喜爱.
查拳的特点是:
1,动迅静定.不论动作大小,都必须快速,敏捷,同时在异常快速旋转,闪躲或冲,蹬,踢时,又能突然静止稳定.
2,刚柔相济.用劲有柔有刚,如作冲拳,推掌,劈掌,砸拳,弹腿,蹬腿,踹腿等动作时,都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既有爆发力而又无"僵劲".
3,节奏鲜明.整个套路演练过程中要求快慢相间,自然顺达.各段落之间在节奏上有开始,**,结束之分,即由开始的稳健过渡到起伏转折,闪展腾挪的**,这时动作难度增加,运动速度也相应加快,结束时再逐渐放慢速度,使动作再趋于平稳.
4,内外合一.外,是指形体动作,即手,眼,身法,步;内,是指意识,呼吸,精神.查拳强调手,眼,身法,步与意识,呼吸,精神配合.要求眼随手动,步随手变,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动乍上下完整,全神贯注,达到精神形体合一.
5,起伏转折.在查拳套路中有许多动作姿势由高过渡到低,或由低到高如"仆步穿掌接箭弹腿"这个由高到低再到高的组合动作,要求起如燕子穿林,落似蜻蜓点水,充分表现出查拳的窜蹦跳跃,起伏转折的风格特点.
6,攻守清晰.查拳中的大小动作均含攻防之意,打是进攻,架是防守,动作清晰,攻守分明.练习时,要求情绪饱满,精力充沛,要有攻防意识.
查拳的锻炼步骤:
l,练柔韧:首先要加强臂部,腰部和腿部柔韧的训练,配合呼吸来提高灵活,快速,敏捷等身体素质,适应查拳刚柔相济,刚而不僵,柔而不松的特点.
2,练规格:通过规格练习,主要掌握好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五种步型,使动作姿势符合要求,达到动作定型.
3,练协调:即有意识地注意上下肢动作的配合,以及眼与手,身法与四肢,动作与呼吸的配合,使之内外协调合一.
4,练节奏.即通过反复练习,使快慢,动静,刚柔,起伏有致.
5,练技击:可进行徒手练习,如冲拳,踢腿,蹬腿,踹腿,扫腿,推掌等;也可对练攻防,闪躲;还可进行辅助练习,如踢打沙包等.
花拳
花拳,相传是清代雍正年间的江宁(今南京)武术名家甘凤池所创编,并在江浙一带传授.
花拳是一种短打拳法,它取长拳短打的优点,不讲套,而着重攻防散招,每招都假设对方用拳脚进攻,再防守反攻.现存甘凤池《花拳总**》抄本上有一百二十字的散手法,七十二擒拿法,三十六腿法,行拳二十四势.另有短打跌法八十八势,都是身手足配合以跌人之法,八十八势的每一势都能体现出使用跌法的技巧,可谓集跌法之大成.练时要求"停快得宜,进退得法,架势得稳,转身得静,起落得速,
起腿得停,上身得力,出拳得平,着身得紧,收拳得入肋,满身得力,练得熟练,可上下左右协调,能沾衣即跌,伸手见跤.有人认为,若将花拳中的跌法,规定竞赛规则,形成竞技项目,则可与摔跤,推手三足鼎立并存.花拳的实打之法,除跌打法八十八势外,尚有抄手,抄腿,肘击,肩靠,股插等法.
花拳要领主要有:
1,"打拳喜怒哀乐,虚势则喜,着力则怒,过势则哀,逼门则乐".
2,"气要运入丹田",使内壮而加强抗击力和爆发力.
3,以腰为一身之本,盘旋转侧,形如虎相,步动如飞,眼到手到,步到身到.
4,交手时,两手必须保护头,胸,两膝护裆部,眼斜视,见缝插针,侧身而进.花拳主要在民间流行,武术比赛场上较少见.
华拳
华拳,是个古老的拳种,起源于山东省的济宁.
华拳的风格特点是:动迅静定,势正招圆,形健劲遒,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传.
华拳的拳路有很多,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众所周知的一至十二路华拳.这些拳路既能够单人练习,又能够双人对打,多是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斗动作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对立统一的规律所组成.经常练华拳,能够训练人们的格斗技能,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对人体各部肌肉的发展,关节的灵活,韧带的伸长和强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枢神经的协调机能,都有良好的锻炼作用.
华拳有着严格的技法要求:
1,形体工整.华拳的每个动作势式,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格要求,做到准确,齐正,匀称,结构严整,线路清楚,一丝不苟.
2,筋骨遒劲.华拳的动作势式如果仅仅做到了形体工整,也还只是空架子,没有达到质的要求.只有组成动作势式的"五体"都充满了遒劲,使形体的骨梗强劲有力,才算是达到质的要求.
3,心为主宰."心为一身之主宰",华拳拳理认为形体的任何动作,都是受内在的心志活动所支配的.只有外在的形体动作,而没有内在的心志活动,那么拳法就不能达到质的高度.
4,动迅静定.华拳有招有势,《华拳谱》中说:"势为守,属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为此,拳法很强调动迅静定,有节有序的要求.
5,气势连贯.华拳强调在一路拳法里面,所有的动作势式都必须是"始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应该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使之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6,心在势前.《华拳谱》认为:"心坚则精劲","心若不坚,则形无劲健也".意思是,形体遒劲有力的关键还在"心志"的作用,认为心志的作用主宰着拳法的一切.为此,华拳强调"心在势前,势居心后","心动形随"的心志的内在作用.
7,阴阳对立.华拳把拳术中的动静,刚柔,虚实,进退,伸缩,张弛,快慢,抑扬,顿挫,轻重,起伏,内外,上下,左右,偏正等对立的关系,称为阴阳两气.强调两者相辅相成.
炮捶
炮捶,又名三皇炮捶,是属长拳类拳术."炮捶",是形容这种拳象炮一样威力强大,又象捶一样打得沉重凶猛."三皇"是指我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表示这种拳起源很古.其实,三皇炮捶创始于明代末年,发展于清代中叶.炮捶尚威猛,具有套路短,架势紧凑,结构简练,动作朴实,刚健沉稳,劲力充实等特点,尤其突出的是技击性强,几乎每拳每腿都有明显的技击作用.
炮捶原有十二套路,现仅存八套.炮捶有十二种基本拳法,称十二炮,即开门炮,劈山炮,连环炮,转角炮,十字炮,脑后炮,泻肘炮,冲天炮,撩阴炮,扎地炮,窝心炮,七星炮,掌法有"撞掌","刁掌".肘法有横,盘,捉,坠.练炮捶有五项要求:气沉要聚,发力要猛,虎腕要挺,腰眼要灵,心血要活.技击中则要求攻守兼备.以静对敌.腰似龙蛇,脚跟稳固.可以从炮捶的刚健,一蓄一发,劲力充实的动作中和攻守兼
备,肩,肘,手,胯,膝,足连环出击,周身劲力统一完整,以进身动力取胜的技法中欣赏到炮捶威猛的风格.炮捶在武术竞赛中属传统第四类其它拳术.
本文起点首发,
http://1102281.
http:///book/1102281.aspx
红拳
红拳是属长拳类拳术.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关中.红拳以十大盘功为基本功法.基本手法有撑,斩,勾,挂,缠,拦,沾,翱八法.红拳架势端正,出手时多拧腰探背,伸膀远击,步法注重闪展腾挪,出步多含跤法,劲力以脆快为主,兼有长劲,柔劲.拳套有大红拳,小红拳,三路红拳,关西红拳,关东红拳,月明红拳,还有黄莺架,二十四式,六脚式,短拳,行拳,七架拳等.据说有三十六路之多.
八卦掌
八卦掌原名"转掌",后世传习者多以转掌的走圈似循八卦八方位的连线,其技法讲究纵横交错,随走随变,其击法讲究临机应变,以变应变,合于《周易》中"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运动不息,变化不止之理,而惯称之为"八卦掌".关于此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据考证为清代河北文安朱家务的董海川所创.此拳系以极似道教"转天尊"的绕圆走圈导引术和武术的攻防方法融合成基本运动形式,采用"易理"论述拳术运动规律,形成"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基本拳理.八卦掌以站桩和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摆扣步","趟泥步"为基本步法,走转的足迹路线分为走阴阳鱼,走八卦图,走九宫等.八卦掌充分发挥掌比拳和勾长的优势,以掌代拳施捶打之能,以掌代勾行拨掠之巧,形成了该拳系手法几乎全是掌法的特点.其掌型分为龙爪掌,牛舌掌.主要击法有推,托,带,领,搬,扣,拦,截,捉,拿,勾,打,封,闭,穿,点等.
八卦掌基本掌法有.八大式(定势八掌),老八掌或称八母掌(变势八掌),六十四掌;还有八卦暗腿,截腿和连腿等练法.现在流行的连环八卦掌是以上述内容为基础串编成的套路练习.单练套路有龙形八卦掌,连环八卦掌等.对练套路有八卦掌使用法,八卦对子,八卦掌对练.八卦掌系的器械有子午鸳鸯钺,子午阴阳锐和判官笔等独特短小的双兵器,以及以械大而重著称的八卦刀,八卦枪,八卦剑等,还有以实竹内灌水银制成的七星竿.八卦掌动作姿势要求顺项提顶,松肩垂肘,畅胸实腹,立腰溜臀,缩胯拿膝,十趾抓地.八卦掌素以"滚钻争裹,奇正相生"为劲力法则,其运动特点表现为拧旋翻转,纵横连环,掌随步换,随走随变.旧传掌谚将之概括
为:"行走如龙,回转若猴,换势似鹰,沉若虎坐."八卦掌系以以动制静,避正打斜,以正驱斜为技击要诀,强调通过不停的走转变招避开对手的正面攻击,而以我的正面顺势,打击敌手的斜面(背势).
八极拳
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开门"意思是以6种开法(即攻法,俗称"六大开")破对方"门户"(攻守架子);"八极",意思是出劲可达到四面八方极远之地方.八极拳古时称"八子拳"或"钯子拳".明代戚继光《拳经》中记载的"巴子拳棍",即指八极拳.
八极拳也是我国传统拳种之一,以其刚烈雄健,朴实简洁的风格和独特的技击特点,在我国众多的拳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八极拳擅长短打,有"熊步虎爪"之称,意思是象熊一样稳实,象虎一样勇猛.八极拳在技击上讲究:挨崩挤靠,迅猛遒劲,崩撼突击,有开有合,以短制长.与敌交手时,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招法连贯,三盘连击,手脚齐到,上打下封,紧逼硬攻,劲足势猛.发招进手时吐气发声,以气催力,以声助势,咄咄逼人.并要求阴阳顿挫,气力贯通,即所谓八极拳暴发力强,刚柔相兼,有开有合,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八极拳的套路,一般都短小精悍,内容有金刚八大式,六大开,八大招,八极小架,八极拳(既能单练,也能对打,又称八极对接),八极新架,刚劲八极,八极双轨,八阵拳和十二趟六肘头,八极双轨拳是近代在八极拳小架,八极拳,六大开拳的基础上创编的.八极拳的器械,有**大枪,**花枪,八极剑,连环剑,九宫纯阳剑,
夜战刀,提柳飘摇刀等小八极拳的练法,一般是先练八极拳小架,主要练好桩功,掌握重心发劲的基本技能,然后再练八极拳,主要练化劲,最后练六大开拳.练习八极拳,必须做到含胸拔背,顶项拔腰,沉肩垂肘,气贯丹田.踢腿高不过裆,震脚闯步如穿石入洞,落地生根,出手如箭,快似闪电,内功外功兼修.
形意拳
形意拳"取其以心行意之义",亦称为"行意拳".此拳讲究"象其形,取其意";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于外",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故名.形意拳脱胎于心意**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河北深县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授该系拳技.此拳系借鉴"禽戏"增益拳术,采用"五行学说"论述拳术的运动规律.清咸丰后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十二形拳(即: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鹞,鹰,熊十二形
拳)为基本拳法.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四把,八式拳,十二洪锤,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门,八字功,杂式捶等.对练套路有五行炮(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挨身炮),九套环等.器械套路有三才剑,行步六剑,五行剑,连环剑,十二形剑,三合刀,三才刀,**刀,连环刀,连环棍,五行枪,连环枪,**枪,凤翅镋等.形意拳在发展中不断充实,拳理与技术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意拳主要分为河北,山西形意(拳法以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为主),河南形意(本拳法为十大形),两派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内容与练习方法上亦各有特色.然而它们毕竟又派出一家,所以两派形意的拳理,技术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形意拳运动以"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钻翻伸屈,拧旋往返,体现出严密紧凑的上肢运动特点;以进步之后常随跟步,退步之后常带撤步,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体现出快速沉稳的下肢运动特点;以手到脚到,齐起齐落,三尖相对,内外**,体现出完整协调的整体运动特点;以"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硬打硬进无遮拦",体现出快速进攻直取,寓守于攻的技击特点.此外,形意拳还有着动静相间,节奏明显,劲力充实,刚柔相济等运动特点.形意拳动作姿势讲究:头要上顶,颈要竖直;肩要松,肘要附,腕要塌,掌要撑,拳要紧;背要拔,胸要含,腰要塌(立),脊要正;胯要缩(不挺出),膝要扣,足要平稳.
形意拳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对协调性要求较高.例如,要求做到"七顺":肩催肘,而肘不逆肩;肘催手,而手不逆肘;手催指,而指不逆手;腰催胯,而胯不逆腰;胯催膝,而膝不逆胯;膝催足,而足不逆膝;首催身,而身不逆首.这种上下相连,还要求与呼吸等协调配合,以便做到内外合一.从劲力上讲,对爆发力要求较高,分明劲,暗劲,化劲.所谓七疾,即在眼快,思维判断快的情况下,还要手脚快,身法快,出势快,进退快.要获得高超的拳技是要通过艰苦的训练才能得来的,这其中不知负出了多少艰辛,痛苦和汗水.但不是说形意拳高不可攀了,过去曾有一形意拳名家,犯事坐狱,因带镣不便练习其它技术,所以只练崩拳,以后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
敌手.所以说,虽然形意拳要求较高,比较难练习,青少年朋友只要认真学习,刻苦训练,还是能有所造就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