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玻璃资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玻璃璧
现存的古代玻璃璧只有200来件,与成千上万的玉璧比起来,真是微不足道;玻璃璧在古代流行的时间不长,大约只有几百年,与有5000多年历史的玉璧来比,它是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物以稀为贵,它受到人们的珍重,谁能够收藏到一件2000年前的玻璃璧,是多么不容易啊!
1.玻璃璧的诞生
玻璃璧的出现比玉璧、石璧要晚得多,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玻璃璧是战国中期的。为什么玻璃璧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在战国时期出现呢?这是因为中国的玻璃制造起步晚,到西周时期才能生产出原始玻璃,并且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玻璃珠。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玻璃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制造玻璃璧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璧在战国时已变得非常重要,用天然玉制造玉璧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人们极力追求人造玉,这样,一种有玉的外观的仿玉玻璃璧就应运而生了。
考古学家用现代的检测技术,对古代的玻璃璧进行了科学检测,发现中国古代的玻璃与西方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大不相同,西方玻璃主要的化学成分为:SiO2:占57~72%,Na2O占9~12%,而中国古代玻璃璧的化学成分:SiO2占37~70%,PbO占38~44%,BaO占9~14%。可以看出,西方玻璃为钠玻璃,而中国古代的玻璃璧为铅钡玻璃。为什么西方玻璃的化学成分中没有铅钡,而中国古代玻璃璧却含有大量的钡和铅呢?美国康宁玻璃公司一批研究古玻璃的专家,www.xiaoshuodaquan.com,www.xiaoshuodaquan.com.Tong,D.Donrenwend在一篇题为「一批早期中国玻璃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玻璃璧中的「钡(BaO)可能是作为一种配合料组分故意引入的」。因为「钡(BaO)在玻璃中能产生一定混浊度,因此钡也可能是中国玻璃制造者为获得像玉一样的玻璃而引入的。」美国研究古玻璃的专家的化学分析,找出了中国玻璃璧制造的奥秘:由于钡在玻璃中能产生一定的混浊度,使玻璃不透明或半透明,看起来像玉。现存的玻璃璧,全部都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表酷似玉璧,如绿色玻璃璧好象碧玉,乳白色玻璃璧好象羊脂玉。这些玻璃璧,在考古发掘中,如果不仔细辨认,就会误以为是玉璧。
2.玻璃璧流行的年代和地域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没有玻璃的名字,那时称玻璃为「流璃」、「陆璃」、「琉璃」、「璃」、「颇黎」。但多数情况下称「琉璃」。《汉书.地理志》有「璧琉璃」的名词,这是古籍中对玻璃璧的最早记载。
考古发现最早的玻璃璧是战国中期的。早期玻璃又薄又小,只有一面光亮和有纹饰,另一面粗涩无光,且没有纹饰,这大概是初制时玻璃原料太贵和技术不够成熟的原因。战国晚期是玻璃流行的高峰期,西汉时期开始衰落,至东汉终于绝迹。说玻璃璧只是在战国至汉代流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玻璃璧还是特定地域的产品,考古出土的玻璃璧,经初步统计,大概有180多件,其中湖南出土最多,有150多件,广东18件,江苏、安徽、广西各2件,福建、陕西、山东各1件。玻璃璧95%出于楚地,看来,玻璃璧是楚国的特产。《战国策.楚策》记载:「楚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这里记载的夜光璧,是指的玻璃璧。因为玻璃璧比玉有更加明亮的光辉。《汉书.西域传》注:「琉璃色泽光润,逾于众玉」。《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汉武帝时……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昼日」。所以常常给玻璃璧冠以「夜光」之名,即当时所谓「夜光之琉璃」。如汉代杨子云《羽猎赋》:「方椎夜光之琉璃」,所谓「夜光之琉璃」,一般是指琉璃璧。唐人王翰诗《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所说的夜光杯,也是指的一种高级的玻璃杯子。《汉书.邹阳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班固〈西都赋〉说汉皇宫昭阳殿「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马」,「悬黎」是说宫殿中悬挂着琉璃(黎)璧,所以说「夜光在马」。
玻璃璧在湖南高级的贵族墓中,很少出土,多数出于中产阶级的墓中,说明玻璃璧在产地并不特别珍贵,但在域外,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因为没有而变得非常贵重,这就是鲁迅在名著〈藤野先生〉一文中说的:「大概是以物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当时产玻璃璧的楚国,非常害怕强大的秦国,于是将楚国的特产,秦国没有的高级玻璃璧──夜光璧,献给秦王,以结友好。但是,玻璃璧虽然在秦国比玉还要珍贵,都没有能打动秦王的心,楚国终于还是被秦国所灭亡。
3.玻璃璧的种类
古代玻璃璧大致可分为两类:谷纹璧和蒲纹璧,其中谷纹璧占绝大多数。
谷纹璧有多种形制,如有单面谷纹璧、双面谷纹璧、乳丁状谷纹璧、芽谷谷纹璧、璧面的谷粒,有的粗大稀疏,有的细小密集,有边沿有弦纹一周。
中国的玻璃工艺可上溯至春秋晚期。河南固始侯古堆一个春秋晚期的墓葬出土了玻璃珠,而在越王勾践(公元前四九六至四六五年在位)及吴王夫差(公元前四九五至四七三年在位)的佩剑剑格上均饰有玻璃嵌件,显示玻璃为诸侯贵族采用的装饰品。
除了装饰的功用,中国古代玻璃器主要是玉的代用品,战国和汉代的玻璃前器物有「蜻蜓眼」珠、耳珰、剑饰和殓具。仿玉器型有璧、剑饰、带钩、玉含蝉及组成殓衣的玻璃片,多以模铸方法成型,而造型和纹饰方面无不参照玉器的模范。这时期的玻璃含铅钡成分颇高,跟西方玻璃含钙和钠成分有明显分别。
至魏晋南北朝,开始采用吹制法制造瓶、钵等容器,这方法利于制作器壁薄而中空的器物。不过玻璃不能耐热,始终没有像陶瓷般大量制作为实用器。唐宋时期,西方玻璃仍沿丝绸之路输入国内,而国内制品有饰物如发簪、耳饰,也有宗教器物如舍利瓶子等。至明代,仿玉的用途仍盛,有整套玻璃带板、仿白玉佩饰和耳杯等。
有关玻璃工艺的文献纪录,以晚明清初年间孙庭铨所着《颜山杂记?琉璃》最为详尽,记载了山东博山(旧称颜神镇)制玻璃的工艺。此地自元代至清代均为玻璃的主要生产中心之一,由元代晚期已设多座窑炉烧制玻璃。
玻璃工艺在清代有长足发展,主要因为满清王帝对多种手工艺十分喜爱,又逢欧西传教士东来,引入西方玻璃工艺技术。康熙于三十五年(一六九六)于禁宫内造办处设玻璃厂,设有房、碾房,吹玻璃等部门,工匠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也有来自苏州的琢玉良匠。监督制作的人员包括熟识玻璃工艺的欧洲传教士。玻璃厂在盛清不断扩大,至盛期有逾八百匠人,为宫廷烧造大量玻璃制品及赏赐用品。至雍正和干隆时期,无论生产品种、色彩、造型和制饰工艺方面都达至高峰。嘉庆年间开始,由于国势渐弱,制品种类和品质渐走下坡。宣统三年(一九一一),玻璃厂随满清王朝灭亡而关闭。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相先就开始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在河南洛阳庄淳沟、陕西宝鸡茹家庄等地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玻璃管、玻璃珠等。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化光谱鉴定,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居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这一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北京玻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西同时期的玻璃从呈色、透明度、成分上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王要原料,其它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人们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2000多年前,那位据说能够作掌上舞的“赵飞燕女弟”居住在“昭阳殿”的时候,“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照达,毛发不得藏焉”。说明那时候透明的门窗已可以照得眉发毕露。喜好“神仙”的汉武帝在“起祠神屋”时,门窗也全部用“琉璃为之,光照洞彻”。可见,所谓“窗明几净”的居室,并非现代始有。至于《世说新语》中所记的“琉琉屏”、“琉璃器”、“琉璃碗”以及《晋书崔洪传》中所说“琉璃钟”,也已在安徽屯溪的西周墓以及湖南韶山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碗、带勾、印章等玻璃器皿在汉墓中更是屡见不鲜。陕西兴平汉武帝的茂陵附近还出土一件玻璃壁,直径234毫米,孔径48毫米,厚18毫米,净重1.9公斤,经过现代光谱分析,它属于铅钡玻璃。
时至北宋时期,玻璃工艺水平又有了很大进步。河北定县的一座北宋培基中出土的33件舍利玻璃瓶,器壁如薄纸、如晶明;安徽天长出土的磨光玻璃,以及河南密县出土的上百只鸡卵状玻璃瓶,都是北宋玻璃制造技术进步和吹制玻璃水平发达的明证。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
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中国古玻璃是由本国工匠独自发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成分自成体系;但是,中国古玻璃与西方古玻璃相比在起源时间与用途上,仍有逊色之处。考古发现表明,伊拉克阿斯马尔出土的玻璃残片,距今年代约为4300年。玻璃器皿大约是在3600年前出现在两河流域。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距今2600年前,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及地中海沿岸十分流行,其制品通过西域(今新疆)传人我国。自北魏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我们都在不断汲取和学习西方玻璃制适技术。譬如,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一书中说:因为“三保太监郑和曾携西洋烧玻璃人来”,从此以后、明朝才开始了大规模生产玻璃。清代设立的宫廷玻璃场,曾雇佣多名欧洲玻璃工匠作指导,制造高级艺术玻璃。这些举措既促进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又体现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互相交流。玻璃制造业真正得到充分发展,还要算是今朝了。
玻璃制造术的由来与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马英仁1981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发掘的一座东晋古墓中,出土了一些器皿的彩色玻璃粒、片,其透明度很高,几乎和现代玻璃没有什么区别,颜色有淡绿、咖啡、深蓝等色。考古学家认为,它的产地在古代西方的波斯或东罗马一带。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沙、纯碱或钾碱和石灰,它们需在高温下熔化而成。据说,发明玻璃的荣誉应归功于古代的威尼斯商人,因为他们的商船有一次在叙利亚的一个河口靠岸,当船员们准备烧晚饭时,在岸上找不到支撑锅子的石块,无奈只得从船舱内搬出一些硝石,以搭成炉灶煮饭。炉内烈火熊熊,把硝石及其周围的沙石一起熔化,最终变成了晶莹的液体,这就是玻璃。埃及也是一个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奥秘的国家。在公元前7000年的墓**中就发现玻璃念珠和项链,但这也许是从叙利亚带来的制品。然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埃及人就开始自己生产玻璃了,从而兴起了作坊式的玻璃手工业。限于技术,当时生产的只有玻珠和花瓶。埃及人把碎石英细砾与沙混合使用,以改变玻璃的颜色。他们认识到在混合物中添加钴、铜或锰能分别制造出深蓝色、绿色或紫色的玻璃。公元前1200年左右,埃及人学会模压玻璃,但直到公元前不久,威尼斯人才发明了用吹管吹制玻璃制品。罗马人和腓尼基人可说是伟大的玻璃制造者,他们掌握了玻璃制造工艺,并进而学会了加工玻璃的方法,如切割、研磨、钻孔和雕刻,还曾使用薄的长方块玻璃来装饰墙面。公元10世纪,叙利亚的阿勒颇城的玻璃制品闻名遐迩,风靡一时。到12世纪时,阿拉伯人的玻璃制品征服了意大利的威尼斯,占领了整个欧洲市场。我国的玻璃制造起源很早,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玻璃制造术,很早就用半透明和透明的“硫璃”作装饰品,这在东晋古墓中的彩色玻璃粒片可得到证实,后来发展为日用玻璃器皿。我国近代的玻璃工业则始于19世纪末,起初主要生产瓶罐和器皿,其后灯泡、保温瓶、仪器玻璃、窗玻璃等等都相继生产。说起玻璃的制造,人们自然会想起温度相当高的玻璃熔炉。铅晶质玻璃生产线就是熔炼成玻璃后,由机械手挑料,自动压机成形,经火法抛光后进入退火窑。第二天取出,呈现在你面前的便是折光率强、图案精美、晶莹透明的高级艺术品,犹如天然水晶。传统的玻璃成形方法除吹制、压制和拉制外,还有离心浇注法。玻璃果盘甚至微晶玻璃雷达天线罩都是在离心浇注成形机上制得的。采用电火花开模新工艺生产了珍珠系列玻璃制品,例如珍珠玻璃果盆,其表面花纹呈雾状、盆底和边缘有晶亮的玻璃水珠,透明度高,折光感强,既可作家庭日用品,又可作工艺装饰品。蒙砂新工艺的开发成功,为玻璃器皿升级换代,增加花色品种开拓了新途径。近年来还发展了色彩鲜艳、无接头的五套色印花杯、玻璃磨花雕刻、仿景泰蓝花瓶等,尤其是玻璃水晶鞋艺术品,它是采用新工艺的新一代制品,它造型逼真,令人尝心悦目,属国内首创。诚然,传统的玻璃制造离不开烈火熊熊的玻璃熔炉。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玻璃的制造术也不断地得到了更新和扩大,例如真空蒸发、溅射、辉光放电、低温合成、中子轰击以及无容器制造术工艺等相继闻世。真空镀膜能制备从熔体冷却不能获得的玻璃态薄膜,因为从理论上讲,当物质的淬冷速率达到一定极值时,任何物质(包括单质)都来不及进行有序化的排列——结晶,从而变成非晶态(玻璃)。水晶和石英玻璃都是由氧化硅组成,不过,水晶是单晶,石英玻璃是无定形态。然而,水晶如果在强烈的冲击波作用下或用快中子辐照后,会转化成各向同性的石英玻璃,这便是新型的固态化工艺。从月球上带回的太空玻璃,说明宇宙间存在着天然玻璃。由于宇宙空间处于真空状态、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因而玻璃即使在高温下热处理也不会软化变形,更不必借助于坩埚来熔炼太空玻璃。这是一种得天独厚、无需坩埚等容器制备玻璃的新方法。现已在太空条件下制成了激光玻璃。由此可见,无容器工艺是当今玻璃制造技术中的新秀。现代玻璃的制造术还发展了一种低温化学合成玻璃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由于不需要高温,所以对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有很大的作用,尤其对那些用高温也难以熔成玻璃的组份,使用低温合成法院仍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一方法无凝将会引起玻璃制造术的一场重大变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