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全实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魏灭蜀全实录
一,立意伐蜀
景元三年(262)冬,蜀汉大将军姜维于沓中屯田,对于这位屡次侵扰魏国边陲的原魏人,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是恨的牙痒痒的。甚至有人主动请求为刺客入蜀行刺姜维。当时从事中郎荀勖认为与其派遣刺客鬼鬼祟祟的去暗杀,不如以堂堂正正的以大军讨伐更像样。(1)这样就使得司马昭突然提出灭蜀的军事计划,大举伐汉之议方出,换来的却是“朝臣多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钟会劝之”。于是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准备筹措伐蜀事宜。
洛阳城内,“司马公之威”更是人人皆惧,可司马公“咨询”一出,大众却还个个唱反调,远在千里的朝堂诸公尚且如此,那和蜀汉近在咫尺的前线又怎么会闷声不出?果然一直在一线和蜀汉作战的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国未有间隙,不宜加兵。连连上疏,屡陈异议。司马昭虽然怀恨,但邓艾是伐蜀不可缺的将领,于是派遣大将军府主簿师纂师纂去向其“开导”。结果“胳膊拧不过大腿”,邓艾只能奉命。同时师纂也成为邓艾司马,明摆着是放心不下安插的监视者。(2)
此次伐蜀,表面上司马昭是“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而欲大举图蜀,司马昭一口咬定“其亡可知也”,更是说出“我今伐之如指掌耳”(3)及“灭蜀汉后三年灭吴的大话”。可是蜀汉要真的这么不经打,那满朝文武和边疆邓艾可真成“瞎子”了。实际不无别的原因:
早在甘露三年,二月,司马昭陷寿春城,斩诸葛诞,夏五月,司马昭就让朝廷下昭以其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一面又假惺惺的前后九让乃止。接着甘露五年四月,司马昭在朝廷再次下诏下,终于不在“礼让”,当上了相国,晋公,加九锡,这明摆着是效仿曹操的老路。少帝曹髦不愧是魏武子孙,“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终于忍无可忍,在五月初七,聚集了一帮乌合之众,驱车讨司马,下场当然是螳臂捍车,身死南阙。
不过在当月二十一日,司马昭“固让”相国、晋公、九锡之命,太后“诏许之”。这自然是因为曹操当魏公可没把汉献帝捅个对穿,司马昭自然不好意思被人说自己为进位晋公而把皇帝捅了。其后这种“封——让”的把戏又玩了几次,司马昭却还一直羞答答的不肯上台。不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欲进爵为公是必然之事,当年曹操受封魏公后是再取得关中的军事胜利后才进爵的,司马昭虽然有那么一场淮南之胜,不过“平叛定乱”毕竟不比魏武的“扫清**”。那么司马家既然处处以曹魏为榜样,自然也得取得对外军事上的胜利才好意思。故此此次伐蜀只要取得军事上一定的胜利,对司马昭而言就是成功。
果然在钟会下汉中后,诏以征蜀诸将献捷交至,复命大将军诏进位,爵赐一如前诏,司马昭在群臣的“劝进”下“乃受命”。(4)
注(1)时官骑路遗求为刺客入蜀,勖言于帝曰:“明公以至公宰天下,宜杖正义以伐违贰。而名以刺客除贼,非所谓刑于四海,以德服远也。”帝称善。(《晋书,荀勖传》)
注(2)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晋书,文帝纪》)
注(3)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三国志,钟会传》)
注(4)冬十月,天子以诸侯献捷交至,乃申前命…………公卿将校皆诣府喻旨,帝以礼辞让。司空郑冲率群官劝进……………帝乃受命。(《晋书,文帝系》)
二,各怀鬼胎
邓艾对伐蜀虽然持反对意见,但是接到伐蜀的正式命令后,还是着手筹办事宜。因为此次伐蜀不同于以往的防御战,邓艾并不满足于本部魏军的攻坚野战能力,于是在陇右当地许以重赏,招募凉州兵马,羌胡健儿,共得五千多人。后来在伐蜀作战中,这些边地兵马建立了第一的功勋。(1)
伐蜀大军的主力部队统帅,本以邓艾为最佳人选,可司马昭却选择了钟会,钟会虽然此前在寿春之役中表现出其才能,“时人谓之子房”,但即使是真的张良再世,也未必是一个优秀的统帅,更何况从没有独自统领大军作战的钟会。想昔日诸葛亮让和钟会差不多性质的马谡指挥军队的结果,而让钟会指挥伐蜀的十余万主力部队,那实在是有点悬!但是司马昭也别无选择,那是因为:一,钟会乃其亲信,“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让他带兵总比其他将领放心。二,当时魏国上下内外包括邓艾都认为蜀不可伐,只有钟会不唱反调,“亦以为蜀可取,豫共筹度地形,考论事势”。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没钟会的“逢迎上意”,司马昭的伐蜀大计早就腹死胎中了,司马昭不选钟会还能选谁??
但当时洛阳却有一堆人不看好钟会。按惯例,魏国凡是派遣将帅出征,怕其起异心,都要留下家属作为人质,可钟会却是单身而无子嗣。(2)西曹属邵悌就此提出疑问,建议司马昭另派他人。(3)司马昭却是笑着说:“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4)司马昭表面上对邵悌的担忧不以为然,其实心里也早就有戒心,魏国将军领兵出征,皆置监军,司马昭却听钟会外甥荀勖的话,派廷尉卫瓘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5)卫瓘和钟会两人都擅长书法,交情甚厚,在钟会军中两人更是“坐则同床,行则同輿”,亲密的“如鱼得水”。其实荀勖虽然父亲早亡,为钟氏所养,但是和钟会却是“情好不协”,钟会曾诓骗其家传宝剑,他也用计使得钟家新建毫宅报废。(6)经过这两番暗斗,亲家也早变冤家了,荀勖推荐的监军自然也不会是钟会的福星,钟会也明白这点,在灭蜀后和卫瓘一起诬陷邓艾后,就让只有千人的卫瓘去抓邓艾,无异是想来个一石两鸟,让其送死。(7)当时钟会除去卫瓘比除去邓艾更心急,可见这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但是钟会结果还是完在这位和他“坐则同床,行则同輿”的监军手上。
又按魏制,要镇将军领兵出征者,都要设置护军监督诸将,在此人选上司马昭选择了两个人,以胡烈为征蜀护军(8)于钟会军,田续为邓艾护军。(9)胡烈其兄胡奋为司马懿左右亲信出身,后其女更为司马炎贵人(10),胡家完全是司马家的亲信。到日后,钟会死在胡烈父子手上,邓艾也命丧田续之手。司马昭这两个护军可还真“所托得人”。其实,早在“钟会以才能见任”时,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就常和司马昭说:“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试想当钟会在司马昭身边时候,等于孙悟空在如来佛掌心,司马昭自然不会怕他起异心,但当这次钟会受“大任”于其身时,司马昭又怎么会不提防?
监军、护军都有了人选,剩下的就是总理将军幕府的长史了,这回选了个相府参军杜预,虽然杜预老爹杜恕当年和司马懿不和到出人命,可是杜预却是司马昭妹子的夫婿。后钟会遇朱,镇西将军府属全部跟着完蛋,只有杜预没完,《晋书》称唯预以“智”获免。虽然杜预为晋之名将,但这回应该是以“司马昭妹婿”无事。试想众将、卫瓘、胡烈,那个会杀晋公妹婿。(11)
司马昭虽然嘴巴上说伐蜀容易,但还是怕蜀汉知道消息有所准备,于是一边“征四方之士十八万”,一边却令东南诸州造船,又让东吴降将安远将军唐咨作浮海大船,俨然一脸海陆水并进,南征东吴的样子。(12)司马昭是唱戏唱的十足,可是在沓中的姜维一眼就看穿了司马昭的伎俩,马上上表后主,请求派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隘口阳安关、阴平桥以防未然。(13)偏偏碰上个黄皓满嘴谗言刘禅听巫师也不信姜维的话,都不当一回事情,姜维的奏章给压下,群臣更不敢得罪黄皓。(14)结果司马昭虽然被姜维识破,却一点损失也没有。

注(1)昔伐蜀,募取凉州兵马、羌胡健兒,许以重报,五千余人,随艾讨贼,功皆第一。(《晋书,段灼传》)
注(2)魏制,凡遣将帅,皆留其家以为质任。会单身无子弟。(《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注(3)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锺会率十馀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三国志,钟会传》)
注(4)《三国志,钟会传》
注(5)先是,勖启“伐蜀,宜以卫瓘为监军”。及蜀中乱,赖瓘以济。(《晋书,荀勖传》)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晋书,卫瓘传》)
注(6)锺会是荀济北从舅,二人情好不协。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锺夫人许。会善书,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仍窃去不还。荀勖知是锺而无由得也,思所以报之。后锺兄弟以千万起一宅,始成,甚精丽,未得移住。荀极善画,乃潜往画锺门堂,作太傅形象,衣冠状貌如平生。二锺入门,便大感恸,宅遂空废。(《世说新语,巧艺》)
注(7)会阴怀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征之,会遣瓘先收艾。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晋书,卫瓘传》)
注(8)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晋书,文帝纪》)
注(9)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晋书,卫瓘传》)
注(10)宣帝之伐辽东也,以白衣侍从左右,甚见接待。.......泰始末,武帝怠政事而耽于色,大采择公卿女以充六宫,奋女选入为贵人。(《晋书,胡奋传》)
注(11)初,其父与宣帝不相能,遂以幽死,故预久不得调。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在职四年,转参相府军事。钟会伐蜀,以预为镇西长史。及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晋书,杜预传》)
注(12)文王敕青、徐、兗、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三国志,钟会传》)
注(13)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姜维传》)
注(14)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姜维传》)大將軍姜維表後主,求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不來,啟後主寢其事。群臣不敢言。(《华阳国志,刘后主志》)
三,汉中功过
景元四年秋八月(263),魏**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但是朝臣对司马昭的伐蜀军事行动依旧不满,将军邓敦说蜀未可讨,在这发兵之时说此等话语,无疑是在触犯司马昭的权威,结果邓敦就没邓艾那么幸运,被司马昭杀了示众。①魏国此次兵分三路大举伐蜀。西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带兵三万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沓中进攻,。中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带兵三万从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向武街、阴平桥头进发,截断姜维的归路,这两路目的完全是绊姜维于沓中,使其不得东顾汉中。东路则是魏军主力,由钟会亲自率领,带兵十余万分从斜谷(今陕西郿县南)、骆谷(今陕西盩厔南)、子午谷(今陕西鄠县南)三道,向汉中进发。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姜维提出的御敌的方案却是: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今陕西沔县东)、乐(今陕西城固)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此五地都在今甘肃东南界,陕西西南界一带)皆立围守。②
姜维此举被后人毁誉不一,但是就当时蜀汉战略形势,姜维此举并未错误:
首先,魏延、王平之日,蜀汉兵力尚强,有足够的军力去实兵诸围以御外敌。在涪关另驻扎大军可接应汉中,而此刻涪关早就没了驻军,姜维却因为黄皓,带领大军避屯沓中,后主更是不听姜维奏章增兵汉中,使得汉中兵力薄弱为历年之最,诸围守之兵不足万人(后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然两城亦只各兵五千)。要做到诸围实兵谈何容易?
其次,王平拒曹爽那次,蜀军将领也大多以“力不足以拒敌”,认为“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可最后还是用拒敌国门之策。那是因为当时护军刘敏认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这样会造成资敌③。而姜维之策已经先“敛兵聚谷,野无散谷”,使得敌军无法就地征粮。
最后,当年曹操率领大军讨伐汉中,张卫率众拒守阳平关,结果曹操率领十万之众,却因为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便欲撤军。④后来要不是天佑大魏,汉中还是五斗米道的天下那。张卫的法子和姜维一样,就是守住阳平关,让你面对天险,望关兴叹。而曹操的大军当时还能以“民麦为军粮”,却也面对雄关,无计可施,按姜维战略那敌军就比曹操更糟糕,因为他们是野无散谷,只能千里运粮,可见姜维此战略并未曾错误。
魏军五路大举进军,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消息传到成都,后主才大梦初醒,慌忙调兵遣将去堵这漏子。后主让廖化驰援姜维,当时汉中诸围尚有守军,而姜维也曾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所以成都又派遣张翼、董厥前去阳安关口,协助外围驻军。⑤从这军事举动来看,成都方面还是想沿用“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的老战略,可是成都又改变了主意,命令汉中诸围不得和魏军交战,全数退回汉乐两城坚守。⑥成都方面最后还是用了远在沓中的姜维之策,为何朝令夕改,大概也是因为怕汉中的守军不足,只得采取退守汉、乐、阳安的办法了。
钟会东路大军主力分从斜谷、骆谷入,钟会自走斜谷,又命魏兴太守刘钦从子午谷进发,斜谷、骆谷并非什么坦荡通途,钟会命牙门将许仪在前开道架桥,钟会在后面督率大军。那知道有一次过桥的时候,碰上“豆腐渣工程”,桥面塌陷,偏偏又把钟会的马腿坑陷了,幸好没跌到桥下去,要不以秦岭的险峻,镇西将军不死也得重伤。钟会自是大怒,以此下令斩杀许仪。许仪是魏初功臣许褚之子,钟会竟不发外开恩,将士们人人震惊害怕。其实试想,在魏末之时,司马家一家独大,钟会党附其后,即使如名如嵇康、贵如曹髦,尚且性命不保。许仪一区区先代功臣之子,其性命又怎么放在钟会眼里。

由于蜀汉已经将外围据点兵力撤退,因此钟会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直达汉中。蜀汉以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钟会派遣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荀恺围汉城,李辅围乐城。⑧钟会自己率领大军直扑阳安关,至汉川,祭诸葛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墓所左右刍牧樵采。⑨汉、乐二城为诸葛亮所筑,魏军攻打不下,钟会于是亲自攻打乐城,又派遣胡烈为前锋攻打阳安关。
当时驻守阳安关的是关中都督将军傅佥和分将蒋舒,蒋舒本为武兴督在位庸碌无为,结果为朝廷派人代替了他,另派其助傅佥把守关口,蒋舒因此怀恨在心。见到魏军前来,就想卖国出降。⑾其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蒋舒本来是想让傅佥出城,自己好乘机献城,但见傅佥不上当,就说:“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关。傅佥以为他是出战,因此没有防备,那料蒋舒一到阴平,就投降胡烈。胡烈烈乘虚袭城,傅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⑿后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父子两代皆死国难,光亦足可耀汉乘矣!
傅佥战死,胡烈攻破关城,汉中库藏积谷皆为魏军所有。⒀钟会本来进攻汉城、乐城月余不克,正在窝火,却听得前面胡烈轻取阳安关口,那能不喜出望外,也不管汉乐两城,径自长驱直入,向剑阁进军。⒁本来钟会军连汉乐两城都难下,那更别说险要在两城之上的阳安关了。钟会的处境比建安二十年的曹操更糟,姜维之策亦可保全汉中,可偏偏天不佑汉,钟会获得了和曹操一样的运气。
①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晋书,文帝纪》)
②《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③魏遣大将军曹爽袭蜀时,议者或谓但可守城,不出拒敌,必自引退。敏以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互百馀里。会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至,魏军即退,(《三国志,蒋琬传》)
④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众,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魏名臣奏载杨暨表》)
⑤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三国志,姜维传》)
⑥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三国志,钟会传》)
⑦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三国志,钟会传》)
⑧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三国志,钟会传》)
⑨秋,魏镇西将军锺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三国志,诸葛亮传》)
⑾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三国志,姜维传》注引《蜀记》)
⑿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三国志,姜维传》注引《汉晋春秋》)
⒀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三国志,钟会传》)
⒁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三国志,钟会传》)
四,沓中归师
在钟会大军分三路进军汉中的时候,邓艾和诸葛绪也奉司马昭之令,各率部众,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①司马昭的战略是:“艾趣甘松(沓中西面蜀军镇戎)、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注一)、桥头绝维归路。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也就是让邓艾和姜维部队保持接触,加以牵制,而诸葛绪则当头拦截。邓艾先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姜维本营,又命令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击姜维前路,金城太守杨欣等奔赴甘松。三路分别针对姜维军的头中尾,倒是严格执行司马昭战略。可是姜维早就了解了司马昭的意图,那会领他和邓艾的情与魏军蘑菇,一闻钟会大军进入汉中,就率领全军向汉中转移。邓艾攻头断尾打腰段的计划全部泡汤。断尾的杨欣自然是追之不及,姜维本是天水人,自降蜀汉之后,屡屡出兵光顾老家,身为天水太守的王欣想着姜维定是恨的牙痒痒,那管什么归师勿掩,连忙缀尾追杀,终于在阴平西北强山的强川口追上。②一场大战,蜀汉牙门将赵广临阵战死,③此战诸书多云魏军败姜维,但试想归心似箭的蜀军那有功夫和其纠缠,不过是应酬一回就往桥头方向撤退,魏军如真大败汉军,又怎么会让姜维赶往桥头的途中跟丢目标?王欣等追之不及。蜀军一路东行,眼看桥头在望,却叫一声苦,原来雍州刺史诸葛绪的三万大军早占据桥头,阻塞道路,候在那了。
本成都令右车骑将军廖化往援姜维,廖化军至阴平(非阴平县,当为《姜维传》“还住阴平”之阴平,疑为桥头东之一关隘),听闻诸葛绪自祁山——建威——武街一路杀来。廖化由于比诸葛绪晚出发,此时必然无法先抢占桥头,以其之兵力,亦无法硬磕三万魏军夺还桥头。沿羌水东南而下入白水一线,正是武街——桥头——白水关。蜀汉时“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张莹《汉南记》曰: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此为三关。自古若由陇右南下攻打蜀地,白水关便是当此道之咽喉。往昔光武曾令隗嚣自陇右伐蜀而不果,便欲走白水一路。⑤两百多年隗嚣还可以推托“白水险阻,栈阁绝败”,但是自刘备攻取汉中后,就把白水至成都的交通建设的大好。⑥当时诸葛绪要是自桥头东下九十里,就是白水关了,一旦让三万魏军过了白水向成都挺进,那可真大事不妙了。幸亏诸葛绪是个死脑子,牢记命令是是断姜维的归路,眼珠子只西望景谷迎接姜维,那管白水关方向。廖化军赶忙就地驻守,以防诸葛绪目光扫向东面,打白水关的算盘。
诸葛绪西待姜维多日,总算盼到,磨刀擦掌,欲与姜维来个了断,那料姜维见前路已断,也不和诸葛绪硬拼,命令全军不再东行景谷,反绕道阴平县西北孔函谷兵入北道,一副抄魏军后路的样子。诸葛绪果然上当,后退三十里,意图阻击姜维。才摆脱了诸葛绪的纠缠。其实姜维只入北道三十余里,一闻诸葛绪北上,就立刻退还原地,还军东向,迅速穿越桥头。等到诸葛绪知道上当,还师阻截,蜀汉已经通过桥头一天了。一日之差,诸葛绪一月功夫白费,司马昭如意算盘落空。⑦
“一步之差,满盘皆输”,此次魏军东堵西追,亏在邓艾西方三路出击扑了空,一步之差,先发制人不成,反被姜维抢了先机。由于是兵分三路,之后即使追上姜维,也不是全军齐上了,故此仅和蜀军一战,便无力穷追猛打了。由于这样诸葛绪虽然成功占领桥头,却因为蜀军后面没有追兵,得以大摇大摆的入北道三十里,使得诸葛绪急退。如果王欣等能做到“与维相缀连”,蜀军就不能来回进入“北道”了,如此不光“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能达成,就是尽歼沓中蜀军也不在话下。
注一,《华阳国志,汉中,武都》云:下辩县,郡治,一曰武街。但此武街并非武都郡治。《水经注,羌水》云:(羌水)又东南迳武街城西南……..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故诸葛绪所向武街应为羌水流经之武街。
①《晋书,文帝纪》
②《邓艾传》但云:“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由于杨欣、王欣名俱为欣,不知为谁,然观《水经注,卷二十》云:“姜维之还也,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败之于强川。”当知为天水太守王颀。
③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三国志,赵云传》)
④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三国志,姜维传》)
⑤会公孙述遣兵寇南郡,[一]乃诏嚣当从天水伐蜀,因此欲以溃其心腹。嚣复上言:“白水险阻,栈阁绝败。”(《后汉书,隗嚣传》)
⑥《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⑦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三国志,邓艾传》)
五,诸葛绪
姜维归师冲过桥头,来到廖化所驻守之阴平,两军会合,决定奔赴阳平关驰援,走到半路得知关城已破。为了避免遭受东西魏军夹击,蜀军放弃阴平退住白水,同时张翼、董厥两人亦至汉寿,二人本来奉命增援关城,协助外围驻军,但由于成都朝令夕改,令外围诸军不得交战,两人又闻知魏军还有诸葛绪中路杀来,遂回视驰援廖化、姜维。三路人马会合之后,此刻钟会大军长驱而前,四人决定放弃白水关,退保剑阁。①
那边魏军邓艾和诸葛绪也于阴平会合,本来五月诏书云云:“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今使征西将军邓艾督帅诸军,趣甘松、沓中以罗取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诸军趣武都、高楼,首尾槅讨。若擒维,便当东西并进,扫灭巴蜀也”②这生擒姜维的任务本是邓艾、诸葛绪的,可由于两人配合不当,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反倒是东线的钟会因为蒋舒这个变数,轻取阳平,立了头功。身为西线最高长官的邓艾脸色自然好不到那去。但是邓艾毕竟久在西方,对于蜀汉地形关隘了如指掌,马上想出一个战略:
自阴平景谷旁有步道道向南,过平武县至江由,再经左儋道可达涪城。邓艾想趁蜀军方至剑阁,成都姜维等规划未定,称许而入,占领涪城,直躯绵竹。但是大概由于追击姜维,邓艾军无论在兵力上和士气上都有一定损耗,况且深入敌军腹地不多带点人怎么行?而身边雍州刺史诸葛绪的三万大军既未曾和蜀军交战,又蹲在阴平养得精神十足。
昔年讨伐毌丘俭,诸葛绪为泰山太守,邓艾时任兖州刺史、振威将军,遣其于黎浆拒战叛军。③现在邓艾为征西将军,诸葛绪为雍州刺史,魏制征西将军统雍、凉两州刺史。④所以诸葛绪可谓是邓艾的老部下了。邓艾本以为邀诸葛绪一同进军江由其必然一口答应,那知道诸葛绪竟然和邓艾打起官腔,借口命令是邀击姜维,给他的诏令没有叫自己西行。于是所以率军东向白水,与钟会会合。⑤
诸葛绪出身琅琊阳都诸葛氏,自三国至晋,诸葛氏与琅琊又一大族王氏已经成为当时显赫的“族姓”。⑥而邓艾却是出身屯田部民属于三等公民,在当时魏国的中正九品正发展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和邓艾一样出身同乡州泰被司马懿破格提拔后,就曾被钟会之父钟繇当众嘲笑为“释褐乞兒”。⑦对于世族出身的诸葛绪,当然是向同为望族的钟会靠拢。
诸葛绪是一心想靠拢钟会,可是别看钟会一面派人祭诸葛武侯之墓,对姓诸葛的敬礼有加,可面对这位诸葛公却早就打起了小算盘。在会合诸葛绪后,钟会也必然知道了邓艾的计划,擅长勾心斗角的钟会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钟会一面和诸葛绪进军剑阁,一面派遣将军田章率领一支部队增援邓艾,“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据《华阳国志》记载,刘备曾于阴平景谷南的步道设置义守,号关尉。⑧邓艾如果要走阴平道入江由,必然要先攻克该地。”田章所击破蜀军就是平武关尉的部队。在去剑阁的路上,钟会就以诸葛绪拒绝同邓艾南进为由,向洛阳密告其临敌畏惧、懦弱不进,不久洛阳命令来到,把诸葛绪装入囚车押送回京治罪,三万军队尽归钟会麾下。⑨
诸葛绪如与邓艾同行,必建不世之功,最后结果却是囚车一辆。但是后来因为钟会谋叛,再加琅琊诸葛氏又是司马家拉拢的对象。其在晋朝任太常,在晋武帝初置宫卿时,又任命为卫尉,孙女入宫为夫人,一门光耀。⑩再回头看邓艾、钟会,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生无常,可发一叹!
①《三国志,钟会传》,《三国志,姜维传》
②《三国志,三少帝纪》
③《三国志,邓艾传》:毌丘俭作乱,……..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
④《三国职官表》
⑤《三国志,邓艾传》: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
⑥《晋书,诸葛恢传》:导尝与恢戏争族姓,曰:“人言王葛,不言葛王也。”恢曰:“不言马驴,而言驴马,岂驴胜马邪!”
⑦《三国志,邓艾传》注引《世语》:宣王为泰会,使尚书锺繇调泰:“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乞兒乘小车,一何驶乎?”
⑧《华阳国志》:平武縣有關尉。【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號關尉】
⑨《三国志,钟会传》: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军悉属会。
⑩武帝受禅,尊为皇太后,宫曰崇化。初置宫卿,重选其职,以太常诸葛绪为卫尉,太仆刘原为太仆,宗正曹楷为少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