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永生___家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我记事起,听姥姥说,她也跟上辈学了很多规矩。当年姥姥家里光景还不错,最好的证明就是我的母亲和我的舅舅两个人都在哈尔滨上学,两个人都读了十几年的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我姥爷,把母亲一个闺女供着上学。其实姥爷也没有什么大书特书的男女平等什么的思想,他只是说,人不学,不知义。父母成家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他们把姥爷和姥姥接过来,把每月很少的面粉给他们吃,后来流行的确良衣料,我的姥姥也第一个穿上,很是风光。
姥爷和姥姥有一句话,说,人这一辈子,年轻有福不算福,人生当是老来安,能有头有脸地死,才是有意义呢。因此姥爷最得意的事是他给父亲置办了方圆上百里最好的寿材。
女人传下来的传统多半做棉衣棉袄,再有的就是节约用水,做家务。做棉衣棉袄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那时我们家里穷,不可能每年都买新的棉花,我的姥姥就在煤油灯下和母亲翻新棉絮,黑乎乎的棉絮经过她们母女的手,像新的一般,让棉花也回味了一次自己的青春时代。那时的人们都在水井担水吃,很辛苦,节约用水则是一种对挑水家人无言的关爱。
东北的家务很简单,洗衣做饭收拾屋子,粗活。但一定要勤快,利落,每家大姑娘相亲时,都有男方拐弯抹角的亲戚来她家看一看她是不是一个能干的人。如果相反,家务活都是她妈妈干的,这门亲事就成不了,理由很直接,笑破不笑补,她不善操持家,将来自家男人和孩子要跟着受罪,男人家窝囊点也就罢了,但一个母亲,让孩子活得不好,是最大的罪过。再有,她能忍心让妈妈受累收拾屋子,不是一个有孝心的人,将来也不会对公婆好。
家家如是的风气是珍爱粮食。和我一样年纪的人,几十年过去了,饭碗里还看不到饭粒,那时候全家每个人都要参加种粮收粮,完全靠天吃饭,收成好,我们才有饭吃,这个道理我们至今铭记着。我的姥爷说,只有我们当儿孙的表现好,老天爷才会风调雨顺,如果我们浪费粮食、不孝敬长辈,就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老天爷就不会再给我们好年成了。

有了好的年成,所有的人都眉开眼笑,除夕的晚上,家家放过了鞭炮,吃过了迎神饺子,孩子就给开始给老人磕头了,那时的屋子都是泥土地面,好一点的人家用碎的砖头铺地,老人和孩子都换上了过年的新衣,但家规严的人家晚辈仍旧跪在地上,我们家,姥爷和姥姥就让我们在炕上磕头,之后就盼着有年轻人来串门。
晚饭后是年轻人提着馃子登门看望老人的时间,我们家里也一样,父母带着礼物出门了,那时拜访的规格是四合礼,我所知道的大概有罐头,长白糕,槽子糕和老白干酒什么的,老辈人统统叫做馃子。年成好时,姥爷就大手一扯,那扎着槽子糕的纸绳就断了,我们立即围上去大吃,不管是谁家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见者有份。有一年收成不好,姥爷看看我们,愧疚地把礼品收起来,又重新配好,又让我父母送走了。那一年姥爷总像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总对我们这些小伙伴说,来年一定到我家来。其实我们心里也不好受,觉得一定是我们做了什么不对的事,老天爷生气了,才会让长辈辛苦一年两手空空。
家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这些晚辈的孩子因此都很听话,也孝顺,更勤劳,成年后,我离开了家乡,那个地方再也没有回去过,现在怎么样也无从知晓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