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五丈原迷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篇
沙场上有所谓的战争迷雾,使得交战的双方不见得能掌握全盘事实,同样的,在断篇残简中拼凑事实,亦有相同的历史迷雾。
兵出五丈原究竟代表的是孔明曾有胜仗,抑是司马懿的不抵抗?光凭现有的数据,并无法完成得证,就像关羽北伐应该出自刘备的明示或暗许,但现今找不到史料证明,推断合不合理,有赖各人见仁见智。
坦白说,何只兵出五丈原极有可能被隐暪,就连孔明屡次北伐,对于史料的不全,都认为有太多的疑点尚待解决,比方说首次北伐时的主帅位置,究竟离街亭远近若干,或真如空城计所言主力尽去,莫衷一是。因为孔明也有可能身在街亭,马谡只不过是被张合击败的代罪羔羊,「亮之节度」为何?现在也没人知道。若说孔明人在三郡,三郡也被张合解放,仍免不了被魏兵击败的可能。
而且从鸟瞰的观点,彷佛最后一次的军事行动,由孔明率大军千里行军,屯田五丈原,然后全军休息不战(这点不考虑司马懿的积极与消极),坐以待毙等死,然后再撤军(虽然撤军还发生了杨仪与魏延的互斗)。但若不考虑细节,则这次的军事行动,俨然算是孔明组织郊游活动,长达千里的往返,究竟有没有发生特别的事件?像是与曹魏之间有无发生野战或攻城战?孔明有没有布署调略或劝降?渭水河畔的对峙为何呢?
五丈原是个平坦的地形(丘原相对于峰岭狭隘),司马懿与孔明彼此都是结垒互峙:若是要塞攻防,算是孔明攻,司马懿守;若是野战互攻,孔明欲攻,司马懿亦不得坚守不出。以最严格的围城战而论,有人出城,攻方可破城,无人出城,攻方造样破城。不论是围城或攻战,这是攻之形、击之势,不关守方出不出的问题,那么五丈原还有坚守不出的问题吗?
但事实上的记载就是发生了司马懿坚守不出,然后孔明就在五丈原等死,这其中必有故事,但现在很难还原事实的真相。
下篇
孔明既未缺粮,司马懿拥兵亦无所惧,两军居然无事交战,这才奇怪,其中质疑不排除有发生战争可能。

回头看所谓持久战不利,既然孔明屯田解决缺粮,蜀汉将不再粮尽退兵。指望魏军粮尽退兵也希望不大,中原不比蜀道,粮道再难也比蜀汉容易解决。因此对孔明而言,与其等待司马懿主动撤退,不如击破歼溃的决定性会战。盖自愿性的撤退仍有战力,不得不提防反扑。
再来是下毒之疑,如果司马懿真的神通广大,早就先下手为强,何必等到七晚八晚?
最后分析孔明用兵疑点:
一、固执强行于五丈原用兵,与《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的个性相反。
二、无全盘庙算配合,与首征用赵云为疑军时的布署相左,显得好战(五丈原没有地理上战略意义)。
三、目标模糊恁意,与否决魏延子午谷奇谋大相径庭。其中虽可归纳孔明长期用兵不在力取长安而在陇右经略,但是五丈原的方向完全不搭边际。
当然根据中原史书的记载是「西线无战事」,蜀汉又缺史料,所以现今只会看到孔明行军五丈原,然后司马懿也相约屯营,除去零星战斗不计,然后孔明等死,蜀汉部队回家,最后司马懿也带兵回家,这种完全不像战争。司马懿没有守城,孔明不知为何没有发动野战?就算司马懿力守五丈城(如果有城的话),孔明也可以围城蚁附攻城。但是孔明却没有进攻。反过来看,司马懿亦可以随时对孔明发动战争,五丈原既无险要可守,平坦的开阔地形,更适合骑兵骋驰(北方骑兵此时又不是登船打赤壁之战),但是司马懿决定休战。
若说曾有战争纪录而被消抹也不离奇,总之蜀汉回川虽因内斗(魏延与杨仪事)而损伤累累,也不知是不是蜀军额外与魏军作战损伤;司马懿既有「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在先,为何不继续再扩大战果,莫非再来发动的战争失利,或是前次战果本属虚构?
总之出土史料就这么多,又有多少人会怀疑官方记载毫无隐暪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