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封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启七年的春节很快就过去了,周扬在宫里过了几天安稳舒适的日子,终于还是在过完年后的第二天上了朝,以今年为崇祯元年周扬清楚的记得,历史上的魏忠贤一案是在崇祯二年的二月份才正式定案的。不过在这个时空里,由于魏忠贤最后刺杀皇帝的疯狂行为,所以使得对魏忠贤一党的定罪时间远远提前了。
“.....经刑部会同三司查查,以魏党犯有大罪二十四条,一谋逆,二并帝;三蔑后;四弄兵;五无二祖列宗;六克削藩封;七无圣;八滥爵;九掩边功;十伤民财;十一通关节.....”刑部尚书周顺昌在大殿里念着手中的奏折,然后当堂商定对魏忠贤一党的处理结果。因为魏忠贤已死,阉党的主要党羽崔呈秀等俱都已经亡故,所以大臣们对三司的审理结果倒是没有什么异议。朝堂上众臣的主要分歧就在于东林党的平反问题上。
周扬在这个问题上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历史上周扬就对这些东林党人比较钦佩的。相对来说,天启年间的那些东林党人都还是比较有才能和气节的。像杨涟,左光斗之类的诤臣层出不穷。所以在韩璜上折要求之后,周扬几乎没有丝毫犹豫的就准了韩璜的折子。新年刚过,内阁成员和各部缺少官员的问题又一次的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次被提名入阁的大臣有老臣孙慎行和刘鸿训分别从翰林院和南京补上六部的官员。调整后的内阁成员和各部官员分别掇孙承宗为殿阁大学士,仍为内阁首辅;以刘鸿训为东阁大学士,入内阁理政;以韩璜为文华殿大学士,孙慎行为文华殿大学士,周顺昌为文华殿大学士。六部尚书人选不变。以前南京吏部侍郎钱锡龙为吏部左侍郎,李标为礼部左侍郎。总体上周扬对这个官员任命还是满意的。至少在周扬的影响当众,这些人都是颇有才能的。
周扬清楚的记得,在崇祯皇帝在位的17年里,似乎只有崇祯初的几年大明算是比较安稳的。过后的几年,整个大明几乎都是笼罩在天灾当中的。至崇祯五年以后,爆发了全国性的自然灾害,一直持续到崇祯17年。以至于后世有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因为灾荒引起的瘟疫导致明朝最精锐的京营丧失战斗力才导致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周扬也是这种学说的支持者,所以,他明白留给自己改变历史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必须要快。所以现在为止最重要的就是先行稳定辽东局势,然后开海禁,为以后几年的灾害储备粮食。周扬清楚的记得,明朝的时候,东南沿海的一些国家盛产粮食,周扬计划在开海禁之后遣使前往这些国家收购粮食。目前来看,国库加上内库的库存共有近3000万,查抄阉党所得应该也不会低于这个数目。那么总共6000万两左右的白银应该能支撑个三四年。四年的时间不多,却已足够周扬稳定朝政的计划了。

前些日子出宫私访的事情给周扬带来了很大的震动,福王世子竟然有能量命令城卫军带兵入城,这让周扬认识到明朝官兵的军纪败坏,也认清了对军队进行军事改革的必要性。所以退朝之后,周扬令王承恩传了五个内阁大臣进宫,决定就开海禁和军队改革试探几位阁臣的口风。
周扬这段时间批阅奏折多是在皇后的坤宁宫中,不过今天却是移架到了勤政殿。不多时就有王承恩带着孙承宗的内阁大臣进了大殿。
几个大臣一一上前拜见皇帝,周扬笑着赐了座,并让王承恩给几人上了茶。周扬这才放下手中的奏折,笑道:“几位大人都是朕的肱骨之臣,朕这趟诏诸位大人前来是有几件要事要与诸位大人商议。”
众臣齐道不敢,周扬起身继续道:“福王世子一案虽已结案,却让朕看到了许多。京营军队军纪废弛,朕早有耳闻,不过一无圣旨,二无兵部军令,那周子寒区区一个千户就敢率兵入城,这样的军队,朕怎么能放的下心来把京畿卫戍交给这样的军队。”
几个内阁大臣面面相觑,哪里想到过去这么长时间皇帝会突然提起这件事来,京畿军队军纪废弛,内阁大臣们不是不知道,不过京师三营和京畿巡检司,城卫军自打成祖永乐年间就再没有打过仗,战斗力下降这是众所周知的。不过即便如此,负责京畿卫戍的军队军纪败坏,皇帝如果追究下来,显然身为内阁大臣的众位臣子都是逃脱不了责任的。众臣齐齐跪下,道:“臣等有罪,望皇上降罚。”
周扬呵呵笑道:“起来,起来,朕又没有怪罪你们。”众臣这才告罪起身,周扬接着道:“朕说这事没有怪罪诸位爱卿的意思,三营和城卫军军纪废弛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朕怎么会怪到诸位爱卿的头上。朕是想着整顿京营军纪,练出一支堪比关宁铁骑的军队。”
“哦,”诸位大臣这才松了一口气,皇上励精图治,想要整肃军纪也不是甚么坏事情,孙承宗是兵部尚书,京畿防卫自然也是归属兵部管辖的,忙出班道:“陛下英明。”
周扬呵呵一笑,道:“哪里有什么英明不英明的,这样吧,今天时日尚早,诸位大人这就随我去京营驻地看看如何?”
众臣面面相觑,皇帝只是知会了自己一声,就要立刻出宫查访,明显的是要避免给自己等人通风报信的机会。想要推辞却是找不出理由来反驳,周扬兴致勃勃的吩咐王承恩准备好衣物,便和众臣在陈五等众侍卫的护送下出了宫。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