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必然的战争(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国国家主席的电视讲话和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消息传到韩国,韩国民众愤怒满腔,走上街头,举行各种集会,示威游行,抗议中国政府的战争威胁,同时,要求政府立即向中国宣战,以洗刷韩战中被中国人占领汉城的耻辱。
一些尚未来得及撤离的中国机构及人员受到韩国人的猛烈攻击,打死打伤许多华侨、留学生和在韩的工作人员,其中包括许多中国的朝鲜族人在韩探亲打工的人员。
韩国大大小小报纸电视台,则通宵达旦通篇累牍地向民众宣扬韩国的伟大历史。“大韩民国历史研究促进会”则聚集了许多韩国著名的艺人,大部是中国年轻人所崇拜的偶像,在街头上散发传单,号召民众并强烈要求政府立即向中国出兵,收回在满洲的国土——间岛。那么什么是间岛呢?我想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吧。
间岛原名垦岛,位于图们江北岸,最初是指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霁峪前的一处滩地。而目前,间岛大都是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包括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满洲国曾在这一地区设立间岛省,省会是龙井。
该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主权争议,1909年9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协约”,确定间岛为中国领土。目前,朝鲜和韩国都承认间岛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也有部分韩国民众和社会团体认为间岛应该是朝鲜或韩国的领土。
长期关注中韩历史问题的韩国官方通讯社20日报道称,一项调查显示,海外国家的古代地图将现在隶属中国领土的间岛在1910年以前一致标注为“韩国”领土。
报道称,韩国建设交通部下属机构国土地里研究院20日表示,自今年3月起委托明知大学国际韩国学研究所搜集四百多张海外国家的古代地图,进行分析得出了上述结论。
研究所方面表示,分析发现,自19世纪初期至1910年,间岛被标注为“韩国领土”。尽管每张地图中显示的国境线有所差异,但是其中有一百多张地图一致将间岛地区标注为韩国领土。
参与研究的明知大学教授李敦洙表示,丧失国家主权后的1909年,日本和清朝签署了《间岛协议》,而在此之后出版的地图全部将间岛标注为中国领土。
间岛沿革:
1历史上看,明清两朝,朝鲜是中国的属国。双方都承认两国的边界在鸭绿江和图们江。但由于当地很荒凉,双方并没有仔细勘测过边界。
直到康熙年间,发生朝鲜李氏兄弟越界,在中国境内杀人越货的事件。于是,中国的康熙皇帝派了穆克登巡边,并在鸭绿江、图们江的共同源头——长白山天池树立了界碑。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东北——东北亚成了是非之地。沙俄开始侵占东北。原本东北是当时清朝统治者满洲人的“龙兴之地”,绝对不允许中国内地人到东北。此时为移民实边,也不对外开放边禁,同时也放宽对朝鲜方面边禁。结果有大量朝鲜平民渡过图们江来到中国东北的荒地开拓,这就是中国今天的朝鲜族的源头。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要求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境内的朝鲜人,依“云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鲜国王高宗(就是闵妃的丈夫,大院君的儿子)要求把这些人“刷还”——领回朝鲜。
1883年,当时中国的敦化地方官致信朝鲜地方官员,要求“越垦流民……务于今秋采稼收割以后,即行依限回国”。但是朝鲜流民并没有全部回国。
1885年朝鲜的高宗向中国的礼部提出:朝鲜人只是渡过了豆满江(指今天的图们江),而没有越过中朝界河土门江(指今天中国的海兰江),所以请求不要“刷还”当地垦民。这就是历史上间岛之争的源头。
1885年9月到11月,双方第一次勘界,史称“乙酉勘界”,朝方坚持图们江和土门江是两条江,界河图们江是现在中国境内的海兰江。所以谈判没有达成一致。
1887年4月到5月,双方进行了第二次的共同勘界活动,史称“丁亥勘界”,双方一致同意所谓“豆满江”、“土门江”就是今天的“图们江”的一音之转,但是双方对图们江的正源问题还是有分歧:朝方认为是红土水,中方认为是更南面一些的石乙水,于是双方(包括朝方代表李重夏)共同绘制地图,请求大清皇帝来裁定,皇帝裁定为石乙水,但朝鲜国王高宗又提出异议。结果,这次谈判也没有正式结果。
但是,当时中朝双方已经达成共识:中朝两国界河就是今天的图们江,而且明确承认图们江、土门江就是一条河,也就根本否认了“间岛”问题的存在。
好玩的是1991年1月韩国的大报《朝鲜日报》刊登的史学家赵活的文章《间岛是我国的领土,应努力收复》,硬给韩国百姓“造”出一位民族英雄来——李重夏:“傲慢的清国代表们竟然威吓我方代表,……对此朝方土门勘界使李重夏拍案而起,高呼:‘此头可断,国土不可缩’,从而挫败了清国代表的气焰,于是会谈宣布失败”。事实上,李重夏不仅认同了“一江说”,还在勘界的地图上署了名,这份地图还保存着好好的,而且会谈本身没有破裂。韩国右翼的强辞夺理,无中生有,从此可见一斑。
1894年中日两国之间因为朝鲜问题,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1897年,朝鲜改名“大韩帝国”。
1903年3月到10月,在俄国人的支持之下,韩国人屡次骚扰中国边境。

1904年4月,这种侵略达到,韩国的“垦岛保护使”李范允带领着五六千士兵渡过图们江,进入中国内陆100多里地。当时中国的延吉厅同知陈作彦予以痛击,韩国人大败而归。
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失去对韩国的控制权,日韩签订了《保护条约》,韩国把外交全权交给日本。
于是1909年,日本与中国政府谈判解决中朝边境问题。双方签订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其中明确规定: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并以石乙水为江源。
从此,中韩之间几十年之久的边界问题得以解决。后来的“满洲国”和朝鲜边境,中国和朝鲜边境都没有改变过。
等到了七十年代,随着韩国的经济腾飞,即所谓“汉江神话”,韩国右翼民族主义抬头,重提所谓“间岛”问题。1978年元旦《韩国日报》刊载了徐桢哲的系列图片文章《新年展示韩国旧貌》,认为是当年日本人把韩国领土——间岛出卖给了中国人,所以要收回间岛。
同年韩国兴起所谓“恢复国史”运动,间岛问题也是核心内容。这个学派的安浩相的观点简直称得上“海外奇谈”了,他认为韩国历史上的百济王国(Pakche,一般历史学家认为在今天韩国的全罗道一带)的领土包括今天的中国北京,甚至一直南达中国浙江的绍兴!要命的是很多韩国青年都接受了这种观点,韩国的历史漫画里经常出现越州(绍兴)。绍兴历史上一直归中国的晋朝、五代、隋、唐管理,怎么成了百济国的领土了?
80年代以来,韩国方面关于“间岛”的文章、专著不断。中国学者也给予了反驳。
韩国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收复间岛的宣传活动,尤其是许多著名的演员,更是此类活动的先锋。这项活动也可以说是恶化中韩关系的重大行动,从种种迹象看,韩国对中国的野心一点也不比日本人差。
韩国政府沉默了两天,向中国宣战。
朝鲜则毫无动静。
与韩国的歇斯底里相反,中国各级政府、军队及各族人民则全力支持中央政府的决定,广大人民群众工人、农民、学生没有举行任何的集会及示威游行,只是以百倍的热情默默的工作着学习着,他们知道,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对祖国最好的报答。
后世原德国历史学家海因茨在他的著作《第三次世界大战战史》中写道:
“这是一场预料之外,突如其来的战争。
本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已超越德国名列世界第三,仅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每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无不预示着中国美好的明天。
因此,中国并不想打这场战争,除了战争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之外,中国知道,这不是中国和韩国两家的冲突,而是中国要和美日韩同盟,甚至包括澳大利亚及西方一些国家作战,战争的结果难以预料。如果在战争期间,印度、越南、日本再来趁火打劫,台湾再闹出事端,中国必将陷入多线作战的境地。
韩国呢,虽然篡改历史抢夺中国的文化,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抢占中国的岛屿,但韩国并不需要同中国的战争也许骨子里他们很想,但想是一回事,实力是一回事。一方面,北面小金虎视眈眈,如果没有美国的驻扎,韩国早就被金太阳撵到大海里去了,又有何能力对中国发起挑战。另一方面,日本对中国抱有野心,对朝鲜半岛又何尝不是如此。韩国人也清楚,在韩国和日本之间做出选择,美国是绝对会站到日本那一边!
但是,在一心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的安全形势也恶化到了极点。打开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周边建立起来星罗棋布的各种军事基地。东边太平洋上,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封锁着中国人进军大洋的脚步及能源通道;西面,美国先是以反恐为名占领了与中国接壤的阿富汗,接着以大规模杀伤武器为借口攻占了伊拉克;南面,则是对中国处处防范并且事实占领着中国南沙岛礁的东盟及时刻想着西藏的印度;北面,则是见利忘义做梦都想全面吞并中国的北极熊。经济上,文化上,西方一直在对中国进行掠夺欺诈和侵略。国土安全上,台湾尚未统一而且看不到统一的希望,钓鱼岛争端日趋激烈,南沙群岛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步步紧逼。
这些都是热点地区,都是可能爆发武装冲突甚至战争的地方,但是巨龙的第一次凶狠反击怎么偏偏就落在了不知天高地厚的韩国人的头上。
这又是一场必然的战争!
首先,我们看看中国对韩国宣战后世界的反应。
美国,世界第一强国,在恐怖袭击后强烈谴责这次恐怖行动并表示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与恐怖行动战斗到底(现在我们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山城恐怖袭击事件及后来发生的孟买恐怖袭击的幕后黑手正是美国,目的就是占领战略要地掠夺石油及挑起他国的纷争),同时向西太平洋派遣了三支航母战斗群,目的地球人都清楚,威慑中国,给韩国人打气。美国人挑起中韩战争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通过战争摸清中国人的底细尤其是军事实力;第二,通过一场或数场代理人同中国的战争拖慢中国的发展步伐,使中国倒退是再好不过;三就是赖账,因为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通过战争将中国打回到石器时代,自然不用还账了。这也是后来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时有美国议员呼吁不要投入资金救市,而是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