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 刮目相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刮目相看
昔日一个为称盐打油都感窘迫,且一字不识的武胜乡下农民,进城才五、六年,就有如此能耐,让全家都迁来直辖市,租房安家。
二个孩子读书的赞助费,学杂费,两套房子的租赁费,各种应酬费,伙食费,电话费,加起来一月的开支,不低于三千元人民币。
这笔钱,是当农民时,一年也挣不来的收入,现在不仅挣来了,而且月月应对有余。
冬天,老板娘穿的是缎子棉袄,老板穿的是皮衣,夏天,顿顿少不了啤酒和饮料。
事实上,除了那张饱经沧桑的脸和那双手,已经看不出他们是来自农村的了。不仅如此,说话的口气也发生了大的变化,特别是老板娘一开口就颐指气使,大声武气,生怕人家不知道,她发了,荷包里有了几个用不完的钱。
世事的冷漠,对于不关心周围变化的城里人来说,多数人实实在在地讲,小看了身边收破烂和废铁的农民。

记得他们才搬上来时,要在外面的坝子搭个面积二十余平米的棚,如果是城里人要办成这件事也感困难,在他手上却是得心应手,手到擒拿。
居委会主任讲:他们原来就在铁路边收废铁,好像搬到这里来搭个棚也理所应当。
搭个棚,街道办事处月收入一百元,增加了一笔可观收入,按段办企业的算法,上交一百元折合成产值就是一千元。
你看,我们最最基层的政府又给本段百姓办了一件有目共睹的实事、好事。
这一出面和收钱不打紧,老百姓看来,这儿的所作所为,包括违章搭建的棚,以及天天收贼货,藏贼货,转运贼货,居委会,街道办事处都清楚,都默许。
该管的都不管,一般百姓你有何话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