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大秦国际事宜(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板您这句倒是实在话!香港无线目前市值顶多就是六十亿而已。在这次股灾中我们大秦国际也乘机收购了4.7%的股份,已经是无线的大股东之一了。可惜他们都把手中的股份把持得非常紧,我们在市面上花了非常大的力气才收购到这么多。无线大部分的股份基本上都掌握在邵逸夫手中,其他的部分也都被本地的一些富豪把持着,要不是因为这次的股灾,就这4.7%我们都很难拿到。”苏亦悻悻地说道。
看到苏亦如此表情,辰寒哈哈大笑起来,说道:“不要太灰心!我根本就不曾考虑过要收购无线电视的意思。呵呵!以六老板的个性,只要还没死,他就不可能放下手中的权柄的。而且这个六老板手中掌握着超过60%的无线股份,所以我们就更不用想了。毕竟是从旧社会走出来的,有点封建思想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就是无线在管理上霸道的原因,古代封建家长都是这样的,在他的眼里,香港娱乐影视产业他们是当然的王者,只能由他们说一不二,容不得别人有任何意见。同时又抠门得紧,錎铢必较,对手下只养活不养骠,好让大家都要一直依赖着他,为他努力打拼。
这也就是当年嘉禾的邹文怀背离邵氏,之后便于这位邵老爷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因。要知道,当年邹文怀可是邵氏的首席执行官!对他都这么刻薄,其它的就可想可知了。也正是邹文怀的离开才使得他有了点改变,懂得搞搞慈善了,所以现在无线的员工日子才好过点。不过还是属于业内待遇最低,正是因为如此,无线的人才流失得最厉害!也是最容易挖企业了,我们公司不也挖了不少幕后人才不是!呵呵!无线唯一的功籍就是为香港娱乐培养了许多的人才。”
辰寒的说法苏亦很是认同,毕竟他在香港工作十几年!虽然以前并不是从事影视这一行,但香港就这么点大,只要稍微有点事情情,第二天全港都知道了。
当年以大制片厂制度为框架的邵氏电影公司,具有代表华语电影的责任感和开拓心。邵氏成为海外华人电影的中心,邵氏旗下几乎聚集了所有流散在海外的电影人,包括曾经在上海大名鼎鼎的胡蝶、陈燕燕、欧阳莎菲等。通过在技术、工业方面购进世界最新进的设备,成立亚洲最为庞大的影城,邵氏出品的华语电影直接针对海外市场。
虽然邵氏电影未能成功打入欧美主流市场,赢得欧美国际电影节的认可,但在亚洲影展上却屡获殊荣。从1959到1968年间邵氏几乎虏获所有奖项,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而邵氏影城内也吸收了日本、韩国众多的电影人参与工作,以强势的地位在亚洲地区发行、放映电影。
邵氏时期是香港电影的艺术和资本积累时期,大制片厂制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垄断性和稳定性,而邵氏公司凭借这个特点奠定了香港作为“东方好莱坞”的地位。电影业逐渐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电影业有关人士高达全港人数十分之一。虽然邵氏逐渐在80年代后退出电影市场,但几乎所有的电影从业人士都和邵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邵氏的片厂制度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时期,而它退出历史舞台也迎合了娱乐业发展的新趋势。
邵氏片厂制度的局限和变化到80年代时,邵氏公司的资本包括清水湾邵氏影城16个摄影棚,美加地区30家戏院,香港16家,新马地区180多家。但到了80年代中期,邵氏逐渐停止制片业务,摄影棚大多租给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香港本土的院线租给德宝电影公司,而邵逸夫也于1980年担任TVB董事会主席,制作方面转向电视。
邵氏公司资深制片人黄家禧如此解释邵氏的转变原因:“因为我们是大制片厂制度,要大量生产,就要有大量的合约导演、合约演员签在邵氏。他不能到外面去拍戏,但当时的那个气候,没有办法将一个人绑住,我们给的钱相当于‘包身’,包身的钱一般就比较少。但其他公司说,你来我这里拍戏,我给你两三倍的价钱,所以人员流失相当大,当时我们一大堆的合约导演和合约演员都走了,我们就必须要给他们加钱,不然他们就没有心思给你拍戏。每个人都要加工资,就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制作成本也变得很高,后来很多制作成本就超过了收入。而且加人工的办法并不可行,你加钱,别人就会用更多的钱来挖他们。当时我们就像打麻将一样,先停一停手风,反正已经赚了钱,就你们先打好了,这之后我们就没有怎么拍戏了。老板转到另外一个行业,就是做TVB,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如果说好莱坞是五大公司多家垄断了美国电影市场,而香港则是邵氏独家垄断香港电影和海外华人市场。大制片厂从根本上说是模仿了美国20年代流行的福特主义般的企业化的流水线制作的科学经营。不同的是,其他工业生产的每种产品都是一样的,而电影公司生产的每个产品都要是不同的。邵氏的制片模式是大制片厂制度的一环,每年制定固定的制片计划,确定下一季度制片的数量和类型,供应给香港本土和东南亚的邵氏院线。这种体系化的制片方式保证了影片的产量和质量,却相当程度的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空间。
邵氏的片厂制度在70年代后逐渐显得僵硬,问题集中体现在对导演和演员的强制控制上。演员、导演和邵氏之间的关系是合约制,由公司制片部制定剧本,提供给导演拍摄,也允许导演自编自导,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利润上,邵氏从来不肯和导演(或者演员)分红,而仅仅是工资制。不论影片票房的成绩多么突出,或者失败,后果都有公司独立承担,不让导演共同分享。邵氏和导演的这种关系大大削弱了导演的积极性,如许冠文曾提出要求施行外判方式,和邵氏共同分担票房结果,被邵氏驳回,这种事情也发生在李翰祥、张彻等人身上。另外,邵氏秉承片厂制片方式,基本在影棚和布景中拍摄,以便控制制作质素和流程,这在早期是实力的表现,但在后期显得僵化。随着嘉禾和新艺城尝试的外景现场拍摄逐渐流行,邵氏导演桂治洪等也拍摄《成记茶楼》等社会写实片,但邵氏的艺术突破不够,比不上外判制度公司的灵活性和随意性,这方面也限制了影片突破的空间。
随着邵六担任无线主席后,邵氏把重心转移到无线,随之也把邵氏的经营方式带入了无线。
但是老板说不考虑收购无线,那不是对自己大秦国际的发展很不利吗?将来宣传这块怎么办,总不能都靠报纸杂志吧!香港就两家电视台,亚视又没可能收购。要用到电视宣传又受制于人,这对公司的发展非常的不利。忙开口问道:“老板,我们既然不准备收购无线电视,那我们大秦国际在媒体这一块必将受制于人,这对我们公司的发展非常的不利的。”
还是大局观不足啊!也难怪!这些人的内心始终局限在香港及东南亚这么点地方,从来都不敢有去国际上闯一闯念头,还是应该多提点几次才行。当初要不是因为自己要准备在香港扎根,就根本不会考虑用本地人士担任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好在这个苏亦年纪不大,年纪轻轻就能在怡和担任高管,其各方面能力都不错,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强,而且最让人放心的是忠诚度很高。所以辰寒才很放心地把大秦交给他管理。不过还真别说!他在管理上的能力不错,不下于掌官寒冰集团的林士成,作为首席执行官倒是人尽其才。
想道这里辰寒说道:“收购肯定是要的!不过我们的目标是亚洲电视,而不是无线!亚洲电视的情况你应该清楚吧?”
苏亦点了点头说道:“这个亚洲电视我是知道的!「亚洲电视」原本叫「丽的电视」,是由远东集团主席邱德根于1982年控股50%,在邱德根出任电视台主席后,才将「丽的电视」易名为「亚洲电视」。在84年邱德根再斥资五千万港元,从澳洲财团手上购得馀下股权。从此,邱氏全权拥有「亚洲电视」。而且这几年「亚洲电视」在邱德根的手中大有超越无线之势!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想收购「亚洲电视」的话比收购无线更难!连一丁点的机会都没有。邱德根不可能会放手的。再说!邱德根本身是远东集团主席,跟内地关系密切,又是大陆的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如果强行收购的话,势必影响我们将来在内地的发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