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品读秋雨文化
我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
其实只是近期接触,只把《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读完,至于《借我一生》与《霜冷长河》,我只读个大概,便了了从事了。我是在高三紧张的日子偷得的闲暇中品读秋雨散文的。
实在受益良多。
读一位文化修为与思想境界同等高尚的前辈的著作,我能感受到一位文人的崇高情怀和伟大魅力。且就文化本身而言,余秋雨就有“立地书橱”之美誉,这是很自然的。
我最喜欢《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以至于其中的篇章我可以记诵一部分。一个戏剧学家,一位审美学者,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抒写千年文人情怀,或古或今,或磅礴大气,或深沉厚重,总之,文化的千年底蕴便被他镌刻进书页里,继续濡染和陶醉着新一代的文人。何止文人,几乎各个阶层的市民都深爱着秋雨的文化巨献!
我不是文化研究者,自然捉摸不到作为文化大学者的前辈最深刻的思维,也不曾接触任何形式的美学观念,但就一个热爱的人来说,我是很欣赏他的文字的。至少就我而言,还未曾见过一位文人以如此之大手笔凭古吊今,或《阳关雪》,或《都江堰》,以众人熟知之地博引开去,“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就很清楚地表现了古代文人地悲哀,无怪乎那些传世之作的创作者大都是曾经或即时的朝廷官员呢。像《都江堰》这类文章,则以古代遗留千年的防水工事引发为官为政者造福一方的真正建树,而不是如长城那般,把骄奢淫逸围拢在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屏蔽之中,用累累白骨垛叠成绵延万里的宏伟的长城。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政府的一些讽喻呢?多做一些真正为民的事吧,哪怕千年之后,这份真诚依然会为后人所铭记,这份恩泽也会为后人所感念。

当然还有诸如《这里真安静》《道士塔》《千年庭院》《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等,每篇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但是自此,对历史,对文化的思索更加深刻了,思维深处好像又开启了一扇门,从中艳射出来的历史与文化的光芒将更引领我入前,细细品味。
再说人。余秋雨真是多才多艺,文章写得好,为政也很有特色,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时,政绩也很突出。十几岁时就为某会展画壁画,美术水平可想而之。而一手的好厨艺,更是不知其夫人马兰享了多少口福!由此想到我所钟爱的苏轼,这个豁达的古代文人,为诗为文,为词为曲,琴艺棋技,画章笔力,无不为翘楚,同时,他还擅长厨艺,东坡肉至今还很流行。有趣的是,这两位相似的文人学者,远隔千百年,却有着心灵的沟通。《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对东坡的解读,读来悲悯之情,敬仰之意也便夺然而出了。当然,余秋雨最让人感动的是为了写《千年一叹》远随凤凰卫视环球之旅的义举,没有报酬,只为追寻千年世界文化的痕迹。尤其在伊拉克边沿的进程中,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在种种非安全因素笼罩的浓云之下,能够如此毅然决然地走过,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最虔诚的表示。由此,对于这个走遍世界的学者前辈,我更加敬重,更加佩服,也更加羡慕。
感动依然在继续,悲悯之情也油然而生。他与亲人的遭际,无疑是苦难而伤痛的,而资历尚浅的我,也许只懂得其中的几许悲凉,但余先生从生活与文字中所表露出的坦荡与宽容,却远比苦难本身深刻得多。
写这篇文章,一则为表仰慕之情,二则是对自己的勉励,的榜样已经找到,希望自己走的更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