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八十七个故事:是神抑或是狐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七个故事:是神抑或是狐狸

夜里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休息,总是有点怪怪的,有一种远离人群的落寞。

还有些许的担心:在没有人的地方,我们会遇上些什么呢?

东光人马大还,在一个夏夜里,还真就遇到了一件怪事,遇到一个怪人……

那个晚上,天气特别炎热。古代也没有什么空调,随手可取的冷饮,所以,蝉声鸣鸣的深夜,更变成难熬的时光。

马大还,他被闷热的天气,折磨得够呛。索性光了膀子,在资胜寺的藏经阁里睡觉。

他是热得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呀……

正在迷迷糊糊之际,他感觉好像有人在拉他的胳膊。

并且这个人在他的耳畔说:“起来,起来,不要亵渎了佛经。”

么意思?

睡觉还能亵渎了佛经,听他扯吧!

想到这里,马大还睁开眼睛,漫不经心地对来人说:“你谁呀?”

心里在则说:你哪颗葱呀?

来人是一个老者,他正在马大还身边,笑咪咪地看着他呢。

接着,老人不慌不忙地对他说:“我呀,我是守藏金阁的神。”

马大还是个性情爽朗、粗犷的人,倒也不拘小节,他也不害怕这个老者。

当时,窗外的明月当空照,就像明亮的白天。

马大还使劲眨眨眼睛,找回点理智,连忙起身,请老者安坐。老者也不客气,坐定了上席。

马问:“您为什么来守藏金阁呢?”

老者回答说:“这是上天的安排。”

马又问:“哎哟,儒家的书多得是汗牛充栋,都不曾听说有什么神去守着。上天为什么那么重视佛经呢?”

老人解释道:“说来话长。佛教呢,是根据神道来设置教化措施,老百姓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属悉听尊便型。所以呢,要派神来守着。”

“而儒家呢,是根据人道来设置教化措施,人人都应该尊重并守护它,而且人人都知道尊重并守护它,所以不必借助神力。这也不是偏重佛经。”

马听到这里,又问:“以您的说法,上天对三教都一视同仁吗?”

老者笑了,他侃侃谈来:“儒家呢,以修己为本体,它的表现形式为:治理百姓;道家则以清静为主,它的表现形式为:阴柔;佛家又以安于现状为本体,表现形式为:慈悲。”

“这三教的宗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至于说到它们的诲人向善,则没有什么区别;对世上万物有所帮助,也没有什么区别。三教的最终归宿也大致相同。上天自然不能不让这三教并存。”

“儒家强调为百姓立命,而将本体体现在自身中;佛、道两教都讲求修炼自身,而以余力顾及万物。所以,以体现人道的儒教为主,以体现神道的佛、道教为辅。这就是三教中不同中的同一,同一中的不同一。”


老者一口气说这么多,都有点累了,幸亏马大还善解人意,适时端上一杯凉茶,才引得老者谈兴不减。

他呷了一口茶,继续对马说:“这个佛教呢,就像五谷,一天不吃就饿,几天不吃就会饿S;佛教、道教则像是良药,在S生得失之间,喜怒哀乐的时候,用来解释冤情、消除忧郁,跟儒家比起来,来得更加快捷。它的祸福因果学说,用来打动无知的百姓,跟儒家比起来,也更加容易。只是要适可而止,不能长期使用。不然就会因过分而成为一件坏事。”

“唉,有时候,儒家也空谈心性,把自己的主张与佛家、道家混为一谈;或者排斥佛教、道教,好似对付仇敌一样,这些都是管中窥豹,一孔之见。”

说到这里,老者是连连叹了好几口气,颇有惋惜之情。

马大还在一旁,听得倍认真。所以,他又发现一个困惑的问题。

他趁老者说话的空隙,连忙插嘴又问道:“那么,有的道士、和尚肆意以妖妄迷惑平民百姓,那不是等于留了祸患于世上了么?”——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好比一个为民请愿,为民造福的高大形象!

老者也不含糊。他听出了弦外之音。

他的回答铿锵有力,兼有点小幽默:“我这是从本原上来论述三教的。要是从细枝末节上来说,岂止是佛教、道教留下祸患,儒教留下的祸患还少么?就拿现在来说吧,小帅哥,你喝醉了酒,还光着身子睡觉,恐怕也未必是周公、孔子制定的礼法呀……”

马大还的脸,都被老者说得,像一只熟透了的苹果那样红。

而且马大还是一个好小伙,表现在:他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马上向老者很惭愧、很真诚地道了歉。

然后忘年交朋友继续畅谈,只不过放低了声音,身在窗外的我们,有点听不清楚了,有点小郁闷……

他们一直畅谈到旭日东升,公鸡打了N次鸣,才依依不舍地分了手。

最终,马大还不知道,这位老者究竟是什么神,抑或就是一只老狐狸!

老者说得很在理。

儒家治理;道家清静;佛家慈悲。

我们中华民族,则大都师从于儒家,所以老百姓被治理得,欢天喜地的呢。

道教在中国并不走俏,因为我们国家人多,就图个热闹,图个团团圆圆。清静的时刻,还真少。

佛教,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一种境界。凡人离之太远,所以敬而远之。有这样一种慈悲的人,值得敬仰!

三教在天地间,修行在我们心中。与三教同行,学习好的方面,学习对我们有用的方面!

让我们的人生境界,变得幽远深长……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