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美国人的心思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美国人把目光集中于远东,集中于中国时,最吸引他们目光的当然还是上海,他们这才惊异的注意到,民国成立至今,上海的样子每年都有很大不同。
对于租界扩张的既成事实,国民政府采取了默许和承认的态度,后来还签署了专项条款,但工部局也不得不停止了越界筑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平面扩张态势受到扼阻,再想发展就只能够充分的利用现有土地了,于是租界内开始大规模兴建高层建筑,有人甚至将之称为与纽约在高空领域的竞争。美国人对此并不十分看好,毕竟上海的高楼还远远比不上纽约,但谁知道将来会怎样呢。
与外滩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相比,上海近年来的工业发展才真的是让人侧目的。
国民政府迁都汴京后,大批政客纷纷北上,但商人们依然看好上海这块风水宝地,并没有跟着离开,相反一些原本北方的商人却开始南下淘金,他们所带来的充裕资本更促进了上海的繁荣。
就全国来看,虽然中国与日本正在塞北三省激战,长城沿线已经打得炮火连天,然而战争对于内地的影响并不算大。依靠强大的军事和经济优势,张文英在过去两年内不动声色的逐步铲除了不听话的地方势力,在中国建立起相对稳定、巩固的统治机器,于安定中,同时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等发展的新进程。
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趁着列强苦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无暇他顾的机会,中国人正逐步摆脱经济上对于列强的过分依赖,一大批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纯粹的本土资本。而中国局势地相对稳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也表现出了相当的诱惑力,这样一来那些急于寻求出路的资本纷纷云集上海等地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人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对此塔夫脱和他的顾问们从来不表示怀疑,但也并不特别感冒,不管怎么说,中国依然是个贫穷的落后国家,瘦死地骆驼比马大,最为全球最强地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实力还不是中国能够望其项背的,引起塔夫脱注意的还是政治上地考量。
日俄战争之后。日美关系日趋紧张。日本人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气势正让美国人感到越来越不能容忍。虽然塔夫脱政府把更多地精力集中在处理拉美事务上,但并不是说他们对于亚太地区地实力消长就漠不关心。
一件谁都知道的事情是日本人的背后是由英国人支持的,美国人并不想和英国人闹翻,对日本的态度就显得很暧昧了。不过他们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中国实力的迅速增强引起了一些美国人地担心,但大部分内地美国人仍认为这多少有些小题大作了。事实上美国政府也废除了相关的排华法案。表现出了对中国地亲近。
在塔夫脱政府看来,英国人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威胁而可以拉拢日本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却显然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原本还算不错的中英关系受到了莫大的影响,与张文英同威廉二世的私人友谊相比,英日同盟大大损害了中国人的利益,这才是最终把中国人推到德国人一边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日本人显然是还包藏祸心的,虽然日本政府的表现还算谨慎。但谁都看得出日本人有独霸中国的野心。至于在未来的战争中能够多大程度上指望上日本人的力量,大约英国人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吧。

日本人与英国人的关系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塔夫脱并不想过多的插手,只是一般性的关注一下而已,他真正需要维护的还是美国人在亚太的利益,特别是美国人被国内的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更需要他们这些政治家靠外交手腕来解决问题。与已经卸任的罗斯福总统不一样,塔夫脱固然同样是亲英派,但作为总统他还是不得不考略德裔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政治主张,他也不可能像罗斯福那样抨击他们不爱国,只采取性对保守的外交策略。
日本人通过击败沙俄已经显示了实力,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的海军还将更加强大,而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就显得太薄弱了。估计到英国人,塔夫脱不能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国内的经济状况也使得像罗斯福那样搞一次大白舰队远航也变得完全没有可能,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还遥遥无期,美国人的两样舰队很难相互配合。就在塔夫脱一筹莫展时,他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中国人的海军过分依赖仅有的无畏舰,而未来的发展似乎也并不看好,但至少在目前,却是遏制日本人的可靠力量。至于陆军,张文英的汉军实力还是不俗的,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很快顺利摆平国内各方势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塞北三省之战中国人打得很不好,但只要愿意,并肯于牺牲,要顶住日本人的进一步进攻还是有可能的。总之,只要拉住中国人,美国人在很长时间都不用怎么担心来自日本的威胁。
当然,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是塔夫脱政府主动向中国示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且不说在危机中中国的经济居然一枝独秀,也不说张文英这个世界首富雄厚的资本实力,仅是中美间的经济互补性就足以引起塔夫脱和他的顾问们的重视,何况还有来自于中国数量相当可观的进口。基于这样的考略,美国人开始在中日间居中调停,特别是无畏舰取得了海战的胜利后,他们的这种心情变得越发迫切了。
对于美国人的调停,日本政府态度暧昧,不置可否,军方则明显态度强硬,特别是陆军,在他们看来,美国人明显是在偏袒中国人。
张文英对于美国人的调停表示了有限的欢迎,但其实并不大热心,他心里很清楚,接受了美国人的调停,实际上等于就是向日本人妥协,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所谓欢迎不过是一种姿态。他清楚得很,在战场上失去的一定要在战场上夺回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