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中日和平六方会谈”(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37年8月31日,中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抵达柏林,开始对德国进行外交访问;张磊也在此时有了个大胆的决定:模仿朝核六方会谈,来柏林搞个“中日和平多方会谈。”于是张磊一面让里宾特若甫和宋子文一旁斡旋,同时亲自写信给英国首相张伯仑希望他能支持自己的设想。张伯仑在接到张磊的信以后,马上向帝国议会作报告,信里是这么写的:尊敬的英国首相张伯仑先生,现在,在遥远的东亚、日本正在和中国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目前战争局势已陷入僵持状态,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时机,同中国和日本进行和平调解,那么、我个人认为,和平还是有机会的,我们通过召开一次大型的和谈会议,让在东亚有共同利益的各个国家首脑一起协商,让日本把同中国的问题、矛盾放到台面上充分地互换意见,那么可以相信,事态一定会有转机的,我真挚地希望能得到贵国和阁下的支持。永远忠诚于您的阿道夫.希特勒。
议员们立即表示支持德国元首的提议,督促张伯仑尽快前往柏林,就此次会谈和张磊互换意见。于是在9月1日下午,张伯仑就坐飞机抵达柏林;张磊马上让宋子文和张伯仑会面,接着就亲自提出在柏林召开“中日和平多方会谈。”参与这次会谈的国家和领导人分别是:德国元首希特勒(张磊);英国首相张伯仑;苏联总理斯大林;日本天皇裕仁;美国总统罗斯福;中国领袖蒋介石以及中国G民党合作伙伴-中国共C党负责人周E来。脑子大条的张伯仑想也没想直接认同张磊的主意,于是,当天晚上,英国首相和德国元首的联名信便一封封地寄出去了。宋子文则向张磊“租”了架飞机紧急返回南京,亲自向老蒋汇报去了。很快,美国总统和苏联总理的回信在第二天回到了“和平二人组”的手上,他们都表示愿意来柏林参加这次会议,同时希望能得到更具体的时间安排。而在另一方,中国和日本的反应就要晚上一些了。
在中国首都南京,党G大员门、吵成一片;主张去柏林开会的认为-有英国、美国、苏联和德国的“友好”支持,日本应该会买帐,乖乖地停战、撤军。反对去柏林的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捷克就是前车之鉴!但是宋子文抛出一句:“如果我们不去参加这个会议,那不就自绝于国际社会了吗?”总算大家在此后达成共识:去!在延安,未来的太祖也找E来再三告戒:多带眼耳、少开口。日本的政府的内乱则最是夸张。强硬派东条英机认为去开这个会,大日本帝国肯定要往外吐东西,所以不去柏林;温和派忪岗洋右则主张见机行事,在会上同其它国家讨价还价,伺机达成最有利的和约来赢得时间重新部署军队。大家连续开了几场会议才商量好把各自的理由一起上报天皇,由天皇在作出最终决定。裕仁也是考虑再三,最终拍板:去!哪怕是见识见识传说中的德国元首、苏联总理和美国总统也是一次难得地机会。就这样,美、苏、中、日,四国元首纷纷同意在柏林开这次会议。那么来柏林的时间和路线也随后敲定。

会议定在10月2日,德国国庆节的第二天召开,同时各大国领袖将提前在9月30日抵达德国,一同参加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10月1日举行的庆祝上台执政6周年庆典,这一天将会有盛大的阅兵仪式、军事排演和模拟对抗;向全世界展示德国6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无论是军事上、经济上,以及科技。至于路线安排则是:日本天皇以及他的随访团、顾问团乘坐自己的“扶桑”号战列舰来德国;中国领袖蒋介石、他的顾问团和他的妻子宋美龄将从重庆坐德国提供的巨型飞机,经过德黑兰、罗马、最后抵达柏林;周E来和随从(林BIAO和张天)则先从延安到重庆,然后和老蒋的路线一样。苏联总理乘坐苏联红海军的战舰从列宁格勒起航到基尔换成火车前往柏林;美国总统则乘美国战列舰“宾西FA尼亚”号前往汉堡,再换火车抵达柏林;英国首相坐飞机直接从伦敦直飞柏林国际机场。
而且与会几方首先达成协议,从1937年9月15日起,到10月5日为止,中国和日本在各个战场实行休战,战线维持不变,德国、美国、英国、苏联,四国联合派出“维和部队”,确保在“六方会谈”(中国共C党隶属于中国G民党)期间不会有战争扩大化迹象出现。
一场新的外交风云即将拉开帷幕。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