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枚卜阁臣(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由检心里非常清楚,黄立极为首辅的这个内阁还是魏忠贤的班底: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之前,原内阁要员魏广微、冯铨及首辅顾秉谦等,因为阉党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都已经先后罢职家居,只剩下黄、施、张、李他们四人并以黄立极为首辅。而这些人是进是退,当然都要魏忠贤点头才成。
他同样也非常清楚,能够得到魏忠贤的首肯而入阁为相,不只是因为他们和魏忠贤是同乡,例如黄立极、李国(木旁加普)二人;更重要的是他们素无节操,漫无主持,只以献媚邀宠为能事,特别是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三人;而在脏罚库看到由张瑞图亲书送给魏忠贤的一个金框贺屏时,他更是厌恶至极——所有这些,都是欲图中兴要留名青史的他所不能容的。因此在除掉客魏之后,清理和整顿内阁也便势在必行——他要的当然是自己的班底!只不过为了稳妥,他所采取的办法是逐步清除而已。
感到大势已去的黄立极首先上疏乞休,对朱由检来说,无疑正中下怀,于是顺水推舟当即允准。
施凤来却心存侥幸,自以为对新皇帝拥立有功,还想赖在内阁辅臣的位子上。善于察言观色的他,力求在新皇帝面前再立新功——他揣摩到皇上此刻补充阁员心切,便当即上疏,以内阁空虚为由,恳请万岁降旨:选拔干练有才的官员入阁,以辅佐皇上拨乱反正、重开盛世。
朱由检大喜,随即降旨立即廷推备选阁臣。当然,他也圆了施凤来立功邀宠的梦:允准施凤来继任内阁首辅。
内阁辅臣和六部、九卿科道的官员们忙乎了不少时日,终于推荐出了十二名备选阁臣,名单也很快就送到了朱由检的手中。可是面对这份备选名单,朱由检却一时没有了主张。
是啊,也的确难为了他:他登基也不过三个多月,对这些官员们的能力、操守等等一概都不甚了解,有的甚至连面也未曾见到过,又如何能从中挑选出他满意的干练之臣呢?
他曾想过,就凭吏部上报的这些官员的履历表随便勾他几个了事。可是仔细一琢磨,要作立志中兴留芳万世的明君,他不能这么轻率。
他也曾想过,召见几位资历长、声望高的官员,仔细征询他们的意见之后再作定夺。可接着又想此举也不妥,谁知道他们和这些官员有什么恩怨瓜葛?谁又能保证他们之中没有魏忠贤的同党?依了他们的意见,岂不误了大事,又要贻笑当今贻笑后世!
一筹莫展之际,他的手突然触到了随身经常带着的那枚佛头银,灵感也随之而来又生发开去:有了!猜枚吧……
可他刚取出那枚佛头银,突然又觉得有些不大妥——他不想让大臣们知道他遇大事要求助佛头银的这个习惯。

那……就抓阄吧,后唐不就有嘛!不过那叫枚卜——后唐皇帝李从珂,就采用枚卜的方式选得卢文纪为相。枚卜乃天意,天意不可违呀!对,朕就学学那个李从珂。有母后保佑,有列祖列宗保佑,有上苍保佑,保佑我大明中兴啊,保佑我朱由检从此重开大明盛世!
当朱由检兴致勃勃将枚卜阁臣的意图向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木旁加普)三位内阁辅臣一说,尽管三个人都在肚子里嘀咕:“后唐江山就断送在那个荒唐至极的李从珂手里——皇上如此热衷枚卜,怕也要作李从珂第二了……”
但在明面上,三个人又都表现出完全赞同没有一点异意的神态,异口同声称颂道:“皇上英明,此举特行独立,翻出新意,实乃大明中兴之兆!”
礼部、吏部、太常寺、钦天监、司礼监锦衣卫等相关部门的官员们立刻为举行枚卜大典忙碌起来,有的翻查典制,有的准备器杖卤簿,有的布置警卫事宜,有的训练参加典礼人员,有的推算黄道吉日……很快,有关大典的所有准备工作全都就绪了。
吉日这一天,文武百官齐集奉天殿,在朱由检的率领下开始枚卜大典的各种礼仪——前导仪式之后,朱由检神情庄重地走到祭天的香案之前,从礼部祠祭司官手中接过点燃的香束,恭恭敬敬地插在香炉里。而后他又退了几步,低头合掌喃喃向上苍祈祷:“天帝,请赐我良相忠臣吧,请赐我大明中兴吧……”
接下来,朱由检走到枚卜香案前——香案上,一个广口大肚的金瓶子端放在那里,旁边还有两只装饰华美的金盘子:一只是空的,另一只里放着一双象牙筷子——他看着吏部的一名司官、司礼监的一名太监走过来,又看着那名司官将十二位廷推的阁员名单依次写在一张张纸条上,由那名太监一边查验、一边唱名、一边将纸条团成一丸,再交给那名司官由他放进金瓶子里。
待十二个纸丸全都放进金瓶子里之后,又有司礼监太监兼东厂掌印太监曹化淳上前,从香案上取过那只空的金盘子,和一同前来的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毕恭毕敬地走到朱由检侧旁站定。
另一名太监呢,则上前小心翼翼地取了放着象牙筷子的那只金盘子,转身跪在朱由检面前,双手高高地举着。
立在香案一侧的太常寺一名赞礼郎朗声诵唱道:“请万岁爷枚卜阁臣!”
朱由检拿起象牙筷子,随即将其伸到金瓶子里,夹出一颗纸丸放在曹化淳捧着的金盘子里。王承恩再从盘中拿起纸丸,展开来高声念道:“第一位:南京吏部侍郎钱龙锡!”
百官群中有人窃窃私语道:“竟让这小子占了头名!”可那声音小得就象是蚊子在噏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