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皇帝难当(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题记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韩非子•喻老
回说道赵佶怀疑郑氏乃是太后派来监视他的,大怒问道:“母后派你来,是要监视我吗?”
郑氏见皇上发怒,连忙跪倒在地:“官家息怒,请听臣妾一言。官家登基,已有几日,可并未宠幸后宫,皇后又身怀六甲,不能侍奉君前,太后前日见了小昭,见她仍是完壁,所以……”她似乎有些说不出口,停了下来。
“所以什么?”
“所以不免担心官家的龙体不安,才派了臣妾过来。”她不好意思直说,其实是向太后担心赵佶是不是得了什么暗疾,又不好意思请太医诊治,这种事情又不能问,所以让这郑氏来试一试。郑氏打小入宫,乃是专门为取悦皇帝培养的,不过向太后对哲宗搞的新法很是不忿,所以这郑氏才留给了赵佶。其实太后此举,还有两层意思,一是免得风流成性的赵佶,出宫去拈花惹草,二吗,这郑氏是太后从小看到大的,很是满意她知书达理,她若得了势,也不会给后宫添乱。
赵佶听了郑氏的回答,一时哭笑不得,想不到自己这几天忙着发财大计,为了江山社稷鞠躬尽瘁,居然得了个身有暗疾的评价,无奈的摇摇头,道:“那你现在知道朕的厉害了。”郑氏初承雨露,听了赵佶的话,露出一副臣妾怕怕的表情,她此时仍然是身无片缕,赵佶看的兽性大发,忍不住又把她抱上了床,那知刚一接触,郑氏已经疼的哭了起来,赵佶毕竟不是禽兽,那里还有兴致,翻身坐了起来。
郑氏道:“臣妾不争气,让官家失望了。”
赵佶笑笑,道:“没什么,你现在需要好好休息,有什么爱吃的,朕让他们做点。”
郑氏听了赵佶的话,很是感动。当时后宫,除了太后,其他女子不过是皇帝的隶,据说到了清朝,皇帝宠幸完了宫女,太监要立时把她送走,是不容许她们陪皇帝过夜的,跟后世坐钟的也差不多,此时虽然没有那么严重,皇帝也不太会在乎后宫的感受,所以赵佶居然能悬崖勒马,实在不易。她小脸一红,低下头去,双唇沿着赵佶的胸膛向下划去,赵佶只觉底下一股温暖,然后是强大的吸力,他那尝过这种享受,不一会就丢盔卸甲了。
此时门外忽然传来水盆落地的声音,赵佶急忙披上衣服冲了出去,正看到小昭的背影,他追到小昭的屋里,见她用发红的眼睛望着自己,道:“陛下可要洗漱吗?”赵佶心下怜惜,抱住了她。小昭突然道:“官家,要了我吧。”
赵佶看了看她还有些幼稚的面庞,说道:“小昭还小,等过两年吧。”
“小昭不小了,已经能嫁人了。”原来宋律男子十六岁结婚,女子十四岁就可以结婚,以后明清因袭之,小昭也已经十四五岁了,正是待嫁之时,见公子宠幸了别人也不理自己,不免有些急了
赵佶毕竟有后世的经验,那舍得摧毁幼苗,推开小昭,看看那微微凸起的胸膛,想到还是养肥了再看吧。
“小昭,真的,公子不会不要你,只要过两年,你长大了,我……”
“公子骗人,不然为什么不戴小昭送的平安符了。”
“我还要谢谢小昭的救命之恩呢,要是没有这平安符,公子我恐怕就死了。”讲了被人刺杀的事。
赵佶还要说话,小昭忽然学着刚才的郑氏,双唇慢慢滑过赵佶的小腹,赵佶大叫:“不要。”可是下半身似乎完全独立思考,终于在罪恶和刺激的双重作用下,第二次投降。
小昭道:“这样,我也是公子的人了。”
赵佶心想这样下去自己还不精尽而忘啊,难怪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皇帝继位之初,都是踌躇满志,时间长了,都开始寻欢作乐了,正应了那首诗: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
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又安慰了小昭几句,屋外忽然传来王氏的声音:“官家,到早朝时间了。”
“早朝什么早朝,告诉他们,君王从此不早朝了。”
赵佶不耐烦的出了屋,说归说,去还是得去啊,没办法,谁叫咱是皇帝呢,郑妃看到赵佶气愤的样子,忍不住说道:“官家若是不想上早朝,其实……”猛然想起后宫女子不能干政,又住了口。
赵佶出了小昭的房间,道:“怕什么,有话就说。”
“官家如果真的不想早朝,称病就行了。”
是啊,赵佶一心想着改革早朝的时间,可是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那是说改就能改的,既然一时改不了,自己可以先跳出来啊,看看后世的嘉靖,万历就比自己聪明多了,道:“小郑想法不错,以后当着朕的面,有话就说,说错了朕也不怪罪。”不过他今日早朝正要办几件事情,称病还是留着以后用,直奔大庆殿。
宋元符三年,二月初三,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赵佶望着满朝文武,缓缓说道:“民以食为天,农为朝之本,朕昨日亲耕于城郊,方知农事之艰辛,不知众位爱卿可有何良策,能使我大宋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向太后和众臣见陛下深知民间疾苦,出口成章,均大是欣慰。尚书左丞(相当于副总理)蔡卞出列道:“陛下能凡事以农业为先,实我大宋之幸,以臣之见,陛下只要能继续先皇的青苗法,自可使百姓无忧,四海升平。”
原来此时仍在实行哲宗亲政后的青苗法,赵佶心道:好的很啊,都要杀到宫里来了,还实行个屁,问道:“各地实行这青苗之法,可有扰民,利息又到底是多少?”
司农寺(相当于农业部)少卿李格非越众而出,道:“我寺虽受命督办青苗法,可地方官员如何行事,亦不得而知,曾听闻有官员曲解法意,胡乱行之,还请官家明察。”
赵佶道:“诸法实行,到底效果如何,朝中难以尽知,朕意可立一府台,专解民怨,如此可保江山太平。”

蔡卞:“只恐陛下此举,使得刁民借机生事,反成大患。”
枢密曾布(相当于有吊兵权的总理)道:“自来兼听则明,旁信则暗,上下通达,方能诸事和顺,陛下此意,真乃仁主之风,至于刁民生事,可将一切案件,转为暗审。”他现在大权在握,知道蔡卞在民间风评极差,这民怨恐怕还是针对他多些,正好以后有机会送他会老家。众臣附议。
太后道:“官家既有此爱民之心,也无不可,不知官家想派何人办理此事呢?”
赵佶想暗查总比先把来告的人打上一通板子强吧,道:“这地点吗,就选在朕登基前住过端王府吧,名称就叫洗冤台,一切上告就先由中书舍人郑居中带朕收取,然后由朕亲自处理,”他见众臣似乎有反对的意思,话题一转,道:“方才朕问众卿可有良策能增我大宋粮米,诸位可有什么的法子?”他见群臣都不做声,向司农寺少卿李格非问道:“爱卿主管农事,可有良策。”
“我朝对农业一直重视,臣等颁布农书,推广农具,不敢有丝毫懈怠。依臣愚见,若欲增加米面,莫如兴修水利,只不知国库是否有余额。”
三司使吴能道:“国库现并无兴修水利的用度。”
李格非又道:“臣还有一事,要叫官家得知,我寺主管长平仓,负责屯米备用,可年年银钱不够,如何买的够米。”
三司使吴能道:“官家,我司对于司农寺长平仓储米的银钱,向来及时发放,可司农寺办事不利,往往将钱财赔的精光,还请官家明察。”
赵佶见到没人提怎么提高粮食产量,两人似乎对上了什么长平仓买米的事,听两人说了半天才明白。原来自古米价波动就很大,每到丰收之时,米价甚贱,到了第二年春夏,米价又甚贵,免不了有豪富之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所以自汉代开始朝廷就设立了这长平仓,任务就是通过买卖手段来调节米价,维持米价的平衡。按理说这贱买贵卖,绝对应该是赚钱的,可实际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三司按照当地当时的米价下达指标,给了司农寺一千贯让其购买一千石米,各地米价不同,消息沟通又不变,甲处的米价便宜,可往往当地的司农寺人员没买,而乙处的米价甚贵,又买了很多。第二年中央得了消息,指挥地方在甲处多买,而偏偏此时甲处的米价又贵了,所以这长平仓常常陪钱甚多。李格非为了保证长平仓的储备量,自然要多要钱,可三司使吴能自然不能任他赔下去,故此两人纠缠不休。
赵佶想了想道:“朕有一法,不知是否可行,可详查各地十年内的粮价,按高低分为五等,根据当年粮价所属等级购买米量,价底多买,价高少买,再通报朝廷,朝廷再下令是否追加购买,如何?”
吴能道:“官家此计,果然妙哉,臣附议。”李格非道:“官家真乃神人也,臣拜服。”
太后不懂这些计算的事,不过既然二臣都没有异议,自然也不反对,当下颁布执行。
赵佶又道:“诸位爱卿可有能增加我朝米粮之策?朕要的是建议!”
众臣均不做声,忽然一个大臣站了出来,正是翰林学士蔡京,道:“臣有一策,我朝多有荒田,何不将这些荒田收归朝廷,派人耕种!”
赵佶看了看,道:“此策还需重长计议,爱卿可还有其他计策?”蔡京不知官家为何对自己的提议不感兴趣,道:“臣已无他策。”
赵佶看了看已经哑火的群臣,对向太后说道:“母后,朕虽有心改善农业,奈何百官亦无良策,朕想在我朝驿报上号召百姓献策,亦可使万民知晓我朝爱民之心,母后以为如何。”所谓驿报,乃是当时定时通过驿站传递朝廷信息的文书。
向太后见赵佶闭口不谈军事,处处以民为先,如何不喜,道:“如此甚好!”
由于是写给百姓的,所以这份驿报上告示破天荒的使用了白话,当时发行的驿报有一份幸运的保存了下来,成为了后世的国宝,全文如下:
朕的子民,为了让大家都能吃上饭,朕向大家请教能增加粮食的办法,谁有好办法,报到汴梁城的端王府,受了采纳,朕就给他官做,还有赏钱。
此后,这种全民动员悬赏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被固定下来,赵佶这第一问也成为后世的一段佳话,只是这一问背后凄惨的故事又有何人知晓。
赵佶自己其实对于如何增加粮食产量,早已胸有成竹,不过他也不能肯定自己的想法必能适应这个时代,而且凡事总不能都亲力亲为,能发现些人才也是好的。他今早初露锋芒,志得圆满,正要退朝,谏官黄履忽然出列道:“臣弹劾枢密曾布四大罪,一蛊惑先皇,妄开边事;二反复无常,曲解法度;三任用亲人,为祸乡里;四……”他样样洒洒的从曾布追随王安石变法说起,例数他如何是个反复小人,有说道他的家人如何霸占田产等等,这宋朝的官职,谏官虽然只是小小的六七品,可偏偏有资格风闻言事,就是具有可以随便胡说八道的资格,这项制度本来不错,可惜这些谏官没什么独立精神,到后来更是成了党争的工具。
曾布受了弹劾,大呼冤枉,道:“臣既见疑,还请官家让臣回家养病。”心里却松了一口气,原来宋朝惯例,如果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此时弹劾他的不过是一个谏官,总算还有一线生机。
赵佶隐隐觉得此时很不寻常,这曾布是拥立过他的,是唯一能和章淳叫号的,他若去了,只怕不妙,只得说道:“爱卿且宽心,朕必会给爱卿一个清白。”
赵佶想到早朝结束,还得找杨震他们好好商量一下,御史中丞万聃却走站了出来,大声道:“臣听闻官家继位之后,不理朝政,拍卖物品与民争利,更留恋风花之地,还在宫内饲养猫狗,臣虽不才,愿意为民请愿,求官家散尽宫中动物,安心理政,不再出宫门。”
赵佶大怒,我堂堂天子,养几条狗也不行吗?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