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寒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易锋寒走在萧城郊外的时候,已经是落叶满地、飘红洒金的初秋时分,一路,辛苦耕耘了一年的农民们满心欢喜的忙着收割稻谷,到处都是繁忙劳碌的景象,将易锋寒心头的愤怒和郁闷冲淡了不少,从外国购置粮食糊口终非善策,倘若今年渭州各地的农产均如自己眼前所见,此番涉及渭州全境的饥荒便可迎刃而解了!
是不是该学父亲急流勇退、就此扬帆远去呢?心情逐渐缓和下来的易锋寒不由得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后夷的四大千户侯表面割地封侯、世代荣华表面风光无限,实际哪一个不是如履薄冰?后夷朝廷终究是看不得四大千户侯坐大的,这也本是正理,君弱臣强,那是亡国之道,中央削弱地方的确无可厚非,可是落在自己身,谁又愿意成为牺牲品?更何况如果是采取温和的削权措施也就罢了,商山君为了打击自己,竟然放任赤老虢之流纵兵成匪、掠杀无辜百姓和自己的亲兵,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难道老百姓刚刚熬过饥荒,便要因为自己再遇兵灾?易锋寒望着远方一群群脸洋溢着质朴笑意的农夫农妇,心头沉甸甸的提不起一丝逐鹿河山、改天换日的豪情壮志,这些人想必是看到了以后吃饱穿暖的好日子了?老百姓的需求也就如此简单,衣食温饱、安居乐业,便没有更多的奢望,难道自己要亲手毁掉他们的希望?刚刚经历了青倭入侵,便马不停蹄的平分明、剿隆北,后夷国力已经严重透支,就此休养生息,才是百姓之福啊!想到这里,易锋寒只觉嘴巴一阵发苦,暗自后悔自己回到渭州,是啊!回来干什么呢?留在神州,没有权势但是却有朋,忘掉仇恨便是崭新的开始!可是自己偏偏选择了回来,选择挑起守护故乡和族人的重担,选择了积权积富以图后举,嘿,真是年少轻狂啊!读了几年,自以为学富五车、才华横溢,被别人称赞了几句天才,就当自己可以转动这个世界了么?以为位高权重的皇帝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规划未来么?以为人心可以从单方出发一厢情愿的任意揣测么?以为天下形势会因为自己的期盼而顺利的发展么?自到渭州开始,一步一变,前变未止,后变又生,弄得自己以前的如意算盘尽数落空,每日里不停的见招拆招,不敢有丝毫懈怠,没有半分掌控全局、运筹帷幄的潇洒自如,到了如今更是进退失踞,怎么做都是错!
只要隆北起义军被灭,后夷的内患便算是清除完毕,到时候以商山君的胸怀抱负,要么全力鼓励耕战,入侵神州,做个开疆辟土、提高后夷发展潜力的一代霸主,要么巩固国内局势,削弱地方势力,做个足以令后世长治久安的明君。dushu001.com------.--
随便哪一种选择,对于现存的渭州三大千户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攘外必先安内,入侵神州不仅仅是机会,也是挑战,后夷比起虞国,就像鼠兔之于大象,无论资源、人口还是文化,都是天差地别,即便是虞国积弱多年的现在,要想取胜,必须要有一往无前、有死无退的决心,如果心存侥幸,想着胜进败退,想着自己身后还有故乡可以依靠,这场仗不打便已经输了,要想入主神州,除了皇帝必须拥有咬牙死撑、全军覆没也决不后退的觉悟,贵族、大臣和百姓也必须有,而要保证下一心,要想远征军在任何不利的情况下都能继续前进,国家就只需要也只能有一个声音,否则万一战况艰难甚至失败,必然贵胄切齿、民怨沸腾,以四大千户侯为首的权贵们就会联合起来反对皇帝甚至有可能推翻皇帝,所以商山君要想出兵海外,必然会削弱千户侯的影响力,就算不把三大千户的采邑没收,这兵权、财权是不能给他们留下的,问题是没有了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的诸侯,还算诸侯吗?
至于第二种选择,就更是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近身白刃的血战,完全可以用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来形容,现在后夷的千户侯,可以自行封官、自行制定税率、自行组建金库、自行招募训练私兵,在自己的采邑内手握人事、财政、军事大权,四大采邑内的人只知有千户而不知皇帝,说白了,他们就是一群土皇帝,中央强大的时候尚可压制他们,一旦中央势弱,比如如今的大饥荒,中央的赈灾能力明显就不如易水郡,那么势力强大的千户侯乘机谋朝篡位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国家长久的稳定,就不能给地方势力任何发展壮大和趁势崛起的机会,第一就是要剥夺他们的官员任免权,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学武无非就是为了博取功名,千户侯不能封官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笼络和挽留人才,第二就是剥夺他们调整税率和私设金库的权力,税率这个东西关系到千家万户,如果地方的税率低于中央,那就能够收买人心,因为老百姓会感念千户侯的恩德,多数人都会如此想,看,还是我们的主子照顾我们,你看看中央治下的老百姓好倒霉哦,每年多交那么多钱!如果地方的税率高于中央,就意味着千户侯聚敛财富的速度高于中央,一朝因缘际会,国家发不起军饷的时候,地方势力却能大肆招兵买马,是什么概念?取消地方金库,则是直接断去千户侯发展壮大的经济基础,再富有的个人,也不可能跟政府比富,很难想象一个所谓富可敌国的人手底下养着几万甚至几十万不事生产的人还能笑得出来说自己不差钱的,也很难想象老板发不出工资却有一大帮人死心塌地的跟随,就拿易锋寒与司空照等人的关系来说,如果忍饥挨饿跟着易锋寒,以司空照等人的忠诚,他们是绝无二心的,甚至他们的儿女都不会有任何怨言,可是他们的孙子呢?重孙呢?双方感情淡了,又没有钱,大家还是各走各路,人总是要活下去的,家臣的子孙不愿意陪你一起挨饿,这个已经不是他们有没有道德的问题,而是身为主公的你提这个要求就很不道德。走了这一步,其实兵权削不削都无所谓了,只要你不是立马造反,隔个十年八年的,你自己都知道遣散军队,因为你自己都吃不起饭了,还能养一大帮子闲人?如果打算佣兵屯田,土地呢?采邑内的土地只有很少部分是千户侯的私产,其余的都在地主或者自耕农手中,买田置业、留传后人是农耕国家的常识,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当卖祖产的败家子?足以使得大军自给自足的大量田地在正常情况是有钱都买不到的,难道去抢?先不说这样做得罪人太多,失去民心,官字本就两张口,一个朝廷重臣真要抢夺些许民产,一般来说下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事主告状都找不到衙门,可是如果涉及政争,栽你一个枉顾皇恩、扰民乱政、不遵王法的罪名算是轻的,再动点手脚,加个制造民变的重罪,抄家灭族的时候也别喊冤枉,这根本不是凭什么别人做的你做不得的事儿,犯法的事情不是不能做,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背景跑去做的。再说了,商山君真要再狠点,一步到位连兵权一起剥夺了也不是不可能,说到底,万事总有变数,一个现在没有意义的规定,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一天变得事关重大?制定国策要考虑的是一万,要杜绝的就是万一。

商山君还没有动手,甚至连动手的迹象都没有显现出来,可是易锋寒却毫不怀疑他在国内安定之后会拿诸位千户侯开刀,问题只在于下手的时间和程度,现在只能将心比心、换了自己在商山君的位置去揣度,却是越想越心寒。站在易锋寒的角度看,如果商山君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君主就好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在短时间内激化,自己不用面临两难的选择,可惜商山君不是!
时不我待,如果不尽快设法自保,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易锋寒不是一个人,他有庞大的家族、众多的家臣旧部,如果商山君要削藩,易锋寒退一步也许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可是就意味着家族和家臣旧部的未来也随着自己的退让而断送,如果不接易水千户这个担子,易锋寒倒是可以对此置之不理,现在却是骑虎难下了,每一个世袭侯爵的背后,都是一个家族数代甚至数十代苦心经营的结果,削藩的念头肯定保存在每一代君主的心中,能够把爵位流传下来意味着这些家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到自己这一代终结或者说走向衰败?即使是没有在易水之畔长大,易锋寒也从未忘记过自己是易水易家的人!名门望族的子弟可以从家族获取很多普通百姓无法获取的东西,比如地位、比如人脉、比如金钱、比如受教育乃至接受举荐为官的机会,但是反过来,他们对于家族也有更大的责任,自己拥有的这些好东西,要想办法留给自己的子孙,从这点来看,贵族、世家的确是国家不分、家国一体的一个群体,没有了国,他们的家就失去了延续的基础,没有了家,这样的国还有什么捍卫的意义?所以易锋寒不介意个人为了国家的兴盛束手待毙,却绝不能容忍家族走向衰败甚至灭亡。更何况,从与商山君的交往过程中,易锋寒依稀听到了他剑指神州的野心,如果是这样,凭易锋寒的声望、武功,就算他肯隐退还家、安度残生都不可能,可是如果自己率领忠心的族人和部下血溅神州、马革裹尸,回到家来发现自己的家族由盛而衰,情何以堪?为国征战在易锋寒看来,本就是易水易家的义务,但是为了国家倾尽所有却落得门墙破败,这就不是易锋寒可以接受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易锋寒在得知赤老虢袭击易家军、掠杀陇川百姓之后,立即决定与隆北起义军合作的原因,不仅仅是对于后夷这个朝廷、商山君这个君主的失望,还有保全易水易家的考量,能够下这种杀手,也就是说商山君是做好了与自己撕破脸不死不休的准备了,又或者说这一招暗示着商山君自己都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手段过于激烈、三大千户绝难接受,所以干脆先下手为强。庙堂之的纷争,一般来说再怎么激烈,凡事都有一线余地,君臣、臣臣之间,只要不是一方彻底垮掉,总有再次相见之日,风水轮流转,山水有相逢,与一个免不了瓜葛的人结下死仇大无必要,但是既然做绝了,也就是说对方没有考虑过双方协调矛盾的可能,甚至连缓和矛盾都没有考虑过,那是一定要指对方于死地的,君不君,则臣不臣,商山君下了狠心,易锋寒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毙了。
在步入易水郡之前,借着目睹堂弟身陷重围自己却只能见死不救的郁闷、借着陇川无数无辜百姓惨死官军刀下的激愤,自保求存、推翻后夷的念头充斥在易锋寒心中,满心以为自己心志坚定、杀伐果断,一经决定,便再无变计的可能,事实,目前的形势也不容他改变主意,造反这种事,一不做、二不休,没有后悔药吃的。
可是望着自己采邑内一脸幸福的百姓,易锋寒的心宛如刀绞一般疼痛难忍,他是渭州易水千户之子,即便是远离自己的采邑,甚至根本没有想过会回到故土,易昌自幼灌输给易锋寒的教育依然是仁德爱民、以民为先,待到年事稍长进入琅环仙府,作为蜀州最富盛名的官方学府,再怎么讲究学术自由,琅环仙府教育的主流思想仍然不离治国之道,加交往的同学至交中,不说元世盛这种皇族,就连易天行、古梦崖、言九天等人也喜欢清谈国是,对于易锋寒的影响可谓深远,为了一己之私或者说自己小集团的利益置万千无辜黎民于水火之中,对于易锋寒的道德观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冲击,易水易家传统中阴柔退让的种子不禁悄然萌发。
留下来为族人和部下谋取利益!抽身远逸独善其身再也不管这渭州朝廷的肮脏事儿!两种念头在易锋寒脑海中不断交击,一会儿前者占据风,一会儿后者占了优势,却总是形不成一个定局。
“千户!”
易锋寒心中诸般杂念正在交战,突然听到有人招呼自己,心头一凛,这才醒觉自己心乱如麻,竟然失去了一个武者应有的警觉,就连有人靠近都不知道。
易锋寒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心境,抬头望去,只见易尝、宇文华颜双骑并列,扬起一路烟尘,疾驰而来,心中更是不安,宇文华颜深谋远虑、处变不惊,能够让他如此惊风火燎的赶来,必定是出了极大的麻烦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