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游山偶遇(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眼见杨立强走出庙观,金光耀方进入北间。吕道长已肃穆站在卦床前,老金不敢惊扰,悄声凑到乐行长耳旁,低语了一阵,见老乐点点头,才蹑足返回原处。
金光耀为催要最后一笔贷款资金的拨付,单独宴请了乐行长。他见老乐面色不好,精神恍惚,便猜想可能与闹得满城风雨的那家破产企业有关,担忧拔出萝卜**泥。他一边问候宽慰,一边东拉西扯,似无意间说到了娲神的灵验和吕道长的神算。这番话倒让乐行长动了心思,便说想去玩玩散散心,但不愿兴师动众,搅扰他人。老金明白其意,忙献策自己作陪,让老乐的外甥计全驾驶矿上的轿车前往,神不知,鬼不觉的。乐行长寻思此计无伤大雅又细密周到,便点头同意了。谁知今日褊狭路相逢,遇着了杨立强,好在总算遮掩过了。
筮仪程序很是讲究。一张长五尺宽三尺的卦床置于屋子中央,上边侧立着与床同长,居床之中,由横档支架稳定,高约一尺的长木格。卦床坐北面南,其上木格当中为两大刻,间距一尺,大刻之西为三小刻,间距各五寸。
床上有一竹筒,内装用绸子包着的蓍茎五十根。卦床前置香炉,炉东挂一黄漆板,旁放一支毛笔和墨汁。吕道长焚香致敬完毕,转身请老乐焚香,本人则面南受命,再请老乐直述所占之事。老乐咕哝了一阵,道长示意他站到东边,自己则面北而立。
吕道长从竹筒内取出用塑料制成的所有蓍草茎杆,握于双手,在香炉上方熏绕了几圈,然后恭敬站立,口中念念有词。之后,他右手取出一根蓍茎放回竹筒,其余四十九根以左右手大致均分,放于长木格的左右两大刻里。
接着,只见老道长左右手忙个不停,把蓍茎分来分去,大刻小刻都派上了用场。忙一阵,歇一阵,在黄漆板上画一阵,又演算一阵,方分出卦爻之象。最后,他收拾完东西,又请老乐焚香,才算结束。
吕道长拿出卦变之图及其解说,让乐行长看。老乐却看不懂,请吕道长明示。道长老于世故,通晓世情,深知《周易序》中“以一事而明爻,则窒而不通”之意,懂得变通的道理。
他观老乐形迹,大略合于“太阴之人”,虽未听清老乐的咕哝,但知其人非同一般,必是个当官为宦者。吕道长寻思,此类人物多心和不发,不务于时,刚愎自用,脱离群众,便想婉言劝其从善从众。于是,他写出四句偈语:
一人形影单,
二人可相从,
三人则为众,
得众者化吉。
乐行长一看,喜上眉稍,吐出一句:“不虚此行”。献过谢礼,便和金矿长一块向道长告辞。他心想:那些不良贷款并不是我一个人审批的,每次都经集体讨论,也都在三人以上。我收了礼,难道别人没收礼?大家心照不宣,彼此必然相护,即使追究审批失误的责任,也是共担,法不治众嘛,果然是“得众者化吉。”
老金见他欢喜,心里自然高兴。二人坐上轿车,乐行长忽然叹道:“今日事事皆顺,就是碰着个老杨。”金矿长又是一番解释劝慰,他才出气匀实,闭目养神了。
岂不知他初来时,在娲神庙参拜,去摸“通灵顽石”之间,虽戴着口罩,还是让一个人认出来了。此人恰是当了幼儿教师的李海洋之妻小徐,她是随着所在幼儿园的教师一块来游山的。小徐还跟着乐行长到了通灵观,又见他向吕道长求卦,心里说:“当领导的也挺讲迷信呢!”而乐行长贵人眼高,却不认识小徐。

且说杨立强同家里一行人,出了庙观,沿西南方向走去,转过一道弯,便看见在岭上修建的小索道站。站在此处往岩壁下看去,山路陡峭,还有几处近乎垂直的绝壁,有几位游客正攀援着上下。李冬梅找到站台负责人,填了一张表,签上自己名字,办完后便招呼大家坐缆车下岭。
缆车虽较简易,却是全封闭的。箱内可坐四人,透过玻璃,能观赏窗外景色。这条索道长且平缓,跨越了下边的桃林坪。此时的桃林肃然,并不好看。
索道下站设在度假村附近。度假村的多座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墙体全用青砖砌成,楼顶是人字架的砖木结构,上覆青瓦。远望仍是隐现于浓荫之中的山村模样,古拙朴素。
大家出站不远,便沿着一条石子小径走近一座茅屋。门额上有“悼红轩”三字,门框上有副题联:
敷衍荒唐梦
著书黄叶村
进入其内,地方亦不算小。中间有栏杆围成一圈,里边塑着一位身材高大,面庞清癯,有一绺花白胡须,留着一根长辩子的老者,身着打满补丁的长袍,脸微仰,似在凝神静思。左手举一卷书稿,右手拿一支大毛笔,作欲写字状。
他身旁有一张用疙瘩绳系成的床子,上面放着一床打补丁的被褥;另一边是泥做的锅台,其上架着一只瓦罐;头顶上茅草苫遮不严,露出好些明亮的大洞。当然,这些东西都是用玻璃钢塑料制作的模型,上边露光的大洞也是用高级玻璃覆盖着,自然十分洁净。房内靠门一角设有一个柜台,出售旅游工艺品,还摆了一些评说《红楼梦》的书刊及字画。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张德昭等十余人,编写的《青埂山红楼逸事录》和《青埂山的神话传说》,也摆放其中。
吴川和杨玉芬站在柜台前和售货员讨价还价,给小虎与英英各挑了一个小玉石锁子。
杨立强唤来杨崇实,说道:“看看你姥爷编写的这两本书。”杨崇实边看边喝彩:“写的好,写的好。”张德昭也拿起这两本书,虽然他已读过十数遍,但仍爱不释手,嘴里却说道:“惭愧啊!不尽如人意,还嫌粗糙,仍挂一漏万,更赶不上现在形势,得继续修改哪。”且向杨立强指出几点不足之处,叨叨地说个不休。
杨连山拉过杨崇实,和众人一块去观看塑像。他问身旁孙儿:“这个人是谁呀?”杨崇实答:“他就是写《红楼梦》的作家,叫曹雪芹。”
杨连山幼年读书甚少,解放前在城里典当行当学徒,学会了记账打算盘。解放后,农村办信用合作社,人才奇缺。他响应党的号召,带着全家人到田平村落户,干上了农村信用社这一行。他酷爱干枯的数字计算,却不喜欢读小说,偶尔听村巷能人说书,不是三国,就是水浒,从未听过红楼梦。青埂虽然搞过一阵“学红热”,但风势到偏远农村就大大的减弱了,更何况杨连山是退休的赋闲老人,不参加什么会了,也就不知道这个热了。如此说来,难怪他不认识曹雪芹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