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石守信身世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石守信是北宋名將、開國功臣,在五代後周時累官至殿前都指揮使、義成軍節度使。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回師開封時,他開右掖門接應,幫助奪取後周政權。趙匡胤登位後任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改歸德軍節度使。不久,率軍平定後周節度使李筠、李重進的叛亂,以功加同平章事,陞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成為典領中央禁軍的主要將領。建隆二年(961)七月,宋太祖採納趙普的建議,為避免重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解除了石守信和高懷德、王審琦等人的兵權,這就是史書上所載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石守信遂改授天平軍節度使出鎮鄆州,乾德初累拜中書令,加檢校太師,封魏國公。太平興國九年(984)卒,年五十七,諡武烈。石守信長子石保興、次子石保吉也屬能征善戰之將,石保吉尤為顯赫,他娶宋太祖第二女延慶公主為妻。石守信父子三人卒後均葬在洛陽“北邙”,今河南孟津縣石碑凹村附近。
石守信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名人,但他的身世却似乎是一個迷。石守信的家族淵源,正史記載闕如,石守信的父祖姓名,正史亦未有記載,为此,我查閱了有關史料,特別留意石守信父子的墓誌,因為墓誌通常對墓主家世有較詳的記載,從而是弄清墓主家世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洛陽市文物局編《耕耘論叢(二)》一書(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頁有吳建衛、鄭衛《北宋石保興兄弟神道碑及相關問題辨析》一文,该文開篇就說:
“在孟津縣常代鄉石碑凹村西北二里許的壙野上,東西向矗立著兩通宋碑,因露置近千載,碑文剝蝕幾盡,所幸清人王昶《金石萃編》錄有碑文。雖錄文亦有缺處,仍可作為研究比照。”
由此知清人王昶的《金石萃編》中錄有石保興、石何吉兄弟神道碑。在該文後面考證石氏塋域所在鄉里時還有這樣一段文字:
“宋時期的平樂鄉屬洛陽縣,從石保興兄弟神道碑、石守信墓誌、石貞(石保興本名貞)墓誌,及洛陽人石熙載、石中立一家數代墓誌中都能得到確證。上述石氏兩族墓域均在“宣武村”(即今石碑凹村)西北。”
觀之,則不惟石保興兄弟神道碑尚在,石守信和石保興(石貞)的墓誌文似還存世,可惜后者我迄今沒有找到。
查《金石萃编》卷129,確實錄有杨亿撰《石保興碑》和李宗谔《石保吉碑》。這二方碑文對於了解石守信的祖籍和家世很有價值。現將二碑中有關文字摘錄於下:
“公諱保吉,字祐之。本家於真定,後徙居浚儀,今為大梁人也。大王父諱銳,累贈太子□侍中,積善在躬,韜光□耀,終協其昌,□□□□大(下闕)流光慶鐘貽厥。勗清風以垂燕翼,樹陰德以大門閭。惟烈考鎮安軍節度使、守中書令、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諱守信,……公即秦王之第二子,母曰秦國太夫人魏氏。……同氣三人:長曰保興,負雄武之稱,有(下闕)終于棣州防禦使。季曰保從,器宇恢宏,風韻灑落……終于東頭供奉官、閤門祇候。男十人:崇儀副使貽孫,禮賓副使孝孫,并驥騄奇材,珪璋令器。剸犀干鏌,俱瑩神鋒;構廈楩楠,終膺顯□。餘□□□亡。姪二人:崇儀副使慶孫,西頭供奉官(下闕)。女十有二人……。”(李宗諤《石保吉碑》)
“公諱□□,字□□,其先□□□周之胄,盛于淇衛之邦,《春秋》所記,官族甚盛。孝謹之譽,既符于西京;偉麗之姿,實顯于晉室。積累深遠,蕃衍扶疎,今為大梁人也。惟烈考諱守信,……歷位守中書令、追冊為尚書令、衛王,累封秦王。而曾王父諱銳,累贈太保,兼侍中。曾祖妣王氏,追封趙國太夫人。王父□,累贈太師,兼中書令。祖妣王氏,追封魏國太夫人。皆由□□之貴□□□王之□□。母曰秦國太夫人魏氏,蘊積善慶,誕生畯良。……次曰懿孫,……五女……。”(楊億《石保興碑》)
二碑文均有不少缺字,但還是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線索。
一是石守信家族的祖籍。石保吉碑載其“本家於真定,後徙居浚儀,今為大梁人也”。真定在今河北正定縣一帶,這應該就是石守信家族的祖籍所在地。但從宋史本傳的記載來看,可能到石守信的父祖輩已遷居開封浚儀。大梁即北宋都城開封城(今河南開封),戰國時期開封城曾被稱為大梁,故名。公元960年北宋定都开封後,名將石守信父子自然常居都城,因此也就順理成章成了“大梁人”。
二是石守信的父祖情況。根據墓誌提供的線索,可將石守信及上二代譜系列表如下:
祖父:石銳,累贈太保,兼侍中。
祖母:王氏,追封趙國太夫人。

父:石□(碑字脫落不可識,以□代之),累贈太師,兼中書令。
母:王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自己:石守信。
妻子:魏氏,秦國太夫人。
這里所記石守信祖父母和父母的官職都應是石守信發跡以后所追贈,估計其先世并不顯達,可能都是平民,故其父祖名字正史無載。
三是石守信的子女情况。據碑文記載,石守信共有三子:長保興,次保吉,三保從。保從,東頭供奉官、閤門祇候,早卒;保興,保吉《宋史》均有事跡可稽,此不贅。石保興共有2子5女,石保吉共有10子12女。
綜上,石守信的身世已有了較為清晰的脈絡:(1)石守信的祖父名叫石銳;(2)石守信父碑中失其名(碑字剝落),但可知其是單名;(3)石守信的祖籍是在北方的真定,其族後由真定遷浚儀,故宋史稱其浚儀人。
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
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初年,升任禁军亲卫都虞侯。显德元年(954),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石守信以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师还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显德三年,从世宗征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等地战役。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以功升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显德六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已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世宗死,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显德七年正月初,赵匡胤指使人谎报军情,暗中与赵匡胤勾结的次相王溥,促使首相范质仓促派赵匡胤率军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是赵匡胤事前安排的内应。赵匡胤于当天晚上准备兵变时,派心腹小校郭延赟驰回京城向石守信报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将士环列待旦”,等待策应赵匡胤兵变部队回京。由于有石守信等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宋朝建立,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开国元勋(翊戴功臣)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改兼归德军(宋州)节度使。建隆元年四月,昭义军(潞州)节度使李筠反宋,赵匡胤立即派石守信为主帅率前军进讨,并先后于长平(关名,今山西长子南)、泽州(今晋城)南,击败李筠军,赵匡胤亲往督战,攻下泽州,李筠**死,泽、潞平,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原后周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反,赵匡胤又派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为南征军主帅,赵匡胤随后也亲征督战。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占扬州,李重进**死,淮南平。建隆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命其离京就镇。同年七月,宋太祖解除宿将兵权,石守信改任天平军(郓州,今山东东平)节度使,虽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其实兵权不在也”。建隆三年九月,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即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名义,专任天平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石守信的使相衔升为侍中。
宋太宗即位,石守信使相衔升为中书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军节度使“凡十七年不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太平兴国二年(977),罢天平军节度使改以中书令衔任西京(洛阳)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灭北汉,遂即移军进攻辽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宋太宗亲自督战,宋军大败,宋太宗狼狈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但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移为镇安军(陈州,今河南淮阳)节度使。太平兴国九年(984)六月死,终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