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合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四章 传奇
一切都比预想中来的顺利的多。
无双国在渡过了最初的几年困顿之后,随着蒙古的彻底分裂,大明的强势出击,无双国在不断的壮大中,已经成为了西北一股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力量。
终永乐一朝,无双国的地域扩大了不知道有多少倍,并且在凌战天的力主下,将国家的重心往更西的方向偏移,因为在东方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发展空间。
领地已经大大被压缩的蒙古草原上的雄鹰们,在知道无双国和大明这种通力协作的关系之后,他们也不得不放弃了原先的盟友和投靠过来的小的民族,往东北,正北方向扩展。 还处在了壮大期的女真族就这么被扼杀在了摇篮中。
在这种事关种族生存的要事上,曾经的有情是没有半点用处的。
经过了这二十年的各自发展,无双国处在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境地,因为新君的即位,人才的兴盛,加上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所以可以让无双国投入更多的精力放到更需要的地方。
新崛起的无双国和其他的临近中原的国家不同,没有那么深的中原情节。 不像其他的民族和国家那样,强盛了要攻打中原,贫穷了又要骚扰中原。 而无双国本是由一支从中原迁徙而来,或者在中原有过很长生活时间的人为构架建立起来的。 在加上李帆这个平时不怎么管事的人也在这方面地诱导,无双国都认可了发展西方的方针。
而且。 从无双国的那些首脑人物就可以明白,这些人都不怎么受到“兵者不祥”的影响,这些人秉承的就是实力至上的原则,所以无双国即便不会往东方发展,但是却也表明了无双国在这些人的带领下,也不是一个甘于默默无闻地小配角。
而在这二十年里,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不知道多少次。 而奠基之战莫过于和回鹘之间地战争了。
在这个地方,除了已经渐渐形成的回鹘之外。 并没有太大的势力,在加上各自信仰上的不同,开战就成了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了两年的准备,无双国和回鹘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
而这个时候地无双国已经有带甲十万,再加上从大明那里得来的更先进的火器,以风行烈和翟雨时为主将的大军,经过了几个月的激战。 将回鹘最大的两个部落击溃,逼迫回鹘并入无双国。
此一战,就奠定了无双国未来的发展基础,也向周边的一些小地部族、国家发出一个信号。
那就是无双国不会甘于沉默!
这些原本就夹杂在其中的小国家,小部族见到战事的结果之后,也是纷纷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明智的选择,那就是依附在无双国地强势之下。
无双国毕竟和纯粹的北方国家不同。 更讲究稳妥,虽然地盘扩大了,人口增加了,但是先天上北方草原上以部族为单位的生存习性,就决定了这种通知的不稳固。
所以,无双国每一大战之后。 总是暂时会停下扩张的脚步,尽量的将根基打的更稳一些,免得重蹈当年蒙古人的覆辙。
在后世的中亚这一片土地,虽然称不上天府之国,但是却也不是贫瘠的草原和沙漠可以比拟地,加上非常丰富地各种资源和更适宜的农业条件,。 在无双国地触角穿过新疆,到达这个地方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明白,这片土地将是无双国能够以样的姿态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保证。
凌战天更是亲自到了这块地方。 同样是经过战争。 将这片土地上的后突厥民族和迁徙过来的斯拉夫民族彻底的征服,带着打造国家的梦想。 在这里深深的扎下了根。
版图有了大幅度的扩张,原先的那个小都城已经不能够显示出现在无双国的国力了。
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又一次大的迁都,在无双国也展开了。
虽然不能和朱棣相比,但是新的一座,可以容纳五十万人的大型城市,也在一个曾经孕育出辉煌文化的地方,生机勃勃的出现了。
并不在更适合的中亚,而是经过无双国高层的议定,选在了楼兰古国的遗址附近,新建一座都城,名字仍取楼兰。
建都在这里,一是因为她地处无双国的中心,也更靠近大明,二也是在这里发现了新的水源,在经过限制放牧等一系列措施之后,这里的环境的沙化已经有了初步的控制,加上附近一些小的卫星城镇的建立,这里也渐渐摆脱了千里无人烟的状况,也是比较适合居住了。 三则是,这里本就处在古丝绸之路的要点,在无双国重新打通了大明通往西方的道路之后,这里就势必会因为丝绸之路的再次繁忙,而变得更加昌盛。
无双国的这些大动作,势必会传到大明去,也势必会引起一轮讨论无双国和大明关系的讨论。
很多人,特别是文官都认为无双国不是一个“老实”的国家,尤其从无双国在这些年里不断的发动战争就可以看出。 所以这些人都主张限制无双国,以免无双国的爪牙最后伤到大明。
而武将们则从无双国和大明的几次协同合作中捞到了不小的战功,所以都一力的抨击文官们的短视,并且抛开了和无双国保持亲密关系在军事上的优势,而且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让文官们不能辩驳的理由。
重新畅通的丝绸之路,几乎是立刻就吸引了大明全部商人地注意力。那些又能力,有背景的商人也都纷纷在这上面尝到了巨大的甜头,连带着大明也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每年的赋税增加了近三成。
抛开金钱不说,无双国是大明的从属国,那些无双国征服的国家也都是大明地臣属,李帆当初给朱棣构架的那个没有想到会实现地蓝图。 也经过这里实现了。
大量的使节,带着礼物贡品前来大明朝拜。 这也让北京有了汉唐长安的盛况。
面对这么充分的理由,加上无双国每年那丰厚的贡品,让这些文官们闭上了嘴巴,而已是处在晚年的朱棣,也是没有了进取之心,在几次征讨蒙古取得不同成功之后,虽然扭转了大明和蒙古之间的处境。 但是并没有将蒙古打残,分裂后地蒙古部族,在吞并了东北之后,利用气候、地利的优势,也是有了稳定的后方。 朱棣也明白蒙古做为大明最重要的敌人讲在很长时间内继续下去,所以无双国的存在就成了一个必需的要素。
朱棣也明白,自己是经历过战场杀伐的皇帝,而自己的子孙对于战争是非常陌生地。 在加上儒家学说的影响,朱棣也可以想像的到,会有那么一天大明的军力会有非常大的削弱。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地时候,会有用到无双国的一天的。
所以,在朱棣登基的第二十个年头里,不但重新册封了无双国的国主。 并且将一位公主,嫁给了即将即位的新君,即使这位大明的驸马已经有了王妃。 还有一道圣旨被神不知鬼不觉的送到了李帆的手中。
当朱棣在永乐二十三年驾崩的时候,还立下了遗诏,诏令后世子孙一定要维持了无双国地关系,每当无双国地新君即位的时候,大明地公主必需是其王妃之一。
就这样,后世的无双国的国主的妻子里面必有一位大明公主。
而朱棣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份安排,仅仅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后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场可以颠覆大明的危机是在无双国的参与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而更是从那之后。 一个属于无双国的传奇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各个角落。
***
这是属于无双国的传奇。 而做为在无双国内具有独特地位的李帆的传奇,也是在这先后的几十年里。 不住的上演。
在无双国中,李帆虽然不是国主,但是却也是大明皇帝册封的藩属王,等同于无双国的国主。
不过,李帆也不愿意那这个所谓的王爷封号和自己的岳母,以及后来的儿子相比较。
而且真正让李帆的名字传遍天南地北的还是和里赤媚的那三次决斗。
而当里赤媚成为继庞斑,浪翻云和厉若海之后,第四位达到破碎虚空的绝代宗师之后,做为和里赤媚战成平手,并且在第三战时稍占上风的李帆,虽然没有像庞斑和浪翻云那样,和里赤媚携手进军那无双武道,却被所有习武之人视为了活着的传奇。
就是观战的风行烈,凌战天他们都明白,他们和李帆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不过,他们现在也有了新的目标,对于武道的追求虽然没有放松,但是却也不那么急切了。
李帆没有破空而去,自然让李帆的几位妻子很是高兴,毕竟丈夫还是看得见摸得着最重要。
在无双国中不怎么管事的李帆,在武道上有所突破之后,也成为了无双国吸引外来人的一个标志。 并且,凌战天和翟雨时也没有放过李帆的意思,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李帆既然享了清福,那么在该用的上的他的时候就要出力。

于是,在无双国后来的以战争为手段的拓展之路上,李帆虽然不负责具体的事务,但是李帆的飞刀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大大的展现了无双国的强势,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起到了辅助作用,可以让无双国用更少的代价获取更大的利益。
李帆也是乐意这样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地遇见新的武学。 虽然基本上没有能和他有真正交手能力的特等到手,但是这种迥异于受华夏功夫的武学,也是让李帆受益匪浅。
大明的江湖,在渡过了不断的没落期之后,也渐渐有了气色,但是却没有再出现一个浪翻云,显得还是有些青黄不接。
李帆以及无双国的那些高手。 毕竟是从大明出去地,所以在大明的江湖中始终还是流传着他们地事迹。 而李帆和里赤媚之战之后,这种声音就更盛了,弄的很多大明的武者都跑到无双国,感受那里的武学氛围。
正如当年僧道衍预料到的,新的武学中心已经不可避免的西移了。
随着朱棣地驾崩,大明先后经历了朱高炽的一年“洪熙”年,和朱棣长孙朱高炽长子朱瞻基的十一年的“宣德”年。
到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八十个年头。 也就是朱棣驾崩后的第二十六个年头,他的玄孙朱祁镇在位时迎来了大明最大的一场危机。
历史上地“土木堡之变”还是顺着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
蒙古瓦剌部在蛰伏了几十年之后,又一次突袭了大明的边疆。 几十年的安定,让大明各边关的守军几乎都成了农民,面对人数并不是太多的瓦剌人突到了大明腹地。
历史上臭名昭著地大太监王振蛊惑刚及弱冠的朱祁镇,亲征瓦剌。 并且选择了一条愚蠢的线路。 瓦剌突破了大同,朱祁镇却是北出居庸关,在绕到赶往大同。 为的竟然是吓退瓦剌。
匆匆征调的五十万大军,在毫无后勤准备的情况下,开始了这场徒劳的行军。
瓦剌佯退,却在明军返回北京的土中设伏,将几十万大军围困在了土木堡。
不过,与历史不同的是。 这支队伍在从大同返回北京的时候征集了当地百姓不少地粮食,也正是这惹得天怒人怨地举动竟然留给了大明最后的一线希望,说来也是讽刺之极。
当消息传回北京之后,已经被抽调一空地京军可以说是抽不出一兵一卒了,在这个时候留守北京大明重臣也终于想到了无双国。
大明的办事在这个时候竟然显得是如此的高效,只一天的功夫,一个以内阁重臣为代表的使节团就从北京出发了。
而在这之前,在朱棣时期就被普及的原怒蛟帮的“千里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将恳求无双国出兵的求援信,送到了楼兰。
千里灵并不能飞千里之远。 这封求援信是在两天之后才收到的。
而李帆的长子。 也就是线无双国的国主在接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是立刻召集了一干大臣前来商议。 已经接替退隐的凌战天为宰相的翟雨时力主出兵。
常年征战的无双国,用最短的时间里集结了十五万的骑兵,并且由大元帅,无双国的国丈风行烈指挥大军,直奔大同。
但是这也是需要时间的,谁也不能保证无双国的大军到达的时候,朱祁镇还能不能守住土木堡,虽然土木堡外的瓦剌军只有几万人。
这谁都没有把握的时间,很久不再露面的慈航静斋,在这个时候却突然有人来到了无双国内。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卸去斋主之位的靳冰云,找的也不是别人,正是过起半隐居生活的李帆。
岁月的蹉跎,并不曾在靳冰云的脸上留下痕迹,依旧是一张明艳的娇容,只不过更多了些当年没有的成熟感。
看到这张面孔,谁能想到,三十许人的她的真实年龄呢!
李帆一家,隐居在一处山谷之中,外人根本就找不到。 只不过,当年为了怜秀秀的病情,曾经受过慈航静斋的人情,所以靳冰云还是很顺利的找到了。
当年怜秀秀由于没有习武,虽然有双修大法的滋润,但是还是生过一场病,急需的一种药材是靳冰云托人送来的,所以李帆给慈航静斋一柄飞刀,说过会偿还这个人情。
这天。 靳冰云就是拿着这柄飞刀前来的。
靳冰云地来意非常简单,那就是请李帆出山,先无双国的大军一步,前往土木堡,至少要在土木堡的明军崩溃之前,将朱祁镇救出。 如果让瓦剌人俘虏了大明的皇帝,那么这个脸也就丢的太大了。
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 虽然李帆一家由于双修大法的缘故并不显老,身体也是很好。 但是心理年龄地增长却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比相濡以沫地生活更值得珍惜的。
靳冰云也是明白这些,所以才不得不拿出了李帆当年赠送的飞刀前来。
李帆没有拒绝,很直接的就答应了,而左诗的一句话却让靳冰云深有感触“还不累吗?”无错不跳字。
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靳冰云在后来没有在回到慈航静斋,以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填补了自己人生中地许多色彩。
时间紧迫,李帆和靳冰云不再停留,而是立刻就出发了,一路上没有多做停留,直接就奔赴在宣府和居庸关之间的土木堡。
几十万人的大场面在这里竟然显示不出恢弘,更多的是透出的悲凉。
瓦剌人的封锁并不严,却死死的困住了土木堡周围的唯一地一个水源,这就掐住了明军的咽喉。 加上王振的跋扈,明军的怯战,竟然被困在了这方寸之地。
李帆和靳冰云远道而来,还算轻松的穿过了瓦剌的防守,来到了没有一丝生气地土木堡。
看到这个景象,怎么能不让靳冰云失望呢。 无数人。 包括她自己巨大牺牲换来的汉家江山,短短的几十年里已经糜烂不堪,这也坚定了靳冰云彻底放手的决心。
朱祁镇,日日盼着援军的到来,虽然现在只来了两人,但是心理上安慰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时候的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宗主国皇帝的威风,按照一个后辈给李帆和靳冰云行礼。
说起来,李帆和朱棣,也就是他的太爷爷是一辈的,他这么一拜也是说地过去地。 那些随军来的重臣。 也是纷纷上前。 只有阴阳怪气地王振说着一些不可理喻的疯言。
这些军中的大将,和那些随军的大臣对王振都是早有杀心。 但是王振深受朱祁镇宠信,在军中甚至可以绕过朱祁镇下达命令。
王振斜眼望着李帆,他并不认为自己会有危险。
李帆拿出了当年朱棣送来的,他认为不可能用的上的那道圣旨,交给了随军的英国公张辅。
张辅看见之后,显示一惊后是一喜,然后朗声宣读了朱棣的这道遗诏。
朱棣预感到大明会有危机,就给了李帆一道圣旨,让他在关键的时刻出手相助,当然了给的名义也是很高,可以带他行法,诛灭奸臣,就是后世的不肖子孙,李帆也可以带朱棣教训。
李帆一直以为,这不过是朱棣的安抚之策,没有想到现在却是真真的用上了。
王振看到朱祁镇都一脸凛然的样子,他居然妄言这封朱棣遗诏为伪造,当场就惹来所有人的责骂。
朱祁镇非常明白这封诏书是货真价实的,上面的用印不但有传国玉玺,还有一个朱棣的私印,别人是伪造不得的。
朱祁镇捧着这道圣旨,问李帆要怎么办。
李帆轻轻的说:“不杀王振,不足以平众怒。 ”
庞斑的的将军和大臣也都是纷纷附议。
虽然朱祁镇有些舍不得这位看着他长大的大太监,但是还是照办了。 并且命令同行的兵部尚书邝野执掌兵权。
邝野在几十万大军的注视下,亲自操刀将王振斩首,深受其害的明军将士为之大振。
还算有些本事的邝野先后几次阻止抢水,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是却也将明军从崩溃的边缘解救了回来。
后来又随着无双国铁骑的奔袭而来,虽然没有全歼瓦剌的全军,也是小有收获。
生机已现的明军,也是各有斩获。
而当朱祁镇安全的回到北京之后,这场堪称耻辱的经历,也变了模样。
不过,朱祁镇还是下旨重重赏赐了全军,并且赠送了大量的物资交给前来助阵的无双国将士。 最后,讽赐李帆为永王,意思为大明永远的王,地位和大明的藩王等同。
经过了这段波折,大明的前途会是怎么样的,谁也说不清了,但是无双国的强大却是真真切切的印在了大明君臣的心中。
无数的传奇,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但是总有一些是被永远记住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