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原子的丽达》与共和国同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子的丽达》与共和国同龄,你知道吗?”
“嗯,没错,1949年画的。” 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的青年漫不经心的回应了一句,脸部的表情忽然转为惊诧,抬起头来问道,“你,你怎么知道我正在看《原子的丽达》?”
他微微一笑,右手食指往车窗上一指。
对方恍然大悟,呵呵笑了起来,笑过之后想了想说:“先生你以前一定看过这幅画,连创作年份都记得这么清楚。你从玻璃上投影可以看出画,但那么小的数字肯定看不出来。”
他点点头承认了对方的猜测,说道:“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就看过达利的很多作品,《原子的丽达》也是其中之一。这幅画是达利回归古典转折时期的名作,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但也带给我很深的影响。”
“那先生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对方若有所思地问。
“1945年的《加拉》。”他毫不犹豫回答道。
“为什么是那一幅,达利最著名的不是那幅《记忆的永恒》吗?”对方似乎有些不解,“《加拉》似乎还不如《原子的丽达》有名。”
“你说得没错,《原子的丽达》是比《加拉》有名。从艺术角度上看,无疑前者也更具震撼力。”他微笑着说,“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加拉》中那双放射出‘连墙壁都能穿透的’的目光的眼睛。相比之下,《原子的丽达》中的那个加拉眼神太‘圣母’了。”
“先生你是搞美术的吗?”对方不无佩服地问道,“你的见解很独到。我是搞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对美术绘画虽然了解一点,但接触还不多,仅仅是一个达利的爱好者。”
“这次你猜错了。”他微微一笑说,“其实我们是同行。我是搞CG的,平面和三维都做过。当然,我也是达利的爱好者。”
“那真是太好了。”对方来了精神,放下达利的画册,坐起身来,说,“作为同行我们可以好好聊一聊。你觉得现在的CG艺术是否会取代传统绘画?有很多人批评达利,说他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在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能把不同的物象组合在同一张画面之中。”
他不由思索地脱口而出:“CG艺术取代传统绘画是必然的趋势——就像汽车必然取代马车。当然,这是漫长的一段过程,从非主流到主流需要岁月的洗礼。不过,我很怀疑那些批评达利的说法。即便是从CG艺术角度出发,那些说法仍然是非常无理。达利的作品表现的是跟超现实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潜意识相关的一类纯艺术,画面背后体现的是他对人性、对人类的生存处境的严肃思考。而现在那些最流行最时尚的CG艺术作品即便效果再惊人,但思想是苍白无力的,顶多就是追随达利的脚步,更不必说大部分跟风的人只是简单拙劣的模仿而已。”

“我偶然之间也会这么想的,可是像先生你这么流畅地把思路表达出来就做不到了,我总觉得做我们这一行的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善表达,这种偏见今天算是彻底破除了!”对方露出既佩服又惊讶的表情,问道,“我还想请教一个关于Photoshop的小问题,我有时在合成两幅图片的时候怎么也不能做得不着痕迹,请问有什么好办法?”
他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道:“那要看是采取什么样的合成方式?比如将一种景物较好地融合在另一种背景里,那就比较简单,只要为相关图层加上一个蒙版,并为蒙版填充渐变颜色就可以;如果是要给一个人物换上一张脸,那就复杂些,首先要考虑大小、方向、角度一致,其次也要用到蒙版,还要用到羽化命令、喷枪工具、曲线调整命令等等;如果想让一个物体透过另一个物体,那么更复杂了,要考虑各图层之间层次,要用到套索工具,渐变工具,羽化命令、色调均化命令、U**锐化命令、高斯模糊滤镜、径向模糊滤镜等等,当然具体操作还要复杂得多,用上更多的工具跟命令也有可能……”
“我想我今天有幸遇见高人了!”戴无框眼镜的青年有些激动地说,“我随身带了一个东芝的笔记本,里面有我给客户设计的一些广告图,先生可不可以批评指点一下?”
就当是旅途调剂吧。他微笑点点头,顺口问了句:“笔记本带网卡了吗?”
青年说了句“有啊”,随后补充说道:“不过要到杭州市区才能用。”
他有些郁闷地想,那么至少还有几个小时需要等待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