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孔子出身没落的贵族之家,幼年丧父,到他这一代时家境贫寒,已经生活在社会下层。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立志于学,精通六艺,成年时已经小有名气。孔丘在宰相季孙的府上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吏,后来又担任管理牧场的职务,指导马夫把马养的膘肥肉壮。季平子是鲁国的宰相,赏识孔子的学识,又让他出任主管府上营建的小司空。但孔子性格倔强,看不起那些仗势欺人、耀武扬威的势利小人,心怀抱负不愿寄人篱下。在艰难的选择中,孔子终于走上了“杏坛设教”、兴办私学、抚育贤人、传播文化之路。
孔丘宅邸。
孔丘的家住在曲阜城外西南,一条叫做阙里的巷子里,一所荆条篱笆围成的院子,坐北朝南三间低矮的茅草房,中间是一间很窄很暗的堂屋,西屋是卧室,东屋是书房;书房的北墙边有一张条案,上面摆放着祭奠亡父母的牌位,还有一只家传的青铜鼎。地下一方茅草编成的垫子,摆着一张案几,案几上摆放着笔、砚,墙角还摞着一堆书简。
孔丘引导着鞔父、曾皙、颜路进入书房。
孔丘:“我家里简陋得很,请随意坐下吧!”
四个人围在案几边,跪坐在茅草垫子上。
鞔父:“你荣任小司空,大家邀好一齐来祝贺你!”
曾皙:“我等一来是恭贺你丧服已满。你将父母合丧,了却了一桩心愿;二来升任小司空,也算吉星高照,喜事临门啊!”
孔丘:“谢谢几位的盛情。丘能在防山找到先父的墓地,多亏了鞔父娘亲指引。丘自幼丧父,是母亲千辛万苦把我抚养长大,不能让母亲与先父合丧,于心不安啊!”
颜路:“如今你丧服已满,可以松口气了!”
孔丘感叹,说:“丘除服五日弹琴尚不能成调,十日过后吹笙方能成曲呀!”
颜路:“姑母入土为安了,你也该筹划一下自己今后的日子了。”
孔丘低头沉吟,长叹一口气,又昂起头,说:“你们看案台上的那个青铜鼎,是我祖传之物,是娘亲留下的祖上的唯一遗产。鼎上的铭文,是吾七代先祖正考父留下的,先祖曾辅佐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代主君,他官至上卿,而谦逊简朴;他校正过《商颂》,很熟悉先朝的文献。吾受慈母教导,十五岁而立志于学,刻苦读书,遍访名师,这几年浏览《礼》、《乐》、《诗》、《书》,誓志要继承先祖的遗德,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鞔父:“仲尼啊,你的想法我弄不明白。我家向来以种田、放牧、驾车为生,全凭收获谷米、菜蔬度日。咱们一起在田地里精耕细作,放牧、驾车,衣食无忧,不是很好嘛?”
孔丘笑一笑,摇摇头,说:“我放牧、驾车、当吹鼓手那都是为生计所迫。娘亲教导我读书,效法先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才能算不辜负娘亲的教导啊!”
颜路:“你有如此志向,姑母九泉有知,一定会保佑你的。”
孔丘听了感到兴奋,转而摇头叹了一口气,说:“只是我现在人微言轻啊!前次太宰府上的飨士宴会,那个季府的家臣阳虎就挡了我的路。我如今在季府管理营造之事,那阳虎也是百般刁难;看来也并非长久之计。唉!我一个人能做成什么事呢!”
曾皙:“你胸怀大志,又多才多艺。可你现在这个处境,要想法改变一下才好啊!”
孔丘:“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办事敏捷,言语谨慎,拜德行高尚的人为师,以纠正自己的过失。我可算得好学就是了!”
孔丘的这段话启发了曾皙,眼前的孔丘不就是一个身怀技艺、德行高尚的老师嘛!
曾皙:“仲尼啊!你精通六艺,德行高尚,我们都拜你为师,大家来帮你可好?”
颜路:“我看这个主意好,我们都拜你为师,也做个知书识礼的人,将来我有儿子也拜你为师。”
曾皙:“我有了儿子也拜你为师!”
孔丘面露喜色,说:“我也想过设坛施教,传播学问,抚育贤人,也可算得百年大计,只是------。”
曾皙出身没落贵族,识得一些文字,也耳闻目染知道一些故事;虽然小孔子五岁,说话口气却很大,张口就爱说“古时候”如何、如何。
曾皙:“古时候,君子成就大业都要经历千辛万苦。不妨可以一试!”
曾皙的话却提醒了孔丘,也给了孔丘很大信心。
孔丘:“不妨可以一试!?”
曾皙拉了一下颜路,两人跪倒在地,纳头便拜:“如此师父在上,受弟子大礼参拜!”
孔丘连忙起身,说:“好了,好了。都是自家人怎么都当真啦?。”
曾皙赶忙爬起来,笑嘻嘻的说:“弟子是有备而来,今行拜师之礼,头是要磕的,礼物也是要送的。”
曾皙说着,从布袋里拿出自己带来的咸肉、红枣、花生等物。
颜路是空着手来的,没有带礼物,感到很尴尬。
颜路情不自禁地说:“不过来求学的人,只怕不见得每人都能拿得出礼物。”
孔丘知道颜路是务农的贫穷人家,点点头说:“拜师的磕头之礼,我受了;至于礼物,我不计多少,不计薄厚,以后有束修之礼,我就施教。”
鞔父:“既如此,我也磕头拜师吧!”说着就要跪下施礼。
孔丘连忙扶住鞔父,说:“你是兄长,就免礼吧。今后你和我一起教授弟子们驾车,射箭,这些事少不得你啊!”

曾皙:“今天真值得大家庆贺一番!”
孔丘:“好啊!我这里有酿酒,豆菜和干饼,我们就同餐共饮庆贺一番吧!”
颜路动手把案几上的竹笔、石砚、书简挪开,把咸肉、红枣、花生摆在案几上,孔子拿来酿酒、菜蔬,大家围坐在案几边,举杯畅饮。
曾皙高兴的说:“据我所知,古时候就是有饭大家一起吃的。”
孔丘:“在上古大道实行的时代,人们崇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举贤能的人,讲求信用与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爱自己的亲人,也不仅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儿子,而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童能得到抚育,鳏寡孤独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有职分,女有归宿;有了财物不敢随便浪费糟踏,也不会藏起来据为己有;人人都厌恶偷懒,劫掠偷盗的窃贼没人去做,夜里睡觉时不担心有人偷盗,是不必关门的。”
颜路好奇地问:“过去真的是这样吗?”
曾皙:“师父说的是古代《大同之世》,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颜路:“现如今怎么变得不是那个样子了呢?”
曾皙:“皆因为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君主不再关爱百姓,宠臣大量聚集财物和土地;富贵的人骄奢淫逸,东西多的用不完;穷苦百姓一年劳作有三成收获,让官府收去了两成;留下的那一成仅够糊口。逢上战乱和灾年,就只有百姓遭殃、黎民倒悬了。”
鞔父疑惑的问:“谁知道古时候的君王是什么样子呢?”
孔丘:“古时候的君王没有现在这样的宫廷大院,冬天他们居住在用泥土垒成的土窟里,夏天居住在用草木堆积的巢**里,没有火来烧烤食物,只能吃草木的果实、种子和飞鸟、禽兽的生肉,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没有丝麻做衣服,就把鸟羽兽皮当作衣服。后来出现了圣人,然后利用火的好处,浇筑金属、调制泥瓦,用他们来建造宫室门窗;用火烧烤食物,用东西包着烧熟来吃;又学会做甜酒、奶酪,学会抽取丝麻,织成布帛,用来养育生活,安丧死者,用以侍奉鬼神。”
颜路:“那怎么能实现大同之世呢?”
孔子:“古时候,人们崇尚道德。人们的行为要符合礼,社会就会安定。人们的行为不符合礼,社会就会危乱。所以说,礼是不能不学的。礼,是要求克制自己,尊重别人;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小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重的地方,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贵的人知道爱好礼,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的人懂得爱好礼,那么意志就会坚定,不会迷惑和胆怯。”
曾皙:“师父,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孔丘:“如果立志推行仁德,则不会再有恶事坏事。”
颜路:“何以见得呢?”
孔丘说:“前朝的仁人圣贤中有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的仁德之风你们听说过吗?”
颜路、鞔父连连摇头,说:“没有。”
孔丘:“伯夷和叔齐都是孤竹国君的儿子。孤竹国君想把王位传给叔齐,等到国君去世,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坚辞不受,说:‘让你为君继承父业,是父亲的遗命啊!’叔齐说:‘你是长兄,理应继承父亲的王位。’伯夷看叔齐再三推让,就离家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离开家去寻找兄长。国人就拥立国君的另一个儿子继承了王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尊老敬贤,是个圣贤人,就西去西歧寻找姬昌。这时候西伯侯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用车载着文王的神位,说是奉了先王遗命讨伐商纣王。伯夷和叔齐拉着周武王的马缰绳不放,劝说道:‘父亲死了还没有安丧,就兴师动众去打仗,能说是孝子吗?作为臣子去讨伐国君,以下犯上,让生灵涂炭,能说是仁者吗?’周武王左右的将士要杀掉他们。姜太公说:“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儿子,是仁义的人,把他们拉开吧。”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天下就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和叔齐以作周朝臣民为耻,发誓不吃周朝的粮米,跑到首阳山里靠采野果、野菜果腹为生。有人对他们说:天下都是周朝的,粮米是周朝的,野果野菜也是周朝的,你们怎么用来充饥呢?伯夷和叔齐从此绝食饿死在首阳山中了。”“伯夷死前做了一首歌说:登上西山的峰顶啊,去采撷薇菜;暴臣取代了暴主,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呢。虞、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我叹息命运真是太不幸啦。”
颜路:“伯夷和叔齐不是也抱怨命运吗!”
孔丘:“伯夷和叔齐求仁得仁,有什么怨恨呢?”
曾皙:“敢问师父,伯夷和叔齐抛弃富贵,最后忍饥挨饿困死首阳山,他们值得效法吗?”
孔丘:“富与贵,是人所想要的。如果不能光明正大的得到它,君子是要摈弃的。贫与贱,是人所厌恶的。如果不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也不逃避。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么称得上君子呢?君子不会在吃饭之间违反仁,言语之间总是信守仁,颠沛流离之时也总是信守仁。”
曾皙:“师父的志向高远。弟子愿追随左右,为理想竭尽心力。”
孔丘高兴的点头,说:“一年里天最寒冷的时候,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