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里的民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引言
一年四季,当你从一座座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附近,从昼夜不停轰鸣的挖掘机或搅拌机旁边不经意地走过,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曾经有这样一首诗这样描写他们:
农民工
无论冰冷的冬日还是炎热的夏天
在北京的各个角落
我都能看到你的身影
也许在一座大城市
不需要你用好像什么都没见识过的眼神
稀奇地注视一些不平常的事物
也许在一座人潮汹涌的都市
只是需要你用冷漠来争取自己生存的权利
而不要任何带着感**彩的眼神
但是
在熙来攘往中
我试图一闪而过
却仍然看到了你的身影
这是个夏天的傍晚
你坐着抽烟
带着乡土的疲惫
用沧桑的眼神看着过往的人群
你在希冀什么呢?
明天希望有一顿不错的午饭
或者找到一个栖身之处
然后给家里的老婆孩子打个电话报平安?
。。。。。。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我都能看到你
火车站
一队队的你的身影
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怀着憧憬、希望还是别的?
天桥下边是你的床
北京的风大而脏
你就在桥下酣睡
工地的路边就是你的餐厅
合着车辆飞起的土你吃的高兴
路边的电话厅你在排队
跟远方的老婆说着情话
还说给孩子汇款
。。。。。。
我只能那么一闪而过的看到你
那个印象顶多是浮光掠影
我能知道什么
每次经过
心底会不由的颤抖一下
如芒刺背的感觉
我混入人群中
奋力地骑车向前
有一种力量产生在心中
我想什么时候我可以不看见你的眼神
而看见你和家人一起
温馨地坐在一起
剥着花生
看着电视
满怀惬意
笑着生活。。。。。。
这是从事建筑类工作的农民工的写照。他们的群体成员不光是这些,还有从事饭店行业的,保洁行业的,各种工厂的流水线的等等。这些兄弟姐妹们,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或者自己谋得,或者经过亲戚朋友的介绍,进入城市,得到一份工作,辛勤地劳动着,领取的薪水再汇给远在农村的家人。
他们往往衣衫脏乱油腻,挤上城市的公交车,市民们会投去异样的目光或者看到他们近身便立即躲开不想闻到他们身上的浓重汗味儿;近看他们的脸,道道皱纹透露着疲惫、辛劳,和白皙光洁的脸面形成极端鲜明的对比;他们操着各地的口音,在电话亭里大声地打着电话,唾沫星子乱飞,但是看的出他们和家人的通话充满了兴奋,那兴奋可能是妻子生了一个胖儿子,可能是孩子考上了大学,可能是自己刚领了一笔薪水.。。。。。。
当我们庆祝一座高楼大厦的落成时,我们看到的是前来剪彩的领导,潇洒斯文的项目负责人,穿梭在人群中的漂亮礼仪小姐,我们看不到这座大楼幕的真正建造者,他们可能已经被派到其他的工程项目中,他们可能只是站在很远的地方手舞足蹈地给工友们讲述当时建造的情景。当我们来到一家饭店为庆祝某个亲朋好友的生日来聚餐时,我们舒适地坐在餐桌旁,等待着服务人员倒茶送水殷勤上菜,远处,一个女服务员因为刚才没有十分周到地照顾顾客,而被带着点无理取闹情绪的客人叫住训斥,直到她委屈地眼泪唰唰地往下流,也没有人愿意站在她的一边说上一句公道点的话。当我们的孩子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学习的时候,我们可能不会去想这样干净优美的环境是谁创造的,是谁总在孩子们放学后清扫每一间教室,掏空每一个垃圾桶,擦干净每一张桌子,当一位保洁员从你身边经过,我们常常都不会注意到她,因为她留给我们的只是她们的勤恳和微笑,她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何曾深入关注过?
太多了,太多了,不必用多么怜悯的目光去注视他们,不必用多么华丽地语言去赞颂他们,他们需要的或许只是人们的善意、平等相处、合理的薪水,他们的梦想或许很简单:挣了钱在家乡做自己的小买卖,自立后为年老的父母盖个新房子,拿到薪水供孩子上大学。。。。。。幸运一些的,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从普通择菜工变成了厨师长;从普通的饭店服务员成为酒店领班;从建筑工变成小包工头儿。他们中也有很多不平凡的事迹:从打工妹变成打工女作家再到民营企业家;从做苦力的送水工成为中科院的研究生;从学校食堂的打饭师傅变成“英语神厨”——他们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优秀者,他们成功地凭借着一定的机遇,自身的顽强努力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他们值得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学习、钦佩。
在北京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流传着三个农民工的故事,他们分别是王峰、魏二明,齐蕊。王峰,在人大附中种过花,做过饭,烧过锅炉,现在是人大附中电教中心副主任,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多次参与大型专题片的拍摄;魏二明,在人大附中食堂厨师岗位工作,拿到首届全国中餐技能创新大赛总冠军,获得“创新成就大奖”和“最佳厨师”称号,并为学生开设“面塑”选修课;齐蕊,在人大附中做保洁员,已通过全国高校自考的多门课程,能用英语与外宾交流,她还有了人生理想——从事幼儿心理教育工作。他们的成功来自于他们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来自于人大附中给他们提供的种种便利和培养机会。现在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方面珍惜着来之不易的成功,同时以更加勤奋地态度研修着自己擅长的领域。

人大附中是一所办学理念十分开明的学校,学校的校训就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人大附中的校长刘彭芝是一位“胸怀装着蓝天”的教育家,她以“爱”和“尊重”对待着人大附中的每一位员工,为学校每位教职员工搭建成长的平台。正是这样的平台搭起了三位农民工在人大附中的成长之路。刘校长看到了烧锅炉的师傅王峰很喜欢钻研摄影,发现食堂的师傅魏二明有一定的“雕刻”特长,即力排众议,送他们进修,并在工作上创造条件,委以重任。现在的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大附中朝气蓬勃的生活中,在人大附中有了良好的职位与待遇,他们也在以自身成功的事迹影响着身边的其他普通员工。
魏明:我走过的路
在**附中讲面塑课
“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第一节面塑课。面塑是一门民间艺术,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中国的雕塑’。。。。。。”
人大附中食堂三层的教师餐厅里,魏二明在给同学们聚集会神地讲着面塑的艺术,他手边放着一块儿活好的面团,面前的桌上摆着各种面塑的工具。同学们有的坐着,有的站着,都瞪大眼睛兴奋而认真地听着这位年轻的师傅讲解。
魏二明,现在的身份有两个,一个是食堂三层的掌勺师傅,一个是人大附中新开设的选修课“面塑”的老师。这是他第一次给喜爱面塑的同学们上课。选修这门课的同学都是第一次接触面塑,所以个个儿充满好奇和渴求。第一堂课魏二明准备从最简单的面塑常识讲起,因为制作面塑需要专门的工具,而每套工具都很昂贵,所以为了上好第一堂课,魏二明自己想办法做了一套面塑工具和用于示范的面团。
“面塑的制作工艺类似于橡皮泥、泥塑、软陶,而面塑原料更具有便于取材的优势,是用面粉和糯米粉加水蒸制而成,再根据需要加入各种颜料,其质地柔软色彩丰富鲜艳、可塑性强,做工精细、结构严谨、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艺术效果美不胜收。。。。。。”魏二明用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三言两语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奇妙的面塑世界。
人大附中这所北京市的重点中学,怎么会用一个在食堂掌勺的师傅来讲面塑课?他的讲解水平在这里能得到这些聪明伶俐、思维活跃的学生们的认可吗?他又是谁,怎么有资格来承担这门选修课的重任?
可是听他的讲解,条理清晰,将面塑的理论和一系列制作工艺讲解的细致入微,虽然看上去相貌年轻,却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面塑师。再看那些虚心听讲的学生,听到精彩处,他们便发出连连惊叹声。那么,这魏二明到底何许人也?
追溯:
来自黑龙江的打工仔
这一年,魏二明16岁,中学毕业。高中他没考上,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摆在他面前的出路就一条:回家务农。
正当年轻,他不甘心就待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他们一起坐上了南去的列车,来到了北京。
走出熙熙攘攘的火车站,魏二明感到无比的迷茫。虽然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可是他一点都没觉得兴奋,因为这里举目无亲,自己来这里要做什么,他心里一点儿都没底。看着天色慢慢暗下来,他们现在当务之急要做的是找一个安身之处。
来北京的第一个夜晚,魏二明记忆犹新。
他和朋友沿着长安街的大道漫无目的地走着,长安街是那么宽阔,夜风也是那么地温柔,来往的车辆,街道两旁的霓虹灯,让他们感觉这才真是来到了北京。可是饥肠辘辘让他们没有任何心情欣赏一下夜色北京。拐到一个小饭馆儿里坐下,俩人各叫了一碗东北拉条吃下去,寻思着住的地方和明天要找啥工作。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地下室,由于空间极下,俩人只能拥挤在一起。魏二明在朋友的打鼾声中却怎么也睡不着,16岁的他心思细腻,爱独自想事儿,虽然不知道明天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但是他还是衡量了一下自己:初中毕业,没有什么学历,在家乡听说有同村的来打工的找的活是饭店厨师,可是自己一点都不会做饭,更别说掌勺了。
想来想去,想的头疼,只能是明天去撞撞运气了。
第一次面试的冷遇
。。。。。。。
好不容易当了保安
。。。。。。。
饭店当杂工,我喜欢上了雕刻
。。。。。。
人大附中的意外录取
。。。。。。
第一次和刘校长说话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