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着他拉上窗帘,从窗前走回来,手里还拿着那些照片,坐到了床边。
“过来,庄非!”命令间,拍拍身边的位置,看她低头玩那块糖,不肯过来,像是躲避考试的学生,只好缓和些口气,“不翻译东西,过来,告诉你些事情。”
听了这样的话,才放心走过去,坐到他身边,不由张望起他手里的照片。
看着她好奇的样子,这次很大方的递了过来,特别拿着第一张举到她眼前。
照片里是个中年男人,五十岁上下,花白的胡子,传统犹太教徒的打扮,面容平和,没什么特殊。
“这就是Nahum,今天他没去哭墙前祈祷,朝纲在教堂地下的走廊里拍到的。那里有个专门供教徒祈祷的拱廊,就在哭墙下面。”
听着他的话,又端详了一下照片里的人,感觉不出什么异样。
“就是他吗?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每个教徒不都这样吗。我在女士区看见的女孩儿,就是站在雅丽旁边的那个,是他女儿吗?”
“是Bluma,她穿了一身黑衣服,头发用黑色的带子束着对吧?”
点点头,又想到了她哭过的痕迹,马上汇报给他,听过之后,让从照片里拿出另一张,只是黑色的轿车,周围有几个高大的犹太青年,像是在保护谁。
“车里是Nahum另外两个孩子Golda和Issur,今天就停在广场外面,离我们的车不远。全家都来,因为是大儿子Hyman遇刺一年的纪念日。”
原来是这样,妹妹在为失去的兄长祷告哭泣,父亲和弟妹也来缅怀逝去的亲人,可这些,又和使馆的工作有什么关系?
“下午时,你说代办处是为了他们,为什么?”心里藏不住问题,就都倒出来。尤其对这个失去亲人的犹太家庭,直觉上就产生了同情。
让放下照片,起身走到门边,屋里光线已经暗了,他正好在最黑的角落里,庄非坐在床上,看不清他的面容。
“中国和以色列建交不过十几年,但是很重视两国关系,国内也有很多巴以、叙以、黎以问题的报道,知道为什么吗?”
轻轻转着手里的糖果,摇了摇头,对这些实事政治,她一向考虑不多,每天沉浸在小说的世界,已经很满足。选择这个专业,是父母的决定,其实从来没想过这些国际争端,冲突和战争,从没想过会来到这里,刚刚那个世界,离她很遥远。
“中东战争打了很多次了,因为美国的制衡,和平协议签了也难以兑现。拉宾遇刺后,和平的希望并不大,所以才会不停的修建隔离墙,建设新的聚居点。这些原本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但是四年前,出了一件事。”
“什么事!”
他不直接回答,只是接着讲。
“以色列国土面积小,环境却远远好过巴勒斯坦,犹太人又善于经商,再加上美国和欧洲犹太裔的支持,建国之后一直试图扩张势力,至少,比当初赫茨尔构想的要宏大。但是,毕竟环境使然,周围都是阿拉伯国家的仇视,没有拓展国土的可能,只好在经济上做文章。”
“然后呢?”她听得入神,从床上下来,想离他近些,又站在原地犹豫了。这一天里,他变了好多次面孔,有时亲切,有时疏远,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知道以色列的经济,以什么为重心吗?”
想了想,也说不出什么比较有根据的答案,“肯定不是旅游,这里总是打仗。”说完,知道答案比较白痴,就不说话了。

从阴影里跨了一步,黑暗里突然能看见他的眼睛。飞机上见过的一双眼睛,有些悲伤落寞。
“以色列有很先进的武器生产技术,在世界上属于前列。建交十几年来,一直是我们进口武器和军用物资的主要合作伙伴。”
她显然对战争武器一无所知,满是疑问的回味了好一会儿,“那,我们要帮以色列打巴勒斯坦吗?”
“不是,我们只是继续保持中立的态度,但前提是,武器和军用物资的合作不间断。”
“这个……这个怎么保证呢?如果他们不想卖给我们怎么办?”虽然是幼稚的想法,却点到了正题上。
“这就是使馆的工作,保证每年签署那份协议,双方之前达成的共识能够真正履行。懂了吗?”
她还是摇摇头,不懂的时候,不知道伪装一下,直率坦然,也泄露了太重的孩子气。
“不太懂,这个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手里的糖在指尖转来转去,对前因后果想不明白。
“建交以来,使馆一直在特拉维夫,以色列的政府主要部门都在耶路撒冷,所以这份协议,主要是最高层出面谈判签署,由使馆和代办处落实到具体的军火制造商身上,照片里的Nahum,就是以色列最大的三个军火制造商之一。”
终于,这跟主线把很多散乱的线索串起来。照片里的人竟然会是这样的身份,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军火商,竟然有那么平和的面孔,又出自最传统的犹太家庭。
“因为美国的关系,我们已经拿不到另外两家制造商的合约,所以不能放弃Nahum,但是五六年前开始,因为外界压力供应量一直减少,四年前一度中断,直到前年才恢复。”
“那,我们现在……”
话刚说到一半,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庄非一紧张,手里那颗糖果不小心掉到了地板上,咚的清脆一声。
——————————耶路撒冷旧城(四)—————————————————
耶路撒冷旧城现存的古建筑:
4、耶稣“受难之路”(被定罪后走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地点所经过的路)
耶路撒冷的ViaDolorosa,英文叫作WayOfSorrow,译作「哀伤之道」,「悲苦之路」,一般称为「苦路」。这是耶稣受难前由法庭外背负十字架,头戴荆棘冠冕走向刑场历尽苦难的道路,不如说是一条「受难之路」。因为基督教义的核心,不是「哀伤」或「悲苦」,而是「受难」(Suffering)。
「受难之路」,是在十六世纪正式被命名,民众以悲悯之心,刻意找出耶稣背负十字架所途经的路线,列出有十四个站之多。但正确的路线,争论仍多,如今所见的,只能说是类似当年的途径而已。
从公元4世纪开始,朝觐者们就有了沿着“受难之路”游行的传统。每年从复活节前耶稣受难日的星期五,直到复活节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少基督教徒都要抬着庞大的十字架,从客西马尼教堂,一路循着当年耶稣奔赴刑场的足迹,一直走到圣墓大教堂,从中体验耶稣所受的苦难。平时每星期五下午3点,方济会士们也要走过“受难之路”,缅怀耶稣为人类蒙受苦难的济世之举。
受难之路共有14站,每站都有标记,或建有教堂,其中的最后5站集中在圣墓大教堂。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