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月端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胶东的麦子成熟的晚,一般也就是在端午节的以后十来天之后才开始动镰,在信用社发生凶杀案的当夜,有一个人隐隐约约的看到了一丝什么,但是最终还是被隐藏了下来。其实说是看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就是下半夜出来采摘苇叶的毕建安,毕老汉看到了一个不应该看到的影子。按正理,这个人影是个大活人不假,不是遇上了鬼,看到了一个人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满大街上都是人。但是这个人不同,这个人不应该在村子里出现。这个人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出现呀。老毕头揉了揉自己的眼,难道是自己看花了?
快动镰割麦子了,生产队里最忙的季节快到了。再怎么贫穷。逢年过节的还是要吃吃喝喝的。在农村里从春节开始,正月十五,二月二,清明,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五一直到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几个节日是相当隆重的,特别是端午节,快割小麦了,各家各户的再怎么省吃俭用,这个时候也要破费一下,舍不得杀鸡,但是鸡蛋总是要多吃几个,保存好补充好体力也好割麦子不是?
一年只有夏秋两季是收获的季节。夏天这一季尤为的重要,关系到春节能不能吃上白面馒头就看这一季了。所以一般在麦收到来之前,为了能颗粒归仓,说白了,就是为了多挣几个工分,老实、憨厚、朴实的庄稼汉,老百姓是拼了命的补充营养。平常舍不得喝稠的,这回就少添水。平常吃玉米饼子就虾酱,这一回就吃粑粑就鱼。反正一句话,就是提高一个档次的饮食标准。使劲的吃,狠劲的撑。吃饱了好当驴使。
老毕头本来是不想让老婆包粽子吃的,就那么一点糯米,还是城里的亲戚给的,老毕头想等着过年的时候蒸年糕。老婆心痛自己的老头,一天到头的在生产队里,连病也不敢生,没死没活的下苦力挣工分。还是啰嗦着要给老头包几个粽子。白天生产队里农活忙,下半夜的睡醒了、觉少的毕老头,索性披上了衣服,淌着露水来到了河边,采摘芦苇叶子。准备包粽子用。
这条小河围绕着柳树村,也就叫柳树河。水流不是很大,但是滋润着柳树村。柳树虽然都被砍倒大炼钢铁了,但是绿色摇弋的芦苇还在。盛夏的季节,茂密的芦苇长满了宽大肥厚的长叶。这附近也有水库池塘,但是真正长的能成为包粽子用的粽叶,这里的粽叶是最好用的。也是怕人家邻居笑话自己不会过日子,有一粒粮食也要吃干的不喝稀的,毕老汉选择了下半夜三四点钟到了河边采摘芦苇叶。

柳树村的这条小河很特别,特别之处在于河水从西向东蜿蜒而来,在村子的最西北边,转了一个直线的小湾,又从村子的最南边向东奔流直下。一直到海。柳树村的北边和东边就是高低不平的丘陵,这条从西、南流淌的小河简直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在养育滋润着一方良田百姓的同时,也起到一个阻碍延迟敌人的作用。
因为同样是靠近沿海,为了防止日本鬼子倭寇的侵犯,盗贼的抢掠。这里所有的村庄都有着各式各样的防御特点。但随着几百年几十年来的变化,有些地势地理依旧残存,有些已经在历史的烟河中荡然无存了,留下的只能是记忆和怀念了。但是柳树村的有些地方还是保存的比较完整。村南河水之上的青石板就是村子通向外界的主要交通要道。
下半夜的天气不是很热,还稍微的有些凉冷。沿海的天气因为有着大海这个天然空调的缘故。夜晚和白天温差不是很大,借着已经向西的圆月光亮,毕建安毕老汉手中的网兜里已经塞满了大小合适的粽子叶,小河里,芦苇荡中没有半丝的声响,再有一个月这里就是蛙声一片了。静寂的月夜下,毕老汉站在河边的芦苇荡中,提着网兜,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伸懒腰。
隔着一层清晰可见的芦苇。一个身影快步的走到小河边,四顾无人后,身影蹲下来,在青石板上捧起河水,洗起了双手。面对面的就隔着一层芦苇,毕老汉还没来得及出声,身影已经洗好了双手,又快步的向村外走去。怎么是他?他怎么回来了?他什么时候回来了?我没有看花眼吧?毕建安毕老汉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等毕老汉从芦苇地里转出来,走到青石板桥的时候,身影已经走得不见了,但是青石板桥上的河水点点滴滴的真实的说明刚才的确有人在这里洗过手。。。。。。。
回到家,老婆还在睡梦之中,半梦半醒之间老婆嘟囔了一句,但很快的又睡着了。毕老汉脱下被露水浸湿的衣服,很快的淡忘了自己看到的身影。也一头钻进了被窝。这个时候天已经快亮了。夏天的早晨天往往四点多种就明天。天长夜短。白天还有干不完的农活!老毕头也睡着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