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让人能热血沸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一群特殊的人群,她们肩负历史的重要使命,除了要有精明的头脑和过硬的本领,她们还要随时做好准备付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像敏感的神经枢纽,牵一发而动全身。
朱凤春双手插在风衣的口袋里,旁若无人地往前走,使她有点莫明的惆怅。这一天余下的寂寞时光,一个人打发是很难受的事。
想想在虹口哪一个俱乐部值得再去,前面就是横滨桥,她刚要驾车驶过去,就听到两声清脆的枪响,和放爆竹一样。
她猛地刹住车,赶紧低埋下头,猛觉得有几个黑衣黑帽的人,如一阵风般闪过眼前的车窗。
日本军方乐于看到上海越杀越乱。
一旦出事,他们正好可以借机“维持秩序”,一抖威风,在占领区边上设置了新的铁丝路障,虹桥徐家汇边界布满隔离网,许多小路被封锁,杨树浦河上的所有桥梁被封锁。
所有路经这儿到上海去的华人得被严格搜查,不准带武器。有时甚至宵禁,晚上7点和早上5点之间,不得进出苏州河以北的“日本城。
夜降临太早,这场雨真的永远没完。
上海的马路,像一个个织妇的手把细丝般的水掂捏成一束,从路四角汇集到铁阴沟盖,汨汨地流下去。
下水道被如此泡过几个星期之后,潮气升出,带着磷火的蓝光,幽幽地游动在四周。
法租界新世界大戏院门口人头攒动,伞和尖顶的雨衣密密麻麻占了迈而西爱路口。
这并不奇怪,每晚都如此,今天令人不安的是似有若无的说法。
事情已然发生,不事情正在发生。
一辆汽车驶过霓虹灯光闪闪的夜总会,往新世界大戏院而来,司机猛地停住汽车。
从车里面走下来两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从表面上一看,就是母女俩,她们心急火燎地往戏院门口的售票处跑去。
门口已亮着“客满”的霓虹灯。
女儿回过身来,失望地对举着伞的母亲叫喊。
今夜的观众,与以前不一样,连票贩子也夹在人群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晚报说的!”
一个惊人的消息正在传开,人群的喧哗突然升高,有的人在急切地打听。
“这是谣言!”
否认的吼喊,带着愤怒,更为激昂。
二.
富丽的圆顶灯光如菊,光焰四射,也不见暗淡几分。

但是观众觉得这一切太不真实,他们站起来,离开自己得意的座位,厅内过道上,铺着华丽地毯的走廊挤满了人。
不时有人激动地往后台走,想进入后台看个究竟,女主角是否在认真化妆,布景工是否在检查绳索?
但台口守着的人一律拦住。
在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统治下的上海十里洋场,已经很难统计出国民党军统到底策划了多少起暗杀,杀掉了多少汉奸,但数量一定是非常惊人的。
暗杀手段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其中既有最原始的在酒菜中下毒的手法,也有粗暴如用斧头直接砍的。
既有用美人计的,也有端着枪直接射杀的。
成千上万的中华热血儿女,为了抗日,活跃在暗杀的第一现场,神出鬼没于汉奸们出入的舞厅,花园,弄堂,客厅和卧室等。
暗杀的对象,大多是汪伪头面人物,日军首脑,通常都有保镖警卫,要想暗杀成功并不容易。
因而,牺牲的无名人物也很多。
那些爱国志士,大多是年轻人,关于他们的故事总让人能热血沸腾。
一个美貌女子侧身对着他,站在一个面包店前,焦急地抬起腕上的手表看,又带着傲气地去看马路。
他脸上出现了笑容,赶紧把车停下,讨厌的是,总有人挡着他的部分视线,使他看不清女子的脸。
她上了出租车。
那辆车朝上海外滩方向开去,不过,她也明白,这可能就是上海派头。
上海人过日子仍是要讲究的,哪怕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有钱人家请客时,还是能拐几道弯买到澄阳湖的鲜螃蟹。
避难在谁的屋檐下,是第二位的事。
她知道她们很容易就会受到攻击。
顺着眼角的余光看过去,从她身上看不到一丝害怕的影子,她也知道这么做可能面临的威胁,但是她们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日勇气。
从周遭气氛,她觉得自己嗅到了人生那种颓废味道。
老上海的自暴自弃和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实际的,比虚构还切切实实,伸手就可以摸到。
远处那妩媚的公园,冬日斑斑驳驳,像长了潮湿的霉菌。
曾经在那震耳的炮声中,上海被一块块地吞蚀。
仇恨在凄惨的哭声里,从地下的水洞冒出来,萦绕在污浊的空气之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