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突出女人味特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海广告画上的女子,也开始了连身旗袍的妙曼风姿。
于是,名媛名太纷纷效仿,开始穿着旗袍出入社交场合。
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将西式服装的贴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宽松旗袍上,于是旗袍有了曲线,开始细沿主人的身材,细抚主人的芳心了。
旗袍有了衣缘上的细细花边,也有了开叉。也盛行过开叉开到几近臀下,那已有微含挑逗之意了。
锦绣绚烂的锦缎旗袍下裹着袅娜的身段,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柔似水,丹唇未启笑先闻。
旧上海的小姐形象理所当然地成了世人对上海最浪漫的遐想。
上海的百年沧桑在不经意间在上海女人的灵魂中沉淀了下来。但在同时,历史中对女人的不平却被上海女子骨子里的自强剔除出来。经历了封建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抗战时期直到新中国的建立,上海女人牢牢地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潮流,为自己从一个“花瓶”附属品到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人作出的极大的努力。
上海的大街小巷中无不充斥着容貌甜美,穿着体面,步姿袅娜的女子,然而她们并不全是真正含义上的上海女人。
沧桑而风情,会让你看到什么?
那必是如柳的体态,旗袍的细致,还带着十里洋场那特有的奢糜繁荣和高傲不可亲近的气息。
将旗袍穿出这样风韵无限的,莫过于上海女人了。
那一抹江南的雅致,那一缕上海的精巧,那一丝繁荣下的世故聪慧,将女人的风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于一体。
真正的上海女人也许穿着很普通,或许跟不上潮流。她们的外貌也不用很出众,丑一点也没关系。她们说话也许很快、也许很轻、也许又很慢,但总是很稳。总而言之,粗略地看一眼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那么究竟她们的出众之处何在?
就在她们朱唇微启,举手透足之间。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内在使女人魅力无限。
上海女人在“贵族”和“凡人”之间的平衡,她们也许会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无暇顾及一份舒适,惬意的午餐,但是她们的工作桌上总不忘泡一杯红茶。
她们也许无法负担昂贵的名牌服装,但是她们会自己去淘到合适的布料,使大方的款式从裁缝手中诞生,她们并不奢侈,但是总是尽力使自己的生活精致。
女性从事新闻业,清末就有了,抗战时期更是涌现了一批女记者。
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在抗战前女记者还是凤毛鳞角,但在抗战中,上海各报纷纷延揽女记者,一时成了一种风尚。
二.
那时的上海滩很喜欢根据这些女记者的特征来写一些略带调侃的速写,或者给这些女记者取些绰号,以吸引人的眼球。
一些花边新闻较多的女记者,差不多都有一个绰号。
但当时对女记者的定义很宽泛,把凡是在新闻单位里工作的女性都称做女记者,真正把外出采访,写稿子,编新闻,当成一种职业的女记者其实并不多。
上海老牌报纸《申报》在抗战胜利后也赶起了时髦,聘用起了女记者,一出手就不同凡响,其麾下的女记者备受一些小报,杂志的关注。
花边新闻不断,绰号也最多,如其中之一便是潘淑琴“高贵的娇小姐”。

据说她“出进必要坐汽车”,这在普遍盛行“11路车”两条腿走路的当时,是够娇贵的了,不过谁让人家有个当大老板的父亲呢,本来就是小姐嘛。
柴倩如因喜欢时常拉着新闻人物问个不停,便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作风,而被誉为“女学士”。
曾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小报,社会新闻类杂志广泛关注的女记者趣事,要属女歌手蔡映雪转行当记者一事。
蔡映雪原是上海的一个女歌手,最早在南华酒店唱歌,不久当为当时某编辑先生赏识,就为她在自己所编辑的报纸上开设了一个信箱,连图带文,每日连载,于是外界罕闻的蔡映雪,由此名气大增。
后来她又转到别处唱歌,时常有一班文友因为某编辑的缘故,前去捧场,并专门撰文来捧她。
不久,不仅歌唱界知有其人,就连文艺界也都知道有蔡映雪这么一个人了,后来她干脆脱去歌衫,改行当起了记者,一时引得不少小报,杂志竞相报道。
潘淑琴不仅家世好,天生丽质,白皙可爱,且双目凝视时,大有缠绵悱恻之感,又好打扮,穿着时髦而有贵族气。
而且还喜欢自己设计服装,有“时装设计师”的绰号,“记者之花”非她莫属。
有人甚至戏称如果“上海小姐”的评比中有“女记者组”,则谢宝珠当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夺魁。
社会上捧女记者的多了,无形中把女记者和交际花搭上边,又确有些花瓶式的女记者混充其中。
杨文生是当时鞋帽商店的老板,也是当时上海市的参议员之一。
那么他在会场上干什么呢﹖
原来其独对一些“记者之花”们特别感兴趣。
他常常找机会和她们搭讪,有人推测他的作用有二,一是为了想让她们为自己的商店做些宣传,至于二嘛,“则是既不可说,就不必说了”,对杨进行讽刺,调侃的同时也连带贬低了女记者的形象。
有些花边新闻对女记者的贬低则是直截了当的,但有时新闻对女记者的贬低可能是作者不经意的,如《女记者出洋》本是个中性的新闻报道,但作者却认为:“以女记者身份,活跃于京,沪,之间,引起了军,政,商界注意后,好多人加以推测,认为这位女记者再红一些时候将发紫,紫了以后一定会博得贵人相助,而亲善,订立终身大事。
在记者前面加个“女”字以突出其性别,这本身就是男权社会的一个象征。但女记者作为走向街头的女性毕竟是社会的进步。
起初由设想女性来跑外勤,主要是考虑到女性采访妇女新闻比较方便,因此她们一天到晚只在东家太太衙门里窜进,西家夫人公馆里窜出,打听一些开会,慰劳,保育之类的消息。
但由于女记者们本身的努力和修养,采访圈子逐渐扩大,采访能力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记者成为女性自身解放和争取文化领地的一个重要职业。
旧上海的女记者们走出家门,走向街头,勇敢地和男人们竞争,同时亦不忘自己的女儿身,爱好红装,穿着时髦,保留了上海女人追求时尚,突出女人味的特色。
也因此而特别惹人注意,并且因鱼龙混杂,来源复杂等因素惹来不少非议和责难,亦博得了不少同情和赞许。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