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11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1
星期六下午,罗游一觉醒来,15点多,喝了口水,听到敲门声,打开一看,日东站在门口。
罗游喜出望外,招呼他就坐,日东看到老朋友的热情劲,憨厚的笑了笑。
日东村里有个人在这个学校读书,明年毕业,以前跟罗游说过,罗游找过一次,对方比较长成,没有共同语言,没再去找。日东中午过来找同村人,办完了事,过来找老同学。
以前,罗游过去,日东总有说不完的话,介绍学习情况,到附近浏览等,现在,罗游是主人,他只对个人感兴趣,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对外界处于闭锁状态,有什么好说?
说了一会,罗游词穷,带着日东找老乡罗洪,二罗同一个村子来,一喜动,一喜静,双方没多少话说,奇怪,日东也是喜静的,和罗洪说个不停,是不是他们身上附着了友谊的精灵?
看他们说得很热烈,罗游插不进去,当个忠实听众,另二人以为说得不够意思,调不起这个人的兴趣,尽拣趣事说,谁知,场面越热闹,这个人越失落,充斥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无聊。
不知不觉间吃饭时间到了,罗洪邀请另二人就餐,罗游谢绝了,日东是自己的同学,怎么能让别人请?
吃完,日东要回去,他没有自行车,出外不方便,回去要转车,再晚怕没有车,罗游没有坚留,送到校门口。
在空旷的校道上,罗游的思维闸门打开了,顺着刚才的内容思考下去:“我对日常琐事不感冒,别人喜欢评论其他人和社会,我不喜欢这样,只想着怎么来改进。那么,与别人的关系只能是一般性,不必为此耿耿于怀。”

一旦看清这点,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苏格拉底说的“认识自己”就是这回事吧?
越想越多,自自然然涉及发源地:父母,他以为已经跳出来了,有义务指出缺点,帮他们改正,立即回去动手写,连晚上的电影都没去看,一口气写了20页,从母亲生活习惯过多饮水说起,谈到平等关系,说到双亲已上了年纪,过了大喜大悲的年龄……
妈妈回信:“外祖母生病,反反复复,我来回奔波,心里难受,你就不能好好安慰家人吗?”
罗游怔住了,没有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也没注意时机,只管连珠炮发过去,对批评艺术把握不够,没有先表扬再指出缺点,父母老实本分,不偷不赌是最大优点,怎么不多说说?革命,革命,革到家里尤其要谨慎。
进而想,大部分人即使被指出毛病,不一定愿意改,更多的是讳疾忌医。他们不是不能改变,也不是改变不了,而是不需要改变!
一旦知识、经验固定下来,主体往往趋于保守,排斥新生事物,很难继续发展,是故一切变革都要青年人充当先锋和主力。
反过来,新知识、新学科不能见容于旧知识、旧学科,只能脱出来另创一门,这是世上分工细如牛毛的道理。生活中一个有趣现象,新秀受到压制,往往在权威去世后才能崭露头角。
对这个人来说,自发反抗父母是前奏,不久开始反抗自己。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