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106(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06
考完试,去野外军工厂实习一段时间,罗游解开了心锁,那种“看不到她就失落,看到了她又心疼”的感觉到九霄云外了,乘这个空闲租看了大量武侠小说。
武侠是个奇幻、诡秘的虚拟世界,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是最吸引人的话题,梁羽生祖鞭先着,在1954年发表的《龙虎斗京华》是港台新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金庸后来居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刻,不论是人物个性、故事情节还是整体意境,都胜过梁不止一筹,由此坐上“武林盟主”宝座。古龙异峰突起,以诡、异、奇吸引了众多的眼光,知识界多推崇金庸,青年人较喜欢古龙。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记住的只是金庸的15部小说和古龙70多部中的部分小说。
梁羽生在七十年代用化名写了一篇武侠评论,对“武侠三巨头”有精彩的论述,他自言写的是名士,可惜由于理念限制,只写出名士的一小部分:飘逸、轻灵,而最吸引人的“名士多风流”,很少体现。
梁的世界是渐进的,功夫越练越深,年纪越大内力越高,招数就算极精,在内力深厚的高手眼里是儿戏,徒弟注定打不过师傅,江湖纠纷徒弟搞不定了,请出白发飘飘的师傅,轻轻一敲就胜了。“老货”是镇山之宝,是陆地神仙,100岁了依然天下第一,真不知他们是怎么见上帝的,他们又何必见上帝?
三、四十岁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一生的最大建树都在这个时候,顿悟,一夕等于百年,照梁的说法,到猴年马月才能变为顶尖高手?
请问,神童怎么理解?莫扎特5岁写了第一支小步舞曲,1984年美国6岁的迈克尔•;卡尼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1894年,13岁的毕加索在西班牙举办了第一次画展……
其次,梁羽生对于正邪、侠凶分别写得过于明显,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让人一看就知底细,了无深趣,象“文革”的样板戏。
再次,上一代写完写下一代,篇篇相连,是一部超长武侠连续剧,看一、二部没关系,看多了觉得腻,好象是工业时代批量制造出来的同质产品。
最后,正派主角个个冰雪聪明,没有个性差别,龙生九子,尚且不同,大千世界丰富多采,怎能一概抹杀差别?就是一个人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读者接受了主角的青年形象,中、老年较难接受,连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女主角后来都不太受欢迎呢。
金庸是个天生善讲故事的人,还是个高明的心理学家,每次写作,总要设想七、八个情节,然后,否定这些情节,另写一个全新的,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吸引着读者不断的分解,分解完一节又一节,不知不觉间读完了,天也亮了。

一般武侠小说追求情节离奇曲折及其结构悬念与冗长,根本无心也无力去注意细节,把最传神也最能引起共鸣的细节当成了灰姑娘。金庸超越了它,以刻画人物为己任,按人物性格来发生和发展故事,或者说,故事是为人物服务的,如《倚天屠龙记》的小昭,为救情郎张无忌,远赴波斯明教总教任处女教主。金庸在该小说后记中坦言:“我自己心中,最爱小昭。只可惜不能让她跟张无忌在一起,想起来常常有些惆怅。”连对作品有生死大权的作者都不能改变过来,足见其创作态度的严谨和精致。
曾经有一对夫妇省吃欠用了半年,带孩子去五星级酒家美美的享受了一晚,做父亲的说:“平平淡淡的话半年很快过去,孩子在金碧辉煌的酒家受到强烈的感受,一生都不会忘记。”同样,“金迷”即使记不住故事情节,却能牢记主角的鲜明性格,某文学评论家说:“李自成的性格刻画还不如《笑傲江湖》的令狐冲鲜明。”
所以对《倚天屠龙记》最熟,信手拈来,是因为张无忌的性格及遭遇:优柔寡断,易受别人影响;在爱情上拖泥带水,身边拥簇数个绝色美女,而且,张无忌神功天下第一,符合某些人的理念。金庸的15部武侠著作中这是唯一的一部令主角武功无以匹敌,其余都分不出高低,半斤八两打起来才热闹,有看头。
“世界大舞台,生活小舞台”,金庸做到了这点,他的世界是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世间的一切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射和投象,就是形而上的寓言都能拓扑出来。
“小说是生活的再现,而又高于生活”,金庸也做到了这点,他悲天悯人,平平凡凡的事经他一点拔,立刻附上了魔力,变得有趣、有味,至于大场面、大气势更是经久不断,没有大胸怀、大境界,哪来大手笔?
金庸擅于写“人”和“情”,人情、人性、人生以及生存、生活、生命……对艺术驾驭能力几达化境,常常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不论情节还是结局,都给人一种苦涩和茫然的感觉,余韵不尽,意味深长,堪称妙笔生花,大雅大俗,不仅好看,而且耐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