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卷尾:袁氏幕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世凯的吏治措施一出台,顿时天下哗然。从来没有哪个官员敢于公开自己的账目,接受天下人的监督,袁世凯不仅让手下人做,而且自己也照做不误!经过《江南商务周刊》一传播,袁世凯又一次成为“天下奇人”。如今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中,百姓们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那个政务公开制度。江南历来是士子们集中的地方,加上江南贡院又在金陵,因此这里更是成为清末政治思想最活跃的之处。金陵的知识分子们不甘寂寞,他们分成两个阵营争论不休,拥护新政者,多数为激进一些的读书人,他们说袁世凯敢担当,有魄力,而且新政能够起到肃清两江吏治之功效;反对者基本是些极度保守的读书人,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为官者,一方父母也”——哪有孩子监督父母的?说白了,这些人就是怕百姓有了监管官员的权力,将来会监管到他们头上,毕竟大部分人读书的目的是为混个官位!
若说保守读书人对新政的反对,仅仅限于言论范围,那么被新政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三省贪官,就必须付诸行动。政务、账目公开制度开始真正实施后,两江贪官们纷纷向朝廷上书,他们不仅反对新政,而且弹劾袁世凯。面对来势汹汹的弹劾,袁世凯立刻反击,他联合左宗棠、徐世昌,甚至包括翁同龢、醇亲王等人一起上奏,大陈新政之优。由于袁世凯上任后没有处置任何一个官员,打压异己之说根本不成立,而且新政中的吏治思想,是对一个官员最基本要求——廉洁!那有什么人会反对不是一目了然吗?何况袁世凯自己也没有耍特殊。他一样接受廉政公署的监督——既然两江总督都能做到,下属官员为何做不到?于是朝廷不仅没有处置袁世凯,反而对其大加赞赏!
贪官们一看:弹劾无效!这不要了亲命吗?一旦廉政公署真的开始核查各地的衙门存银、现款,那么必定要盘清过往账目——两江之地有几个账目经得起推敲地官员?就在这些贪官想不出解决办法以头撞墙之际,一种说法悄悄在三省官员中流传:如果自己调离三省,袁世凯既往不咎!顿时,两江第一次从主要的官员“输入地”变成了官员“输出地”。三省那些有问题的官员纷纷开始走门路、托人情,试图到别处任职——以前人人垂涎的江南肥缺,现也被视作中国最苦的苦差。看着给自己带来大量收入的江南官帽子成为鸡肋,慈禧坐不住了——她为自己六十大寿的费用担心。这时候。固伦公主出了个主意:两江官职可以竞价销售(拍卖)。没料到这招还真灵,虽然这些官帽子价格掉了一点,但还是被“竞价”销售一空。要是有心人留意的话,他们会发现,江南官帽子购买者有个共同的特点——年轻,而且竞价基本在一两轮之后就会成交。花掉了大笔银子,袁世凯为助学会、演武堂、护国学堂的学生们人人都买到了两江官职,三省常设地7个道员、14知府、6个直隶知州、121个县令被袁世凯换成自己的心腹——将近一半的地方权力真正落入袁氏幕府手中,而且袁氏幕府侵吞两江的脚步还在继续……
伴随着侵吞两江脚步的加快,袁世凯手中的人才开始出现短缺。演武堂、护国学堂经营多年。为袁世凯储备了不少人才,不过他整个战略中。夏威夷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主要地位——所以两所学校大量精英被抽调过去参加建设。助学会是袁世凯经营最短的一个组织,里面能用的人不少,但都是些青灯黄卷下“自学成才”的传统读书人,忠诚与能力上还有待考证。随着两江三省官员地调动越来越频繁,加上袁世凯的工业、军事、民生、经济、商贸、教育等等一系列新政地展开,袁氏幕府开始如饥似渴的吸纳着各方面的人才。同时为了能够让自己人掌管两江,袁世凯的幕府也开始对一些品级较高的官员敝开大门!
看着越来越庞大的幕府机构,袁世凯为了便于管理,将幕僚暗中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成员、外围成员、过渡成员。核心成员,指的是那些已经完全对袁世凯以及他的造反事业死心塌地的幕僚。这些人基本是袁世凯一手培养起来的;外围成员,指地是象唐绍仪、胡萼卿这些对袁世凯十分认同,又有机会转变成为核心成员的朝廷官员与其他人才;过渡成员,就是对袁世凯友好而且认同。但是无法真正拉拢的人员,这些人是袁世凯为了控制两江,暂时使用的各路官员。但不管是哪个层次地幕僚。招募的时候,袁世凯都要求他们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就是必须在某一方面有一定才能,更重要的是具备可以培养地潜质!这个幕府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新中国的政府成员班底,与其将来找人才,不如从一开始就培养人才,而且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忠诚。除了有才能以外,袁世凯还要求幕僚须能够接受西方先进技术与社会理念,最起码不反对。袁世凯对两江,乃至全国的发展构想,都远远超越这个时代中国的传统思维,与其找些有声望的老夫子,不如找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最后一个要求,也是袁世凯最重视的一个素质——爱国而不忠君,最起码可以在将来变成不忠君!一个以造反为目的的幕府,如果其成员忠于造反对象,那就等于找死!
在督府夜宴后,唐绍仪、胡萼卿两人最先投入袁氏幕府中
|唐绍仪,袁世凯心中一乐:一大批可用之人马上幕僚!在清朝,总共官派过四批留学“幼童”,他们于1872737475分四次留学国外。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对大清末期的外交、铁路、工商业、军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奉献——首先在能力与观念上,符合了袁世凯选择幕僚的要求;其次。这些人现在地年龄大多在二十到二十五、六岁之间,适合培养,而且按照历史记载,到了民国时期,这些学生们依然进入政府担任着要职,有的甚至当上了总理、各部部长,因此把他们变成“爱国不忠君”者是完全有可能的;最后,任用这些人还有个好处,那就是他们官派留学生的身份,可以公开安排到各个岗位。
由于唐绍仪在留学幼童中地位很高。加上袁世凯现在的声望,对公派留学生的招募出奇的顺利。詹天佑(善于修建铁路,现在闲居)、梁如浩(善于管理铁路)、郑廷襄(善于桥梁建设,布鲁克林大桥的设计者之一)、蔡廷干(原任福建水师士官,马尾海战后闲居,后来的民国海军元帅)、周寿臣(在多处海关任职,与唐绍仪同校、同乡)、蔡绍基(.:=.<长)、唐元湛(担任上海电政分局总办)等人纷纷投到袁世凯幕中。袁世凯又通过各种途径,将徐建寅等一批外交、洋务人才招致麾下。这些人将会成为袁世凯控制清廷官办洋务工厂、学堂的人物。
除了洋务人才,本土人才袁世凯也没有放过。三省原来一些不错地官员。在樊増祥、邓华熙等人的推荐下,悉数成为袁氏幕府的幕僚。樊増祥中重点推荐的人才有两个:第一个是江西南昌知府何刚德。樊在推荐信中称赞何刚德不仅精于农务,而且善于治理地方,创办了一套以民团治理地方治安的办法。(何刚德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地方警察机构的人,也是第一个记录菜籽可以榨油的人);樊増祥重点推荐的第二个人是扬州府泰州知州陆元鼎,樊赞其任内“疏浚城河,整修下河水道,治水有方,造福百姓”。邓华熙推荐的是他的老乡与密友郑观应,郑观应自幼弃学从商,在上海致力于民族工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光绪四年(1878)被李鸿章看中.:=经理)、轮船招商局总办。1883年。郑观应卷入与国外洋行地官司内被弹劾,并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坚持议和不满,辞职闲居澳门。闲居期间。郑观应写完了中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维新著作——《盛世危言》,该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地思想界,而且惠及后世,如康有为、孙中山即颇受该书影响,**年轻时也经常阅读。在这本书中,郑观应还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他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而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捭可敝国无形”。主张“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既然“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只有以商立国,以工翼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在袁世凯苦寻人才之际,一直对他大力支持的左宗棠、郭嵩焘也没有小气,曾经随左宗棠征战新疆的赵秉钧等人进入袁世凯幕府。赵秉钧与袁世凯同年出生,善于侦查与管理地方治安,是个当特警的好料子(后成为民国警察总长)。郭嵩给袁世凯推荐地人,是他担任驻英国公使时的翻译马建忠。马建忠通晓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拉丁文,不仅对主张西学,而且赞同西方的发展模式,是个搞外交的人才。除了推荐人才,左宗棠还把他不少地老部下、老朋友介绍给袁世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新疆第一任巡抚——刘锦棠。刘锦棠出生于是左宗棠的老乡,同时也是湘军地重要将领之一,他不仅追随左宗棠西征新疆,而且在左宗棠被调回京城任职后,依然在新疆镇守着中国的西北边陲。刘锦棠在新疆经营十年,一手促成了新疆的建省,而且以武职出身担任了新疆第一任巡抚。在西北非常的有根基与人脉——可以说得到刘锦棠的友谊,对将来控制中国西北有相当大地好处!
除了内政人才,军事人才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袁世凯到任之初,他就上奏朝廷,两江旧军队管理混乱、装备落后,空饷无数,甚至很多官兵与土匪勾结祸害百姓,必须对其改革;同时为了尽快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陆军,建议在三省编练一支两万人的新军。对于旧军队的改革,朝廷态度明确:你自己辖区的部队。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过练新军要花不少钱,于是慈禧只同意出一万人的费用,另外一万人由两江自己想办法。袁世凯看着这个回复心中一乐:只要你同意就好!现在两江陆军建设第一步就是:编练新军、改革旧军。编练新军的人才是现成的,武猛和马上要回国的段瑞可以出任步、炮兵统领;在中国本土地400武堂学生可以充当基层军官,他们受过一样的战术培训,并在一起学习多年,很快就可以组成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部队。对于旧军队的改革,
就有些头疼。要想改革旧军队,首先必须控制旧军[就需要一个有总兵以上。最好是提督一级的自己人担任江南提督,但现在袁世凯手下品级最高的武将是四品都司潘义。而且还驻扎朝鲜。在全国的武将名单上摸半天,袁世凯最终把目光定在了刘永福以及冯子才的两个儿子身上。
中法战事结束后,冯子才多次给袁世凯来信,大概意思就是:他十分感激袁世凯的推荐与帮助,无奈刚刚当上广西提督,无法分身来见,另外老将军还表达了对这个年轻中堂大人相信现在袁世凯问他要一个有总兵衔的儿子应该不难,而且使用起来也不会有那么多地阻碍。至于对刘永福的招募,袁世凯除了看上他可以提升为提督的官职以外,还看上了他那5000旗军。是一帮反贼。今后让他们再反比较容易,说不定还可以训练一支以造反为目的的军队。就在黑旗军一再被朝廷裁减时,袁世凯的招募如大旱甘霖一样到来。袁世凯在来信中除了对刘永福大肆褒扬,还表示要改革江南军队。并处处暗示军队改革会出现大量缺额——可以安置黑旗军被裁减的人员!袁世凯第一次在慈禧面前的大力推荐,已经让刘黑旗心存感激。这次为了保留黑旗军,袁世凯又二次施恩。刘永福哪里还有顾忌,他立刻回信,同意出任江南提督一职,并表示愿意将黑旗军全部带入江南。在积极寻求军事人才的同时,袁世凯也为将来的崇明岛炮台守将找到了合适地人选,他就是在中法战争初期,镇守招宝山炮台的吴杰。法国舰队进犯浙江沿海之时,吴杰还是一个普通的炮手。当时炮目(长)周茂训被法舰炮弹铁片击伤后,吴杰亲自开炮,两次击伤法舰,因而立下战功,升为候补参将。后来吴杰卷入政治斗争,误遭参革,幸得浙江巡抚刘秉璋和宁绍台兵备道薛福成等竭力为其奏功申述,最后朝廷以游击衔调来江苏补用。对于自己地盘上这个战斗英雄,袁世凯怎能放过?
有了幕府,有了人才后,袁世凯开始主动出击,迈出经营两江的第一步——人事调动,而实现这一步地手段,就是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整肃吏治。两江虽然不少官员自动调离,但也有些抱着侥幸与幻想的人,他们认为袁世凯不会长期这么搞下去。对于占着茅坑不拉屎地家伙,袁世凯没有时间等他们自己卷铺盖走人。在凤来楼搜出的大量账册以及沈月琴等人的证词,成了两江贪官的催命符。在这些账本中,记录着上百个三省官员在此的“消费应收账”,消费额最高者竟然达万两白银以上!凭着这些证据,袁世凯、阎崇铭等人纷纷上奏,查撤了大量官员!不过袁世凯怕打击面太大,引来负面效应,于是有重点的进行了弹劾。松江知府时乃风、嘉定知县龙景曾、华庭知县吴恒、娄县知县张绍文、宝山知县葛庆同、青浦知县钱志澄,以及大批靠近上海的地方官员被撤职。袁世凯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下手,主要就是为了扫清他那个庞大经营计划的最后一点政治障碍——上海就在松江府,而上海对于两江的发展太重要!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上海县令莫祥芝被袁世凯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个莫祥芝是个难得的人才,袁世凯希望能够把他拉入自己的幕府!
袁世凯的人事布局一共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地方官员的调换。在清朝,各省巡抚出缺,由内阁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布政使升任,而布政使升任者居多,因此当安徽、江西两省巡抚被调离之后,谭均培以江苏布政使身份升任安徽巡抚;樊増祥以江宁布政使身份升任江西巡抚,文增瑞、唐绍仪分别署理(暂代)江宁、江苏布政使。(这里人事调动上可能有些不太合理,不过要是去较真,还得写出各个人员升迁的过程,那就还得写个十几万字。这个方面裸奔不想再写得过细,请大家见谅。)
除了地方行政权力以外,袁世凯的人事布局第二个部分就是成立专职部门,这些部门也是新政开展的政治基础。清朝各省的军事、工商、民生等等事务都由巡抚总理,这不仅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总体规划,也不利于一些专业领域的发展。比如现在中国急需的铁路、现代工业等专业的领域,那些传统官员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因此必须有个专门的职能部门来进行推动。虽然朝廷不会让袁世凯新开辟那么多部门,但是他走了个迂回路线,在总督府成立数个新部门,如交通厅、商务厅、工业厅、农业厅、教育厅、外务厅、民政厅、警察厅等等。这些部门虽然表面上是两江总督府内的分工,部门负责人在朝廷也没有什么正式任命,不过两江之内任何专门政务必须通过这些部门的审核与批准,甚至这些部门还会派出专门的人员,对各省专门的任务进行指导与监督。例如在安徽建设铁路,必须到总督府铁道厅报批,然后由铁道厅派去专业人员进行勘探、规划!为了加强对这些职能部门的控制,负责人一律由核心幕僚担任,外围幕僚辅之。
在行政班子搭建完毕之后,一场改变两江,今后改变中国面貌的改革在江南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