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杨靖宇和徐子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著名抗日将领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是和祖父故乡不远的确山县李湾村人。马尚德与祖父有亲戚关系,二人以叔侄相称。马尚德生得浓眉大眼,人品非常正直,祖父也很喜欢他。民国十六年(「注」即一九二七年),马尚德领导了著名的豫南农民暴动,一度攻占了确山县城。在暴动被镇压下去之后,马尚德化名张贯一,躲到了河南信阳地区。在信阳待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不安全,于是北上到了开封,住进了我的祖父家里。祖父是国民政府官员,因此住在那里是比较安全的。当时,马尚德和他的战友徐子荣(「注」徐子荣在解放后任公安部副部长,一九六八年因遭到残酷迫害,被逼自杀)以河南大生身份为掩护,以祖父家为据点,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当然,祖父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一点。
后来,马尚德和徐子荣可能是接到了上级指示,准备转移。临别那天,马尚德想跟祖父告别,凑巧那天省政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祖父迟迟没有回来。马尚德等了很久,始终不见祖父回来,于是对祖母说:“表婶,俺表叔看来一时回不来了,可我还得走,有件事想您帮忙办一下,能不能借我一点钱?”祖母问,要借多少?马尚德回答说要借二百块现大洋。虽说二百块现大洋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祖母一直都很相信马尚德的为人,知道他开口借钱必有急用,二话没说就按要求把钱给了马尚德。临走,马尚德跟祖母说:“表婶,我给表叔留了一张条子在烛台下,回来交给他。”之后,他和徐子荣的身影就消失在夜幕中。
晚上祖父很晚才回来,祖母将马尚德辞行的事情跟祖父讲了一遍。祖父看了条子后一言不发就把条子烧毁了。吃饭时,不识字的祖母问祖父:“马尚德的条子上写了啥?”祖父示意左右佣人出去后,叹了口气,说:“尚德这孩子,参加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马尚德在这次辞行后就舀无音信。解放后人们才得知,当年马尚德奔赴满洲参加地下党活动,不久又领导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坚苦卓绝的斗争,并化名为杨靖宇。祖父与马尚德的这一次分手,成了生离死别。一九四○年二月,杨靖宇将军血洒白山黑水,在黑龙江朦江县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五岁。由于音信不通,虽然大家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杨靖宇,但谁也没想到他就是马尚德。马尚德还有一个弟弟叫马令德,大约在土改前后去世,办丧事的时候我的父亲还回去了的。

谈到杨靖宇的家庭出身,现在多数材料都泛泛说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这是不准确的。马尚德家庭是个有着几十亩地的小地主,他的儿子马从云在土改初期也被划做“地主分子”。幸运的是,随后不久确认了杨靖宇就是马尚德,因此其地主出身也就没人提起了。文革期间,我的父亲曾经看过一本描写杨靖宇的连环画,里面说:杨靖宇出身“贫苦农民”,小时候他父亲为了少交租子让他给地主老财送点心,小杨靖宇心想:凭什么给地主老财送?于是他把点心分给了村子里的贫苦孩子。当时父亲就明白,写这本连环画的人要么完全不了解杨靖宇,要么就是蓄意胡说八道。
一九四八年底开封解放后,曾和杨靖宇一同住在祖父家的徐子荣曾经又回来找我们家。当时祖父已经去世,祖母带着几个孩子躲避战祸回到了确山老家,因此徐子荣没有找到我们家的人。等后来从确山老家回去时,邻居告诉祖母:有一个骑着马的八路军大官带着几个警卫员来找过你们。祖母想了想,楞是没想起是谁来,因为毕竟隔了二十多年没通音讯,那时杨靖宇和徐子荣他们还都是小伙子。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徐子荣平反时,才得知当年正是他。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召开杨靖宇将军追悼会,由于祖父已经过世,祖母就作为杨靖宇亲属之一参加。我小的时候祖母曾经跟我谈起过杨靖宇,并告诉我说:“杨靖宇的头一直让小日本用药水喂着,就跟睡着了一样。”只可惜那时我的年纪尚小,还不知道多向祖母打听一些杨靖宇的情况。祖母去世后,很多关于杨靖宇将军的历史细节,就这么被祖母带进了坟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