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回
为避难冯二携女走津门
遇金明冯玉娘倍觉开心
山水相依总是情,连襟有难辞不容
初出茅庐不识圣,山高水深摸不清。
再说冯老二带着玉娘,犹如惊弓之鸟,乘夜车由滦州直奔天津。
天刚亮,章云龙和王巧云起床后正在洗盥,就听到有人敲门声。王巧云开门一看,没想到是姐夫冯二带着外甥女玉娘来探亲。到在屋里,她发现父女俩面容憔悴,见面没有往日欣喜的表情,心中起了疑惑的问:“姐夫,你们为啥坐夜车出来了?”冯老二苦着脸叹了口气说:“不瞒妹子妹夫,今天我们到天津来,是不得已才给你们添麻烦来了,也可以说是被迫避难来了。”妹夫章云龙和妹子王巧云听了这句话,心中一惊的问:“家中出了什么事?”接着冯老二就把因为滦州一带久旱无雨,胡家庄村民祈雨无果就打旱魃,并怀疑玉娘爱打扮就是旱魃附身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王巧云听了姐夫的叙说,气由心头起,她愤怒的说:“这事也太荒唐了,把爱打扮的女孩子就认为是旱魃,天津的女孩子都爱打扮,若按着胡家庄某些人的看法,就都是旱魃了,真岂有此理!”章云龙说:“姐夫你们也太老实了,他们说玉娘是被旱魃附体,就想把她打出庄,你应该问他们,这种观点有啥科学根据和法律根据呀!”冯老二叹了口气说:“这个事我在家里是想过,可是生活在农村,听说过去也有过打旱魃的事,实在是乡俗难违呀!”王巧云边做饭边说:“你们就在我们这里住下,天津可没有这些邪行事。”王巧云的话音刚落,玉娘就扑在她怀里痛哭起来。冯老二说:“不能哭,你姨妈已经够生气的了。”王巧云说:“让她哭吧!孩子无辜受到这种委屈和惊吓,让她哭出来痛快。”
在章云龙的料理下,四人吃了早饭,冯老二担心妹夫和妹子都有工作,就想去车站买票回家。王巧云说:“今天是星期日,学校不开课,你们不常来,正好咱们在一起呆一天。”章云龙百思不解的问冯二说:“姐夫,你们胡家庄因为天旱,就祈雨和打旱魃的这么胡闹,难道官家就没人出面干涉吗?”冯老二说:“妹夫你是不了解农村。穷乡僻壤的地方,比不得城市,农村旧的风俗习惯,根深蒂固,就是一村之主的保长,也跟着拜关老爷祈雨呢!上边官家,除了征粮派工,谁管这些事!”章云龙摇着头感慨地说:“现在我才知道,真是一个地方一个天啊!在城市若出现这种怪事,官家早就有人出面干涉了。”王巧云听了章云龙的话,不以为然地说:“你也甭把城市抬得太高了,也有些当官的,嘴里讲破除迷信,宣传科学救国,号召开展新生活运动。可是为了个人升迁发财,暗地里算命求神的上五台山求愿的也不是没有。”冯老二无心听王巧云和章云龙的争辩,他怕家里巧慧母子担心,下午就想乘车返回胡家庄。章云龙说:“不能急着走,由于你在家里筹措对我们的支持,我们才买了两间带厨房的筒子楼,还在南市买了三间门面房。现在我雇人帮忙在那里开了茶社,下午我带你到茶社看看。”王巧云说:“姐夫你若想下午走,到滦州就是夜间,再步行到家,我们实在是不放心。”在章云龙夫妇的强烈挽留下,冯老二在天津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就回家了。
王巧云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尚未生育。她对玉娘的到来,感到好像自己有了个女儿,倍加关照。几天工夫,就给她买了一些衣服和女孩子的用品,还找了些通俗书刊让她看。玉娘是个很懂事理的人,她最怕给姨妈添麻烦,于是就抢着帮姨妈做饭和整理屋子,尽量让他们夫妇减少家务负担,以便按时到学校授课。
日子久了,王巧云感到有玉娘在身边,非但未觉得麻烦,反而像自己有了个大姑娘,给家庭增添了生活气氛。可是在兴奋之外,内心也有一个不可言喻的结,就是家中多了一口人消费,怕章云龙不高兴。她这个顾虑,并不是她小性,凡是过平民生活的人都知道,在城市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人来客往的应酬不断,多几口人吃饭是一种气派,厨下扔掉的东西,就让人看着心疼。可是在靠低工薪过日子的小门小户,这种顾虑也是难免的。有一天,王巧云心机一动的私下对章云龙说:“我们学校近期想招聘一名校工,我想让玉娘去应试一下,免得她在家里没着没落的不塌心。”章云龙想了想说:“玉娘对城市生活还不熟悉,对学校的事务也不懂,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让一个女孩子干那种又忙又累的工作也不适合。”王巧云认真地听着丈夫的话。章云龙继续说:“玉娘到咱家还不足一年,就急着给她找饭碗,若让姐夫和姐姐知道,好像咱们不愿养这个孩子,于情于理都不对。”这时,王巧云一转话锋说:“我并不是图她挣几个钱,而是想让她见世面,锻炼她。”章云龙说:“要想让她见世面,莫如让她到咱们的茶社去帮忙,无论干多干少,她还能当咱们的一只眼。”王巧云说:“她在那里是咱们的一只眼不错,可是历来茶坊酒肆是杂巴地,什么人都有,也可以说是个染缸啊!”章云龙说:“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本来就是个染缸,不让她到染缸,怎么能增加见识呢!”最后,王巧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终于依了丈夫。

章云龙开的这间茶社,名为“云龙茶社”,在天津南市区,也算是较为繁华的地段。茶社虽然门面不大,装饰的却古朴典雅,室内摆放的一律是仿红木桌椅,茶具也都是江西景德镇薄如蛋壳的白地青花瓷。天花板上分别挂着四盏六角宫灯,墙壁上挂着几张名人书画。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南唐韩熙载的《夜宴图》,它虽然是一件赝品,但笔墨也是形神兼备。为了满足不同茶客的情趣,屋角几案上还放着一台留声机,真乃是“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茶客进到里面,颇有清雅宜人的感觉。为了节省开支,茶社只有两个年轻女服务生,一个叫吴雅,一个叫马莉。为了突出茶社特色,还特聘了一位福建籍的茶博士,这个人叫金明,二十七八岁,人很精干。他不单通晓些茶道,还能表演些沏茶的技艺,他手持三尺壶嘴的铜壶,离顾客很远的身后,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面前沏上一杯香茶。有时顾客多了,他还能表演“韩信暗点兵”、“苏秦背剑”等沏茶绝活。
章云龙以社主的身份把玉娘带到茶社,把她介绍给金明等人,让她在这里帮些小忙,希望多加关照。茶社的领班是金明,他知道玉娘是东家的亲戚,自然是喜形于色的百般应承。
这个金明虽然年轻,在天津混迹于餐饮业已经有年。他见惯了爱忸怩好挑剔的太太和小姐们,也很善于和时髦靓女们拍托。这次他第一次见到由农村来的乡间姑娘,颇有一种异样的新鲜感。他看玉娘不过十七八岁,修长的身段,乌黑透亮的秀发,鸭蛋型的脸,两只含笑的眼睛,举止虽然有些腼腆和憨气,若按当下都市风格打扮起来,再加上举止方面的调教,在洋津滨的天津,也可以算得上是由鸡窝里飞出来的一只金凤凰。生意闲暇时,金明同茶社中吴雅、马莉胡扯斗嘴已经腻了,而是常以关心的态度,喜欢和玉娘说话。有一天,金明问玉娘说:“你知道天津的来历吗?”玉娘笑着摇头说:“这个我可不知道。”金明说:“说多了我怕你不懂,我简单的告诉你,在远古时代,这里还是大海。后来经过多次地质变动,退海成陆地,也就逐渐有了人口聚落。在一千多年前,金朝迁都北京,这里则成了五河入海口,随着也就使这一地带逐渐繁华起来。这个地方过去曾叫过‘直沽寨’。到了明代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就赐名此地叫天津。你听明白了吗?”玉娘迎合着回答说:“我明白了。”
有一天茶客较少,金明拉了一张椅子坐在玉娘身边问玉娘:“你懂得茶道吗?”玉娘说:“我知道茶叶,不知道有啥道。我们农村,平时都喝井水,只在年节有客人来,才烧水沏茶。”金明得意地说:“农村也太落后了。其实,我们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了,而且在茶的产地、种类、水质、煮饮等方面,都有很多的讲究。据我所知,唐朝有个最讲究喝茶的人叫陆羽,他还专门写了一部《茶经》流传于世,你听说过吗?”玉娘说:“我听说我外祖父是教书先生,他喜欢喝茶。我父母都是庄稼人,识字也不多,他们没说过这些事。”有一天,金明又以考问的口气问玉娘说:“你知道你姨夫为啥开茶社吗?”对这个问题玉娘毫不迟疑的回答说:“这事我知道,他们两口子都是小学教员,工资低,开茶社就是补充生活消费呗!”金明听了哈哈笑道:“你说得也太肤浅了,他若只图挣钱,可以做肉包或炸油环卖,做得快,挣钱也快。他是文化人,懂得喝茶不止是为解渴,而是一种消闲享受,还能以茶会友,是一种文化营生。”在茶社几个月的时间,金明经过和玉娘的相处和海聊,金明越发感到玉娘这个姑娘纯朴天真可爱。玉娘也感到在茶社帮忙长了许多知识,因此,每晚回到家里都很高兴。
自从玉娘到茶社帮忙以后,在金明的眼里只有玉娘一个人,也就把吴雅和马莉放在了脑后。他认为这两个城市姑娘虽然长相打扮都不错,就是处事太油滑,不好对付,不如玉娘好玩。随着时间的长久,金明就有些忘乎所以,有时在营业时间,他还忙里偷闲的以种种借口,带着玉娘坐人力车在海河边兜风或下馆子,甚至还拽着她去夜总会。此时的玉娘活像一个棋子,任他摆布了。由于疏于管理,茶社营业也日渐萧条。吴雅和马莉看不惯金明的行为,虽然不敢说玉娘的坏话,就到章云龙家中单告金明的状。欲知后事,请看下回。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