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现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建陵位于今天的礼泉县东北三十里处,海拔800米左右的武将山南麓,同样也为山陵,而且山体雄伟高大,东与昭陵遥遥相对,西与乾陵隔山而望,南边是关中平原,北边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形势异常壮阔,整个陵区周长约20多公里,在众多唐陵中算是规模较大的几座。
去建陵时我没带春子,而是和伟子时光两人一起去的,春子因为打算月我长期在西安生活,需要回北京去办理离职手续,我劝她想好,不要因为我这个无业游民而耽搁前程,她说她来之前都已经想好了,只是还有两月工资要领,再就是其他保险福利的手续,既然她已经做好了打算,我也就不好阻拦,就任由她去吧。
去建陵的路非常难走,先开车到达建陵镇,然后再打听武将山,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个地方,无奈,看了看地图,朝南行驶了一段路,一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按照地图上所标的线路,应该在公路的西边,走了半天却走到一个三岔路口,路边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地里锄油菜,我就让伟子把车停了下来去问那妇女,妇女看了半天只是摇头,这时候,一辆摩托车停了下来,骑车人过来看了看地图问道:“你们是不是要到石马岭去。”
“我是要找武将山,或者叫建陵。”时光解释道。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武将山,只有石马岭,那里有很多石人石马。”骑车人说。
他说的不就是建陵石刻么,我赶紧问道:“在那?怎么走?”
骑车人说:“再朝前走,左边有条土路,拐进去后一直朝东,翻过两个沟以后那边有个小村子,再朝上走就到了。”
“好走不好走?”伟子问道。
“说实话,你们这车到那边小村子估计就开不上去了。不过在石马岭下面的沟里你们最好别去。”骑车人提示说。
“怎么不能去?”时光问。
“那村里人有很多疯子。”骑车人说完就骑着摩托车走了。
按照此人所给的路,我们朝前走去,果然到了东边村子后,就是条沟,翻越过去后,油路就走完了,接着而来的是宽不超过三米的土路,尤其是翻越第二个沟的时候,土路不但崎岖,而且陡峭,一边是土坡,另一边就是齐刷刷的悬崖,对面若来一辆马车,会车都成了最大的问题,伟子死死盯着路,小心翼翼的驾驶着车,终于翻越完了这条沟,上去后连三米宽的土路都没有了,只有把车停在山岭旁的一块农田里,然后步行去建陵。

建陵果然不同凡响,山体高大险峻,和昭陵有一比,我们所进的地方刚好的是建陵的朱雀门。从朱雀门阙台到乳台是个大坡,神道是条沟,石刻就在沟两边的果树地里,我们先去阙台边确定了墓碑的位置,然后再一路下来,挨个的去看石刻。
建陵的石刻是所有唐陵中保存最完整的,可能也和地理位置有关系,这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涉足,因此当年的破四旧并未给建陵造成大的损伤。
建陵陵园东西长1500米左右,南北长1000米左右,是个不规则的矩形,石刻主要集中在朱雀门神道两旁。
建陵朱雀门石刻共36件,首先为华表一对,比泰陵的要高些,而且保存完整,其次为翼马一对,鸵鸟一对,西边的鸵鸟已经倒地,翼马和鸵鸟保存都很完整,鸵鸟过后为仗马五对,其中多残,每对相隔三十对米,牵马人只剩下一尊,和别的不同的是,仗马的牵马人着装为武士装,过了仗马三十余米,分别为翁仲十对,东为执笏文官,高约2-3米,身着朝服,戴冠,广袖。西为武官,着战袍,双手驻剑,表情冷俊。阙台边为石狮另尊,按左牡右牝惯例排列,再有清乾隆年间墓碑一通,三分之一已埋于地下。
建陵石刻的雕刻手法略显粗糙,而且和以前的相比,也略小些许,从此可判断,肃宗一朝,大唐王朝的经济已经开始出现下滑。
建陵陪葬墓主要是郭子仪墓,因为来是路不顺,所以计划在回去的时候再去看,另外期于的陪葬陵说法一,有说陪葬五座的,也有说一座的,但是迄今并没有在建陵附近发现其他陪葬陵,建陵的陪葬陵成了一个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