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节:2、抑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抑情
留守蔡阳的樊娴都猝然病逝。
这位身体一向不算硬朗的老太太,在得知儿子、儿媳,乃至妯娌、侄子等人的噩耗后,终于彻底崩溃了。承受不了打击的樊娴都病情加重,没撑几天便撒手人寰。
等到蔡阳老家的族亲把丧讯报到棘阳时,刘黄、刘伯姬哭作一团。
依照丧制,做子女的理当回去奔丧,为母守孝,可眼下的局势迫在眉睫,岂容刘家兄弟二人轻易抽身?刘伯姬伤心之余,病势加重,没过一天,伤心过度、体力透支的刘黄也倒下了。伤痛未曾痊愈的我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她们两姐妹的职责,这几日忙得犹如一只陀螺,竟连二门都没迈出过一步。
棘阳汉军人心涣散,绿林军中的新市、平林二军本就是目光短浅的农民散军,有好处捞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还是相当高的,可是一旦遭受挫折,便立即打起了退堂鼓。
新军十万大军逼近,汉军不但军心不稳,就士兵人数上也远远不足,在这四面楚歌之际,刘縯和刘秀分身乏术,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抽身回蔡阳老家,此刻别说回去守孝,只要他们稍有离开棘阳之念,才组织起来不满一月的汉军便会即刻土崩瓦解。
于是,万般无奈之下,樊娴都的丧事只能拜托留守蔡阳的少数乡亲族人代为料理,刘縯、刘秀和李通三人则忙着到宜秋去搬救兵,以解燃眉之急。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谁也不曾想到,当初绿林军分散后的最后一支队伍--下江兵,这个时候居然恰恰辗转到了沘阳县宜秋。
下江军的首领不是别人,正是与我结下过梁子的王常与成丹。
当年我被绑作人质,为了解救我,最后连刘秀也被卷了进来。我很担心王常与成丹二人会因此心存芥蒂。若是此次谈判不成,王常他们不肯发兵合作……那可如何是好?
刘黄、刘伯姬两姊妹整日以泪洗面,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孝道乃是儒家学者的根本道德,可想而知樊娴都的死对他们这些做子女的打击有多大,特别是……受非常时期所累,他们居然没法为母亲完成最后一件人生大事。
据说刘縯这几天的脾气相当暴躁,军营中有但凡士兵有违纪者,轻则关押大牢禁食,重则被竹板打得皮开肉绽。
如此焦急地等了一天一夜,到了第二日晌午,善解人意的刘嘉悄悄托人带来口讯,下江兵同意会师,联合兵力一同抗击新军。
我把消息告诉了刘氏姊妹,她俩皆是喜出望外,总算略略扫却多日的阴霾,脸上添了几分笑颜。我找了个借口溜出房间,打算去找刘嘉把细节打听得再清楚些。
出门没走几步路,便见李轶站在中閤探头探脑,不停地踱步,一副踌躇的样子。我瞧着又好气又好笑,悄无声息地猫腰绕到他身后,冷不丁地在他肩上重重拍了一下。吓到他的同时我跳开一丈,故作惊讶地问:"季文?原来你在这啊!方才伯姬还问怎么好些天不见季文的影儿,还以为你当真也去了宜秋呢。"

李轶先惊后喜:"伯姬……刘姑娘真的有提到我吗?"
他说话的样子分外腼腆,我不由得对他增加了几分好感。其实这个小伙子长得不赖啊,品貌端正,家世也与刘家相当,不知道刘伯姬哪点看不上人家,居然一次都没给过他好脸色看。
我轻咳一声,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问道:"可有你堂兄他们的消息?"
"哦,那个……明后天应该可以赶回来了吧。"
"谈得怎么样?"
"还不错。下江军起初不愿合作,张卬与成丹极力反对,倒是那王常有些远见卓识,力排众议……这事最后算成了,接下来就看如何抵挡这次新朝的十万大军。"
我低头沉吟。下江军也不过才五千多人,加上汉军现有的兵力,就算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这样以少对多的胜算几率,仍是微乎其微。
我有多久没见过刘秀了?
好像自从回到棘阳,我和他就再没单独接触过,平时即使碰面,也不过是混在人群里来去匆匆。
这会儿他就在我面前,低着头,弯着腰,对着床上的刘家姊妹俩喁喁细语。刘黄关切地询问着他们兄弟去宜秋时的情形,正如我猜测的那样,刘秀的回答总是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把一趟惊心动魄的经历说得就和出门旅游观光一样轻松。
三个人都是极力避开母丧的伤感话题,在这种关键时刻,两姊妹也不愿意再给兄弟增添负担。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竟非常能够觉察出他们彼此间的关怀之情。
刘秀也是个不得闲的人,他和李通两个是刘縯的左右手,缺一不可,所以只在房里坐了一刻钟便离去。刘伯姬极力怂恿我去送他,我哪能不明白她心里盘算的那点小九九?
假如我矜持拒绝,反倒显得我矫情做作,索性大大方方地应承下来,一路将他送出门。
"回去吧,不用送了。"
短短半月的时间,刘秀却仿佛历经沧桑,一向温润清澈的眼底脉脉流淌着一种难言的悲切,但是嘴角仍是柔和地勾起一道弧线,看似在笑,我却觉得他在哭。
看着这样一张充满矛盾的脸孔,我那种心疼的感觉再次升起,胸口一热,不假思索地说:"想哭的话就哭出来吧。"
他肩膀微微一颤,眼睛快速眯起,笑容尴尬地凝在唇边,但转瞬又恢复自然,笑道:"说什么呢?"他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你也要多保重身子,恶战在即,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