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成庆府攻防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成林静静的站在成庆府的城墙上,看着东泰王国的士兵如潮水般向成庆府攻来,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境界。
李成林心中虽然不怎么害怕,但他还是被东泰王国士兵所表现出来的这次进攻强度惊吓到了,毕竟司徒龙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将成庆府拿下,既然有如此动机,司徒龙又岂会将手下精锐军团隐藏起来,又岂会不拿出手上真正的实力。
司徒豹站在东泰王**队的中间,指挥军队不断向成庆府的城门发动攻击。
如今成庆府的城门已经是饱受摧残了,就算是铁打的城门也经受不住潮水般的撞击,眼看就要坚持不住了,也许,很快它就会“光荣下岗”了,不用再承担他原有的使命,目前虽然它还是顽强的坚持着它固有的使命,坚持到最后一刻,站好最后一班岗。
司徒龙看到自己麾下的军队在这次攻战中,已经渐渐占据了有利的形势,他那颗紧绷的心,也渐渐开始舒缓了下来。
司徒龙心中明白:自己手下最精锐的军队,已经全部被派到了战场上,如果这次还不能取得这场攻城战胜利,那自己真的无法向王国内那些对自己“寄予”很高期望的人有所交代了。
幸好,自己在今天的这次攻城战中,已经有了前期的胜利,只要自己和士兵们能坚持下来,将这个战果坚持到最后一刻,那整个战场的胜利就非自己这一方莫属了,司徒龙想到这儿,心中更加充满了期待。
如果不是成庆府的战场空间忒小了点,司徒龙早就将他麾下的后备军派上了战场,早一步扩大了战果。
不过,司徒龙还是要派出他手上的另一支王牌军团。
司徒龙看到战场上的新变化后,十分果断的立即派出自己手中的王牌军队,重骑兵和重步兵调上战场。
司徒龙有这个动机,也是有他的想法:这时也是已经开始需要士兵们给那些可恶的华文帝国士兵一些适当的压力和教训了,否则,他们还以为有都了不起呢。
同时,司徒龙也必须乘热打铁,快速将成庆府拿下,率领大军向华文帝国的腹地进一步推进,起码要将川西郡拿下。
李成林看到东泰王国把重骑兵和重步兵也派上了战场的那一刻,他心中就非常清楚:今天的这一战,自己这一方已经是输定了,战场的形势对自己已经非常的不利了,谁叫自己的手下没有像东泰王国那些非常厉害的重骑兵和重步兵呢?
李成林心中同时也在像:如果自己手上也有对方手上相应的实力,难道自己就会输给他们吗?那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权到底归属于谁,还真的很难说。
李成林心中虽然这样想着,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这个虚无缥缈的“理想”上,他还是把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退却眼前的这个敌人身上,或者是说,李成林也想着该怎样向后撤退,保存兵力,徐徐图之。
“三华”将领看到东泰王国的军队正在不断增援着前线的战场,他们心中只有不断苦笑着,自己手下虽然还有一些士兵没有调到战场上,但那些都是一些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新兵呀,自己手上的老兵都已经调到了战场上与敌人厮杀,现在也所剩无几了。
调那些新兵上战场,只会给老兵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外,其他的还能做什么呢?
以他们目前的战斗力来说,他们是几乎不能帮助老兵杀敌,他们目前能做的,或者应该做的,也只能做一些军事后勤方面的工作。
“三华”将领和李成林的“遐想”中,错过了战场上战机的瞬间变化,再想起来组织反击时,已经错过了战场上的最佳时机。
现在成庆府的城门已经被东泰王国的士兵攻破了,东泰王国的重骑兵很快在城破的那一刻率先涌入城中。
试想,天下步兵中,又有哪支兵团的战斗力能抵挡的住重骑兵的进攻?
城破的那一刻,首先遭难的是那些作为“见习兵团”的新兵们,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上城墙的机会,所以李成林就把他们安排在城墙下的大街上,准备随时调用。
但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空,因为他们遇到了他们今生最大的“杀手”,重骑兵的冲击,步兵遇到重骑兵,最好的对策就是后撤,更何况,是这些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新兵们呢?他们不遭难,那才叫怪事。
李成林对这次的战败是很不心甘情愿的。
但事实就是事实,李成林在“三华”将领以及他的亲信亲卫的保护下,带着残兵败将一下子就向后溃退了四个城池,到了川西郡边缘的一个城市南冲城,这才停留下来,检查士兵后,发现能跟上来的士兵现在不到十万了。
也就是说,成庆府一战中,李成林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更多的士兵在溃退中做了散兵,或者是逃兵。
这对李成林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
如果李成林不能在这次战斗中吸取自己失败的经验教训,那李成林在今后的任何一场战争中,还会出现同样的遭遇,他的心中永远残留着一个结,而这个结会成为他成长的最大心结。
李成林坐在南冲城的城守府中,原先很苍白的脸色终于开始恢复正常了。
李成林的心中也是后怕不已呀,在成庆府时,如果没有自己手下这些人的誓死保卫,自己十之**已经成了东泰王国的俘虏了。
李成林在后怕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和帝国未来的走向。
李成林的心中也十分清楚,完全靠自己帝国现有的兵力,已经不能将那些入侵自己家园的“强盗”们驱赶出境。
李成林现在还不知道叶知秋又一次打了一场漂亮的背后突袭战,落虎坡遭遇战,要是知道话,李成林的心中,又不知该怎样想了。
或许李成林的心中充满了忌妒,或许认为帝国还有希望,这一切都不是很清楚。
但李成林现在并不知道叶知秋取得的战果,所以,他的心中十分的迷惘,因此想要借助外来势力,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个浅薄的道理。
李成林心中也十分清楚,但如果不请那些外来势力的帮助,帝国局面又将会变成怎样的呢?
李成林又该做什么选择呢?
现在的李成林想的更多的是想借助外来的势力驱赶入侵自己国家的三个强敌。
这些念头在李成林的脑海中不断盘旋着,怎么驱赶,这些念头也驱赶不出他的大脑深处。
李成林想到了就再也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上书给盛京城内的李成明,同时李成林还书写了一封密函给宰相柳筱冉,叫他在旁边给李成明施加一些适当的压力,好让李成明最终答应自己的请求。
高傲的李成林做出这个选择时,心中是一阵轻微的绞痛,因为李成林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出现今天这样的一个困境。
李成林毕竟在政治上还是很成熟的,所以他很快的就从这个阴影中“走”了出来,并准备着新的战争。
李成林虽然知道请外来势力也会承受一定的代价,但李成林现在也只能这么做了,在也许就是骑虎难下吧。
叶知秋取得落虎坡遭遇战的胜利后,立即把敌人的物资占为己有,以此来武装自己亲信兵团:天狼兵团。
当然,叶知秋也没有忘记和自己并肩作战的镇虏兵团和平虏兵团,也给了他们适当的军备物资。
现在叶知秋手中的三个兵团(天狼、平虏和镇虏兵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实力,这只是指士兵们的物资装备,而不是指他们的战斗力,不过,这些兵团经过这场战役的考验,虽然战斗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起码不再是一群菜鸟,虽然还比不上那些与他们作战的敌人的实力,但起码已经有了一搏之力。
叶知秋通过这一次的遭遇战,也意识到了自己士兵战斗力的问题,所以,他毫不犹豫的把士兵带到嘉峪关的附近进行大规模的练兵运动,将战场的主动权再次交给了郝连苍穹,虽然这样做,不管是对叶知秋,还是对华文帝国主宰和皇帝来说,都是不明智的,但叶知秋绝对不想再让自己麾下的兄弟们再遭受什么损失。
叶知秋的这个选择,虽然丧失了主动权,但帝国并没有完全消灭,帝国的战斗力还在,帝国只要稍微能抵挡一下敌人的进攻力度,叶知秋麾下训练后的士兵,可以收拾那些入侵帝国家园的敌人,毕竟那时的敌人已经是久劳之师了,就算叶知秋麾下士兵的战斗力还比不上敌人,但起码可以与敌人有一战之力,而麾下士兵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叶知秋做这个选择也是顶着相当大的压力,他不但要面对帝国上层的压力,还有自己麾下将领和士兵以及军管下的百姓的压力。
但叶知秋不得不这么做,叶知秋的作战意图是长远的,虽然,叶知秋也常说,士兵只有在战场上才可以获得最大的考验,但叶知秋心中却有那么一份不舍。
更重要的是,叶知秋麾下的兵力并不充沛,他损失不起,他只能图谋一些策略,以策略取代盲目的冲锋陷阵。
叶知秋对手上的五个兵团没有任何偏见,叶知秋让他们全部进行新的训练,而这次训练的程度也加大了不少,不过时间也很短暂。

毕竟,叶知秋的身上还承担着一路大军的使命,叶知秋也不是那种完全不负责人的人。
附近还没有逃离的百姓们看到这个情况后,先是非常的好奇,他们静静的看着叶知秋的训兵运动,但后来打听到这些正在训练的士兵全部是叶知秋手下的士兵,同时加上士兵们那训练的热潮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都深深的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吸引了他们那颗充满热情的心。
于是,有很多年轻人都十分踊跃的要求参加叶知秋的这支军队。
当然,叶知秋不可能把这些热血青年全部征集到兵团中来的,他只是吸收了少部分,把阵亡的兵团补充完整。
对于其他的人,叶知秋也让他们参加训练,不过,叶知秋的动机则是把他们作为一支奇兵来训练,也就是说,让他们成为“民团”这种性质的兵团,战时打战,闲时耕种。
当然,现在他们的动机则是参加卫国战争,保卫自己的家园不再受到侵犯,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再受到伤害。
华文帝国的这场卫国战争进行到今天,整个神方大陆上的所有大小国家都知道了这个消息,而且,各个国家都在酝酿着自己的军事行动,有的想直接介入到这场别的国家的战争中,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借口。
有的只想作墙上观,先看看形势再说。
有的只是想要保护他们原本就小的可怜的领土。
有的想要维持这片大陆的和平。
但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动机,整个大陆上所有的势力都沸腾了,做出他们相应的行动。
大陆公历1098年10月10日,神方大陆的北方,卢筒王国的皇宫议事大厅。
卢筒王国的国王卢戎生正看着自己手下几位亲信的大臣,久久不语。
军务司长官贺子寒沉思了许久后缓缓说道。
“君王,现在的形势,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我们有两个选择:一是参加对华文帝国的入侵战争,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虎磐王朝等三国瓜分华文帝国时,可以适当的分配到一些利益,但我们如果做这个选择的话,那就会让我们的左邻右里得到壮大的机会,最终他们会压制我国的发展,甚至会消灭我国。”
“原本我们东面的虎磐王朝一直有着很强大的实力,这也滋长了他们的野心,他们总想着侵略、侵略、再侵略,假如我国不是有着很强大的骑兵,臣想他们很有可能会选择我国作为他们侵略的对象。”
“二是我们选择和华文帝国结盟,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达到抑制我们两个强大邻居的目的。”
“他们这次发动对华文帝国的入侵战争,之所以没有通知我国参加,臣想有可能正是他们也不想我国再壮大吧,假如我们做出这样做的选择,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和虎磐王朝以及龙腾帝国决裂。”
“当然,如果我国的兵力能抑制这两国的话,第二个选择对我们是百利而无一害。但是我们做这个选择,还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华文帝国是否真有实力把入侵自己家园的三个国家驱赶出境,如果有这个实力,那我们和华文帝国结盟不为上策,但如果华文帝国没有这个实力,我们就不能做这个选择。”
作为军务司长官的贺子寒,他对现今大陆的形势看的还是比较透彻的,所以他才能给他的君王卢戎生提供两条参考性的意见。
身为臣子,贺子寒也十分清楚,他只能向君王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陈述一些发生的事实,而不能左右或者替代君王拿任何一个意见。
“君王,贺大人所说的话很有道理,而且,无论我们做出哪个选择,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也都要承当一定的风险和压力。我国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物资已经能够支持我国打上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不过,我国最终要拿出一个什么决策来,还由君王最终决定。”
听完贺子寒的话后,政务司长官的游鹤立即接过他的话说道,其实他的心中,还是很期待能打上一战,因为这样一来,他手上的那批物资就会很轻松的消耗掉,只有先消耗掉这批物资,才会有新的另一批物资制造出来,同时还可给国内那些贵族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所以,只要那些贵族们能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的会选择赞同,毕竟,打战并不需要他们亲自上战场的。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君王的最终会做出哪个选择了,众人的心中可谓是七上八下的,就像是有只小老鼠在他们的心窝上不停的挠着痒痒。
“君王,我们不管做出什么样的一个决定,我们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必须先要考虑到我军的战斗力和物资的及时供应情况,君王也有很久没有阅兵了。君王可以通过阅兵后,再做出决策也不迟。”
说这番话的人,他现在虽然在卢筒王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了,但他所说的话,是没有一个人会不给面子的。因为这个人就是卢筒王国君王的老师,前一任的政务司长官,他的门生几乎遍及整个卢筒王国高级官员中,甚至还有几个在其他的国家中担任要职。他就是司马子仪。
卢戎生面无表情的听着自己最宠信的三个大臣的分析,他心中其实已经有了选择。不过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家,即使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他也不会在表面上有所表现的。
最后卢戎生只是淡淡的说道,“孤王已经明白了该怎样决断了,你们先退下吧。”
八天后,也就是大陆公历1098年10月18日。
卢筒王国突然发表了一个国家声明,声明中言道:因为作为华文帝国的友好邦邻,卢筒王国不想看到华文帝国的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所以卢筒王国决定发兵支援华文帝国,两国同时结成永久性友好同盟国,无论哪一个国家遭受到别国的进攻,做为同盟国,他都有权力和义务帮助友国,两国要永远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卢戎生之所以会发表这个声明,是因为他之前派出官员和华文帝国的皇帝秘密交谈了一番,从李成明的嘴中获得了他想要的答案。
李成明之所以会答案从境外请势力,也是出于无奈。
李成明一是不想看到自己统治下的帝国成为别人的玩物,更不想自己统治下的帝国成为别人嘴中的快餐,另一方面,李成明也遭受到了李成林和柳筱冉两人的联手压力,李成明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条件下,第三,卢筒王国官员也给了李成明很大一些压力和互惠的条件。
同时,卢戎生派人和李成明谈判前先和虎磐王朝的皇帝商谈了一次,不过结果相当不理想:只要虎磐王朝的皇帝答应给自己相同的利益,那卢筒王国就会加入到三国联盟中,和三国并肩作战,瓜分华文帝国的利益。
但卢戎生没有想到是,他的这个“合理”要求却遭到了虎磐王朝皇帝的“无情”拒绝。所以,恼羞成怒的卢戎生才会选择与华文帝国结盟的,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上看出,国与国之间,有的时候还是要看他们的综合国力,不能纯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能轻易得到他想要的某些利益,那他还会这么劳师动众吗?
只因为,轻易得到利益的先决条件已经被人遏制住了,那卢戎生只能选择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了。
当然了,卢戎生这样考虑,也不会做出多大的牺牲,他只是口头上说说和华文帝国结盟,再说了,他的这份国家声明是否能得到华文帝国的同意还很难说,即使之前和李成明已经碰了一次面,但卢戎生所发表的国家声明也是一相情愿的做法。
虽然华文帝国现在很需要这样一个外援,但华文帝国毕竟还是一个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就有他的尊严,更何况,华文帝国的皇帝和高级大臣们是否能心贴心的走到一起来共同维护这份卢筒王国的国家声明,现在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华文帝国答应了卢筒王国的这份国家声明,那华文帝国就会按照条约中的规定,要求卢戎生出兵帮助华文帝国解决当前危机,这虽然是华文帝国急需要的盟友,但天下真的有免费的午餐?
而这一切,都在卢戎生的算计中。
卢戎生肯定要先看一下是一个怎样的时机,对他有利的话,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并很大方的出兵援助华文帝国;如果形势对他不利的话,那他出尔反尔,华文帝国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反正这个社会是要看实力说话的,你的实力强大,别人就只能害怕你,否则,他们就会欺负你没商量。
华文帝国有今天的命运,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整个大陆上的国家都知道华文帝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而他的军事实力却不是很强大的。否则的话,虎磐王朝等三个国家又怎敢发动这场入侵战争呢?
他们不就是看到了华文帝国的“软肋”所在吗?
国与国之间永远讲究的是利益,而非道义。
如果不能明白其中关键,无论是谁,最终只会吃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