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回 东部风云(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楚南天此人虽然是一名很有才华的总督,他无论在政务上还是在军务上,都有着相当天分的造诣。可惜他生不逢时,他一直都在李成林的压制下才能展现他的才华,就算是这样,他还获得了相当巨大的成就,整个东海郡在他的管治下,逐渐成为了整个帝国的财政赋税区,也成为了除盛京城最富有的郡制,这些都是楚南天出色的才华所带来的成就和结果。说他生不逢时,那是因为他遇到了李成林这个“病态”,一心想取代李成明成为帝国主宰的“病态”,否则,以楚南天的才华,他到今天绝对也不会只是一名总督,他十分有可能已经进入了朝堂中枢,乃至成为当朝宰相都有可能。而李成林的这次造反行动给东海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李成林几乎将东海郡的青壮年一扫而空,这样就严重影响了东海郡的农业耕作,要知道,此时正是进行春耕的最佳时机,而李成林的这些倒逆行事导致了东海郡几乎没有了足够的春耕人员;同时李成林离开东海郡这个大本营前,李成林也将整个东海郡的财政赋税席卷一空,现在的东海郡几乎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可谓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在这种情形下,就算楚南天有着通天的本领,他也无法一下子就能解决眼前这些大问题。
如今面对华政成和冷剑秋两支兵团六万人的围攻之战,楚南天实在是抽调不出足够的兵力来抵挡叶家军的进攻。这些都是摆在楚南天面前的大难题。不过楚南天并非是那种遇事就妥协的人,否则,他也无法做到今天这个位置了,毕竟楚南天的成长之路完全是靠他自身的打拼。
楚南天原先是出身一个平民家庭,这对于能做到总督地位的官员来说,在官场中也已经是个奇迹了,而楚南天能爬到今天这个地位,可谓是一步一滴血汗,他的成长之路也遭受过过多的打压、遭受过歧视、受过冤枉,不过楚南天都挺了过来,也通过他自身的努力,没有倚赖任何关系,做到一郡之首总督。
楚南天现在的想法和念头就是:无论抵抗叶家军的最终结局会是如何,自己绝对不能轻易认输,向叶家军投诚,虽然这样做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楚南天也算是帝国内一十分了解叶知秋为人的人,叶知秋虽然不是一个好人,但叶知秋绝对会将帝国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他的行军和部署上,对百姓不但是秋毫不犯,而且还多方的照顾百姓,如果叶知秋不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话,那甘宁郡就不会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要知道,如今甘宁郡的发展和经济水平几乎已经赶上当初东海郡最富有的时期。说实话,在整个帝国当今朝臣中要想找出一个能让楚南天感到十分敬佩的人,也只有叶知秋了。首先叶知秋是一名病人加书生领军出征,这首先就打破了一个惯例,书生领军的惯例,毕竟帝国一直以来都实行的是军人领军,文人从政的治国格局;其次叶知秋自从出征以来,几乎就没有什么败绩,虽然有败过,但都是以小败获得大胜,这也算是一种军事部署策略吧,要知道,就算是帝国乃至大陆上那些成名已久的将领们也没有这份殊荣,谁也没有敢称常胜将军,也从来没有人做到一生无败绩(虽然叶知秋领兵的时间较短,后面还有很多领兵的时间),而且叶知秋在三年前的那场帝国之战中所有的表现,已经吸引了整个帝国各地的文人书生和青年士兵,这些影响力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第三,叶知秋在帝国之战结束后,竟然懂得激流勇退,更是这样做的,这需要何等的心胸、睿智和气魄,楚南天自问他无法做到这点;最后,叶知秋对百姓的爱护精神和对士兵以及家属的一系列行为,都说明了叶知秋是个做大事的人,也只有做大事的人才能吸引楚南天的眼球。试问帝国内那些出名的政客和将领们,又有谁能做到叶知秋这个境界呢。当然了,楚南天并非对叶知秋百般的推崇,叶知秋身上也有楚南天无法理解的行为,比如:叶知秋对军队掌控的行为,这个行为就无法获得楚南天的认可。不过能相当的大部分得到楚南天的认可,也算是一种荣幸,毕竟帝国内也只有叶知秋有此殊荣。
楚南天这几次一直在动员松山府内仅有的常规军以及当地的士绅和府城内的居民们,楚南天的这些行为是希望这些人能摆下各自的成见,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共同抵挡叶家军的进攻。但很可惜的是,楚南天虽然有足够的才华和政务手腕,但他并不能完全理解各自阶层的利益和需求想法,这就决定了楚南天根本无法能同时获得这些人的全力支持。说实话,帝国内除了叶知秋又有谁能完全抛开各自的成见,真正懂得各自阶层的利益和需求呢。如果叶知秋的脑海中也没有那几千年的理论知识,也许叶知秋也无法做到这点吧。而这样的对比,已经决定了这场内战的最终结局,谁才是这场帝国内战的最终赢家。
华政成等到冷剑秋率军赶到自己临时的驻扎地后,立即召开了一次临时军事会议。参加人员是两个兵团的正副兵团长,各自的作战参谋以及六名联队长(每个兵团有三名联队长,各统帅一万名士兵)。华政成召开这次临时军事会议的宗旨就是要如何以最下的代价拿下松山府,根据叶知秋的部署和作战指令,叶知秋并不想在这场内战有着过大的损失,也不想将这场内战的规模弄的过大,能劝降的一律劝降,决不动武,只有那些死忠份子,叶知秋才会下令进行武力干涉和威逼。而根据暗夜分队获得的情报,叶知秋十分器重楚南天,欣赏楚南天的政治才华,如果可能的话,叶知秋定当想要收服楚南天能为其所用,这些小的细节,华政成虽然还不是十分的清楚,不过根据战场的临时需要和对对手的尊重,华政成这段时间也进行了足够大的调查工作,有关楚南天身赋才能的情报,华政成也已经获得了一些情况和想法。所以说,只要这场内战结束后,华政成就会得到叶知秋的器重和重用,这就是叶知秋用人的一些准则。
“各位,根据叶帅的作战指导精神以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这次出兵攻打松山府要做到以下几点,希望大家都能遵守。第一,先用武力威逼松山府,不间歇的攻打松山府,不让楚南天和城中的驻军有丝毫的休息时间,这是用兵策略,这次围攻松山府的兵力虽然只有我麾下的雄鹰兵团和冷兵团长麾下的猛虎兵团,但这已经完全足够了,至于兵力分配,我觉得只要围攻松山府的三道大门就可以了,我们也要发挥人道主义精神,留给对手一线希望,这样一来,我们遇到的抵抗也会少了许多,当然了,如果能一战就拿下松山府也不是什么坏事,不过我们也不要抱有这样的希望;第二,我们进城后,要对当地的百姓和各个阶层奉行秋毫不犯的原则,不允许动百姓的一针一线,不许烧杀抢掠,否则,就算是我能放过大家,叶帅麾下的军法队也不会放过大家的,这点希望大家尤要记牢;第三,面对我们的对手,东海郡的总督楚南天大人,我们力争要生擒,最好能劝其投诚,而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我的作战参谋顾宗南(原先雄鹰兵团的作战参谋乃是袁世风,自从叶知秋激流勇退后,袁世风当任甘宁郡总督,他就卸下了雄鹰兵团的作战参谋一职,而这个职位就由顾宗南接任)负责;第四,我们一旦获得了东海郡军事行动的胜利后,要分兵前去支援许兵团长的任务,虽然我们这里是整个帝国内战的一个关键点,但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许兵团长的各项行动而展开的。大家是否还有其他建议,如果没有了,那大家就按照这个计划来展开行动。”华政成身为这场战役的总负责人,他率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这个看法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因而各将领都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就算是猛虎兵团的兵团长冷剑秋也没有意见,虽然之前他对华政成的军事行动有自己的看法,但他已经通过叶知秋获得了他想要的军事行动指挥权,而且也获得了成功。既然大家都没有任何的反对意见,那大家就必须要按照叶知秋当初制定的军人行动精神来行事:服从上级命令。
松山府战役随即就要爆发了。
华政成安排好各个联队的任务后,就对松山府发动了第一次进攻,这次进攻虽然带有试探的性质,但这次进攻并不亚于总攻。两个兵团六个联队,以每两个联队为一队向松山府发动进攻,华政成这次试探性的进攻根本就没有留任何的后备兵力。华政成的想法是想乘着这次试探性的进攻,最好能拿下松山府,如果不能,那就等下次发动总攻时再拿下也不迟。反正华政成的想法是不让楚南天获得丝毫休息的机会。

楚南天担心的问题终于出现在他的眼前,虽然他还没有做好任何防御的准备工作,但他心中也十分清楚,战争并非要等双方都准备好了再开打的,否则,这也不叫战争了。
楚南天现在能做的事,就是要凭借他手上仅有的三千常规军尽量防守松山府,松山府的兵力远不如叶家军这次攻打松山府的兵力,同时装备和武器上也不如也家军,更重要的是,士兵的士气和作战能力都不如叶家军。因而这样的战役对整个战局来说,都已经行不成多大的问题。就算是松山府的城墙上有着良好的防御设施,也着充沛的防御物资,都已经影响不了大局了,这点,楚南天的心中也十分的清楚,不过,身为一名当地总督,一地最高长官,虽然这是一场内战,但楚南天还是要坚持抵抗一下的,否则,就算是今后叶知秋向自己伸出橄榄枝,自己也无颜在叶家军的各个同事间出现,这也许就是书生身上独有的傲骨吧。
袁世生麾下虽然只有几千人的枪骑兵,但他率领所部赶到温岭郡后,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造反派所拥有的兵力远远超过枪骑兵的兵力,但这些少数民族份子并不敢在第一时间内对枪骑兵发动进攻,哪怕是一场试探性的进攻也不敢,可见袁世生身上拥有足够运气的同时,也反应了当地少数民族份子的胆量和气魄是如何了。其实只要这些少数民族造反分子只要敢迈出一步,袁世生及其麾下的枪骑兵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好运还真的很难说。毕竟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地方基本都是一些丘陵和山坡,而这样的地方并不适合骑兵作战。
袁世生赶到温岭郡后并没有对当地的官员进行清洗,也没有胁迫哪位官员下台,袁世生到了温岭郡后,只是从当地官员的手中要了充足的物资粮草后,他立即率领所部赶到了少数民族份子暴乱的居住地的边缘,袁世生的动机就是要胁迫这些少数民族暴乱分子,让他们放弃斗争,起码可以让这些暴乱分子暂时放弃进攻,哪怕是这些少数民族分子只要呆在原地不动也是好事,这样也能减少叶家军展开的这次内战军事行动所要花费的代价。
许成宗一直跟在袁世生的身后,但袁世生率领枪骑兵开赴温岭郡之后,许成宗并没有再跟在枪骑兵的身后,为其收拾残局,而是兵锋一转,向云泉郡方向进逼。许成宗的军事行动宗旨就是要协助华政成发动松山府会战,不让云泉郡有兵力前去支援松山府,这对许成宗来说,并非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难题,以魔狮兵团的兵锋实力,整个云泉郡还真的没有任何兵力可以阻挡魔狮兵团的兵锋势头。要知道,三年前的那场帝国之战,东面的宏圣帝国和东南的文齐帝国的两支军队曾在云泉郡的泉水镇举行过几场重大的战役,而自那以后,整个帝国的居民再也没有人敢到泉水镇定居,可见,当年的那场战争的影响何其深远。不过这些并非能影响到许成宗这次进军的速度和决心,虽然整个云泉郡并没有足够的兵力,但当地的治安说起来并不什么十分的理想,大规模的械斗是家常便饭,这些多少会影响到魔狮兵团行军的速度。不过许成宗已经做好这一切的准备工作。许成宗相信整个云泉郡无人可以抵挡住自己前进的步伐。
许成宗有这份雄心壮志,那是因为许成宗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虽然当地有相当规模的大型械斗发生,但这些人勇则勇亦,可惜没有充足的资源,也没有出色的计谋,虽然说计谋是建立在实力这个基础之上,但这些勇猛的当地械斗居民遇到了经历过几场暴风雨的魔狮兵团,他们也只能望其向背而叹息,只有溃败,不停的向后溃败。许成宗虽然率领魔狮兵团进军云泉郡,但他此时还进行了分兵策略,让其助手,也就是魔狮兵团的副兵团长胡宗山率领一个联队向云泉郡首府泉州府进军。许成宗则率领魔狮兵团其他两个联队准备横扫云泉郡的其他府、城,起码可以威逼这些府、城的当地官员们,让其不敢站出来响应李成林的造反行动,也不敢前去支援邻郡东海郡松山府的楚南天所有应付叶家军的任何一场军事行动。
许成宗分兵策略是建立这样一个实力基础之上的,许成宗命令袁世生前去温岭郡,华政成和冷剑秋攻打东海郡,自己和胡宗山则是在温岭郡和东海郡之间的郡制云泉郡中驻军,一方面协助这两个郡制的兵力行动,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威逼云泉郡的任何一个府、城。这样一来,三个郡制之间的兵力完全可以达到协同作战的基本格调,无论哪一路兵力需要支援,邻居的其他两路大军都会在第一时间内赶到需要支援的友军处。
帝国东部地区虽然有六个郡制,但叶知秋此时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同时攻打这六个郡制,因为叶知秋要留下一个兵团镇守嘉峪关乃至整个甘宁郡,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帝国之外的敌人不会前来攻打嘉峪关,甘宁郡内也没有任何一个敌人敢站出来反对叶知秋,不过必要的小心谨慎还是需要的,所谓小心驶的万年船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同时叶知秋还必须要保留三个兵团的兵力围困盛京城,叶知秋绝对不会再给李成林任何一个机会从盛京城中打出来。因而叶知秋也只能制定眼前这个不是十分完美的战局,先控制帝国东部最富有、最动乱、李成林的死忠分子的领地,至于剩下的泗宿郡、泰安郡和淮潍郡,叶知秋相信只要先解决了眼前这三个郡制,许成宗和华政成定会率领所部再去攻打,而且这三个郡制的官员并非和李成林铁板一块,他们虽然也发表了支援李成林的声明,但这些都是在李成明处于绝对下风时所发表的声明,而且到现在为止,泰安郡到现在还没有发表支持李成林的声明,这些都说明了叶知秋暂时绝对不能强行攻打这三个郡制,毕竟这三个郡制之间也存在一些必要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毕竟这三个郡制的关系远比现在攻打的这三个郡制关系要复杂的多,彼此之间也保持着一种常有的协助联系。因为叶知秋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是叶知秋制定军事策略时考虑到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叶知秋到现在还没有命令许成宗等部强行去攻打这三个郡制的原因。
李成林回到皇宫中后,首先是看望了他的母后,陪着帝国皇太后先聊了一些家常。李成林和皇太后聊天的意图是想从皇太后的嘴中获得一些处置李成明和李成明皇后的信息,虽然李成林并没有开这个口,皇太后也并没有说出她自己的看法,但聪明的李成林还是明白了皇太后的意图。皇太后的意图则是现在还不想处置李成明及其皇后,虽然她并不怎么喜欢李成明,但毕竟李成明也是从她身上掉下的一块骨血,这是皇太后不想看到的现象,起码是在李成林还没有坐稳江山之前,皇太后不想看到李成林如何处置李成明的家庭惨剧,因为皇太后的意图则是想要囚禁李成明,哪怕是囚禁李成明一辈子。
李成林并没有在皇太后那里获得他想要的答案,李成林的心中虽然很不高兴,但李成林知道眼前并非是动李成明的最佳时机,起码他**下的位置还没有坐稳,他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坐稳**下的江山。李成林想到这里,他就吩咐身边的贴身太监,也是升为太监总管的小喜子叫人将李道君、周天华、司马俊和卢春华等将领叫到自己的面前来,因为李成林已经有点等不及了,他的心早已经痒痒的了,所以他要迫切对盛京城外的叶风等部展开军事行动了,无论这场军事的最终结局会怎样,李成林并不想束手待毙。这不是李成林不相信他麾下的几大将领,毕竟他对叶知秋的恐惧心理还没有完全恢复,他也深知叶家军的战斗力,这不是可以用语言能形容出来的,毕竟这是心理病。李成林现在急需要一场战争来洗脱他的内心疾病,也洗刷他这么多年一直隐藏的阴影。
盛京城防卫战即将要展开,这一战一旦爆发,绝对是一场腥风血雨的大战,是一场无法估计损失的大战,是一场决定这场内战最终胜利走向的大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