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回 全面收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许成宗能取得南冲城会战的最终胜利权,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许成宗麾下新投诚过来的胡宗山将领,正是在这个人的多方努力下,成功的击退了司徒龙的多次进攻,甚至到了防守最危险之时,也正是胡宗山身上那股“匪气”和悍气,才能多次击退司徒龙对南冲城的进攻威胁。这点,也是叶知秋给予了胡宗山充分的肯定,也给了胡宗山足够的奖励。
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叶知秋才取得了他当初制定的两线作战策略和计划,但这个代价也是相当的大。
叶知秋虽然取得了他当初制定的两线作战的胜利,但叶知秋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兴奋,叶知秋心中很清楚,他此时手上的士兵已经是再也不能承受一场战事了,甚至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役也没有这个实力了。叶知秋现在必须要进行全面收缩战略,把兵力全部集中在甘宁郡,一是让士兵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整,也可对兵团补充一些新的血液;同时也可让那些阵亡的士兵得到安息,让那些阵亡了士兵的家属也可以得到丝微的舒缓,让受伤的士兵得到最好的医治。叶知秋知道,如果他想要实行全面收缩计划的同时,盛京城内的那些“高层”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弹压叶知秋的机会,所以这个时候也正是叶知秋加强对盛京城内的某些“公关”策略,这是必需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事。
叶知秋虽然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并没有完全解决李成林面临的战场危机,南冲城战役中,司徒龙虽然战败了,但他手上的兵力并没有折损多少,而叶知秋为了今后作战的整体需要,叶知秋必须要实施全面收缩策略,换句话说,叶知秋现在必须要放弃之前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这是眼前暂时的放弃,这个选择,叶知秋不得不做出选择,否则,等司徒龙缓过气来,那叶知秋将会陷入到司徒龙的反攻中,虽然叶知秋并不害怕和担心,但如果真的陷入被动局面的话,这就不是叶知秋的作风了,再说,叶知秋取得了战场的胜利,而他却放弃了分割战场的利益,就这个做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明白的,这也让司徒龙有所顾忌吧,所以,叶知秋根本连自己今后的战局都无所顾及,他又怎么可能管得了李成林的生死呢?
叶知秋现在必须要对手下所有的士兵负责,不管是那些还活着的士兵,还是那些已经阵亡了的士兵。叶知秋现在面临的选择就是:重新积蓄力量为今后整体作战的计划做些准备。可以说,叶知秋现在最大的“敌人”不是入侵华文帝国的那些国家的兵力,而是华文帝国内的高层。帝国内的高层绝对会对叶知秋下达新的作战命令,决不会让叶知秋得到丝毫的“休息”机会;同时,这些高层还可能要分享叶知秋之前所取得的成就,这也是叶知秋在实行全面收缩计划必须要面对的压力,只要叶知秋能顶过这次压力,或者说,叶知秋能分化这些压力,叶知秋就能重新站起来,重新成为新一代的神话,不过之前,叶知秋必须要承受比任何人都要大的压力,叶知秋必须还要有一个非常合适的理由才能让帝国内的高层相信叶知秋的“苦衷”,那些高层才会同意叶知秋主动实施全面收缩的战略。
叶知秋先后取得了两场战争胜利的消息如同雪花般向大陆各个角落传播了开来,这也是叶知秋头疼的问题,一旦帝国高层知道了这些消息后,他们定当要求叶知秋继续分兵追击铁真或者司徒龙这两路大军,而这个选择则不是叶知秋暂时所要考虑的。
铁真战败后,他做出动选择是向娘子关附近撤退,想要和国内的援军汇合一处,这也是铁真无可奈何的选择,企图实行新的作战计划;司徒龙战败后,他也没有做多少思考,也向鹧鸪关方向撤退,准备重新积蓄力量再次向李成林发动进攻,而李成林也没有力量再次面对司徒龙的进攻,即使司徒龙撤退时,李成林手上也没有力量追击司徒龙手中的残余兵力,即使李成林手上有这个兵力,估计李成林也没有这个胆量。不过,这些暂时不是叶知秋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叶知秋又有了新才问题和选择。
叶知秋把许成宗等部全部调回甘宁郡后,立即下令所有还活着的参战士兵在一柱香的时间内赶到烈士公墓参加阵亡士兵的入墓仪式。叶知秋这样做的动机就是让还活着的士兵都清楚,即使是已经阵亡了的士兵,叶知秋也绝对不会弃之不管的,无论是活着的士兵,还是阵亡了的士兵,叶知秋对他们都十分的重视。
入墓仪式是由叶知秋亲自主持举行的,参与的人群除了叶知秋麾下的各级将士外,还有当地的百姓乡绅和士兵的家属,包括那些还活着的士兵家属们。整个入墓场面可以说是“哀鸿偏野”,一片愁云惨雾,叶知秋的心情也不怎么痛快,追随自己的士兵为了这场可恶的战事现在是大部分都已经是魂飞魄散了,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成为了自己迈向成功的阶下尸,虽然叶知秋并不想承认这点,但这个却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叶知秋在“烈士们”入墓时,深深的向公墓鞠了一个很深的躬。虽然叶知秋的这个举止并不能让那些已经阵亡的士兵活过来,但叶知秋这个举止并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发自内心中的真诚,叶知秋知道,没有这些已经阵亡的士兵奋力一战,叶知秋现在绝对已经成为了铁真的俘虏,更别说是叶知秋还能取得两线作战的胜利。尤其是天狼士兵的阵亡,对叶知秋的打击是相当的大,也让叶知秋内心中更加的感动不已。同时更让叶知秋深深的自责不已。不过,也正是这一战,让叶知秋成熟了许多,是真正的成熟了许多。
夏丝蝶看着叶知秋站在公墓前久久静静无语,夏丝蝶知道,叶知秋这是在自责,自责自己的无能,自责自己的自私,自责自己的自以为是。夏丝蝶很想上前劝慰叶知秋一声,“夫君,身为一名士兵,战死沙场也许是他们最好的归属;身为一名统帅,夫君已经做的相当好了,统帅的责任就是要保卫一片土地的安宁。”不过夏丝蝶并没有上前劝慰叶知秋,夏丝蝶知道这个时候劝慰叶知秋,叶知秋的心中也许会好受一点,但叶知秋的心中定然会留下一个心结,而这个心结只有让叶知秋自己自行解决,才不会留下任何危害和阴影。夏丝蝶要做的事是从背后默默的给予叶知秋无私的帮助,夏丝蝶不遗余力的在叶知秋的身后帮助叶知秋,比如这次烈士入墓仪式,夏丝蝶帮助那些已经阵亡了士兵的家属,虽然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了一定的抚恤金,夏丝蝶也知道,金钱并不能挽回他们失去儿子、丈夫和父亲的那种痛苦,但这也是叶知秋和夏丝蝶唯一能做到的了。烈士家属能得到一定的金钱补助,起码他们的生活在短时间内会有所保障,而且还有了一份特殊的荣耀(烈士家属称号),同时,也让那些活下来士兵们的心中有了一种依托和保障,他们在前线作战再也不会担心家属的生活问题。叶知秋的这个做法虽然有一定的收拢人心的嫌疑,但叶知秋这个做法要远比帝国,甚至是神方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要好,大陆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对阵亡了的士兵从来是不闻不问的,即使他们参军也得不到任何的物资保障,更别说生命保障了(当兵是强行的,或者是府兵制)。叶知秋打的旗帜则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这让士兵们的情绪远比那些只知道自己利益的高官们好上N倍的。
盛京城内的皇宫。
李成明再次召集帝国的文臣武将重新议论有关叶知秋要求军备物资一事。
自从三天前,皇宫议事大厅中不欢而散,结束了议论叶知秋一事后,李成明的心中一直不怎么痛快,但身为一国主宰,李成明又怎么能过于“小气”呢?不过,李成明知道,叶知秋申请军备物资的问题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回复,否则,李成明也知道会失去好不容易与叶知秋之间建立的那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李成明虽然知道叶知秋现在还被铁真围困于兴安府,不过,正如李道群所猜测的那样,叶知秋定当会从铁真的包围圈中冲出来的。因而李成明必须要处理好叶知秋申请军备物资这个问题,一是让叶知秋明白,他叶知秋现在是深得帝国皇帝的器重;李成明借着这个机会也想要朝中的文臣武将都明白,他李成明并不是像他们心中想象的那样不堪。李成明这个时候还并不知道叶知秋不但从铁真的包围圈中冲了出来,而且还“成功”解救了雍亲王李成林被围困的危机。这也不能怪李成明现在还不知道叶知秋已经战胜的消息,一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信息传送还是非常的落后,同时,叶知秋也并没有想过要在取得战争胜利之后,就向皇帝上奏折报告这个“好消息”,最重要的是叶知秋想要全面收缩,如果这个事情成为了事实,李成明和那些高层即使再下什么命令,那也是后话了。可以说,李成明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也是叶知秋刻意为之的结果。

如果李成明已经知道了叶知秋这些“伟大战功”的消息后,李成明的心中又有什么感想呢?他还会这么不遗余力的帮助叶知秋解决军备物资问题吗?
柳筱冉这次比谁都要先到皇宫议事大厅,柳筱冉这么用心并不是为了帝国的利益,而是柳筱冉想知道叶知秋到底想要玩什么鬼把戏,叶知秋只是一名帝国的军事统帅,他竟然敢向帝国的主宰要这要那的,这在帝国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身为帝国的宰相,柳筱冉这次还真的对叶知秋充满了好奇。
“各位卿家,朕今天召集大家来还是为了商议有关叶知秋需求军备物资一事,朕希望各位卿家能在今天商议出一个结果来。”李成明看到大厅内该来的大臣都来了,甚至连不该来的大臣也来了,李成明虽然心中压着一股火,但他仍然用十分平淡的语气缓缓说出他今天召集众臣来的目的。
“皇上,微臣认为叶知秋的要求十分的过分,哪有臣子敢向皇上开口要这要那的,这是大不敬之罪,微臣恳请皇上不要开此先河,即使不追究叶知秋的大不敬之罪,也绝对不能轻饶了叶知秋这个狂妄的人,同时,微臣也恳请皇上罢免叶知秋军事统帅一职,以这样一个狂妄的人,是很容易会在军事上犯错误的,皇上如果把兵权交给这样的人,微臣真的很担心他是否能完成皇上交给他的使命。”开口向李成明建议的是户部尚书周种。周种此人在帝国内一直是以敢于直言出名的,要知道,周种的年龄可并不是一个很老的人,他只不过是三十多头而已。同时,周种此人并没有加入帝国内的任何一个阵营中,他是傲然于朝中上下。雍亲王李成林当初为了扩大自己的阵营,也曾派人多次“邀请”过周种能加入到他的阵营中,为他卖命。周种不但严词拒绝,而且还把那些来买弄口舌之人大骂了一顿。李成林在敬佩周种有着强硬骨气的同时,也让柳筱冉再次试探一下,结果当然也是不欢而散。
柳筱冉没有想到这个不怕死、不怕得罪人、更不拉帮结派的周种这次竟然和自己“站”在同一个阵营上。柳筱冉自从上次与周种发生了“口舌之争”后,柳筱冉再也没有和周种有过“亲密”的言谈,不,应该说,是周种再也没有主动找过柳筱冉商议过正事,除了在朝中会面外,两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共同语言。
柳筱冉虽然还没有主动开口说出他心中的观点,但柳筱冉的心中也是持着与周种相同的看法。不过,老成的柳筱冉是不会轻易说出他心中的观点,自从李成明上次“主动”把李小语下嫁叶知秋没有同柳筱冉商议,柳筱冉就几乎再也没有怎么理睬过国事。这不是这些政客们的心眼过小,而是这些政客们为了自己心中那一道衡量是非标准的“尺寸”在作怪。
李成明静静的听着周种的观点,李成明也知道周种的观点并不是站在任何一个阵营角度考虑,应该说,周种有这个观点,那是因为周种是站在他个人的角度认为叶知秋向皇帝申请军备物资一事过于嚣张或者狂妄,这也是因为周种此人是一个“老古董”,一个只知道忠君思想的老古董。
大厅内的众官员听到周种这个观点后,顿时像菜市场那样“吵闹”了起来,很多的官员都强烈支持周种的观点,也有收了叶知秋好处的官员们和那些不得志的已经投入到叶知秋麾下效力的官员们则不遗余力的与持着周种相同观点的官员们争吵了起来,这个场面哪里还像是皇宫的议事大厅呀,和菜市场简直是一模一样嘛。不过,这些高官们肯定没有去过菜市场,所以他们肯定不知道菜市场是个什么涵义。不过,众人也都明白了在议事大厅中像这样的争吵肯定给皇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坏印象,但事情到了这个关头,他们不争吵,那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他们的立场。
李道群和李小语两父女静静的站在一旁观看着议事大厅中发生的争吵,李道群看了李小语一眼,准备站出来为叶知秋说话,不过却被李小语阻止了。李小语的阻止行为让李道群很不解,李小语回盛京城的目的不就是要帮助叶知秋在李成明的面前争取到军备物资吗?李道群在诧异的同时,心中也在想着李小语心中在想什么?难道女儿已经放弃了要帮助叶知秋的想法。其实李小语并没有改变主张,而是李小语知道这个时候站出来帮助叶知秋肯定是不明智的,李小语要等大厅内的官员们争吵的不可开休的时候,皇帝李成明肯定会不耐烦,那个时候再站出来帮助叶知秋才是最明智的,而且最终拿主意的人还是李成明。这不是说李小语比其父亲更懂得明哲保身,而是李小语在回盛京城时,叶知秋曾与李小语说过,朝中官员肯定为这件事情争吵的不可开休,叶知秋同时也要求李小语不要在这个时候向皇帝进言,而是等皇帝不耐烦时再向皇帝进言。李小语原本根本就不相信叶知秋料事会这么的准,当李小语亲眼看到这个情形时,李小语的心中对自己这个夫君更充满了好奇心。是的,作为一名妻子,李小语现在也许还不合格,不过,作为一名妻子,李小语肯定希望自己的夫君是最出色的那一个。
李成明看到大厅内的争吵还在继续,原本心中就压着一股火,而这个时候的李成明似乎再也压不住心中的那股无名之火,李成明似乎也要让大厅中的一干官员知道,在帝国内,谁是真正的主宰。
“各位卿家吵够了没有,朕叫你们来的目的不是争吵,而是要想出一个合适的主张来处理叶知秋要求军备物资一事。”李成明强压着火气大声的喊道。“如果你们还像这样继续争吵下去,那朕就先请你们回家闭门思过一番后再来商议朝政。”
“关于叶知秋申请军备物资一事,朕的心中已经有了决定,朕决定给叶卿家一个兵团的军备物资,没有叶卿家在前线作战,你们这些人还能在盛京城中这么争吵不休吗?大家不要忘了,只有前线的战事平安,帝国才会得保一方平安的。”李成明看到大厅内的官员还想继续争吵,李成明再也压不住心中的那股无名之火,立即十分“果断”的说出了自己的主张,也不给大厅内的官员有任何“反驳”的机会。李成明这回,终于神气了一把。
李小语听到圣口一开,心中顿时松了一口气,李小语与李道群相互望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同时也对远在前线作战的叶知秋充满了敬佩(李小语在大厅内官员争吵的时候把叶知秋与自己说过的那一番要等的话原封不动的说给李道群听),因为李小语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虽然这个过程并不怎么“光彩”,也不是她的一己之力,但关键是结果,而非过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