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5章惊天巨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宣从皇宫离开的时候,已是黄昏。
知道消息的德宗皇帝忙于应付那些上书反对他御驾亲征的大臣们,也顾不上召见他,只有朱瞻基闻讯到了朱瞻灵的宫里,与他略略相叙了一番。
不过,李宣回到府中的时候,德宗的圣旨也到了,实授他为都察院监察御史,从五品。所谓御史,就是履行监察监督百官的官员,言官,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监察部门公务员。
李宣长出了一口气,抗旨拒婚风波总算揭过去了。至于如何处理朱瞻灵和柳如是的事情,他还是两眼一抹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天黑的时候,居然来了两个稀客:萧万长父女。
因为下定决心要撤藩护卫,德宗终于还是赦免了萧万长。但为了不引起藩王势力的激烈反弹,将其贬为庶民。
李宣没有见他们,让李福出面应付了一下。萧万长父女略微坐了一坐,说了几句客套话,留下一个流金的小匣子就离开了,说是李宣父母留给他的东西,特意来交还给他。
李宣没有打开就直接交给了柳如是收藏起来了。他没打算看,那是过去那个“李宣”的,他的一切已经都属于过去,如今的自己有自己崭新的人生。
&&&&&&&&&&&&&&&&&&&&
一周后,在一片反对声中,德宗还是御驾亲征了,朱瞻基监国镇守燕京,杨士奇等大臣辅佐。
谁也没有料到,德宗这一去,差点命丧漠北。
德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燕京出发,直逼大同。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月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2月1日,春节前夕,新明军进到大同。瓦剌军队为引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执意蛊惑德宗坚持北进。
除夕夜,前军先锋林和所部10万人在沙井遭遇瓦剌军埋伏,全军覆没。后方的新明军队闻听前方惨败,惊慌撤退。
后撤途中,王振本来想让德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一下自己当朝大太监的赫赫威风。但后来,他又想到,他在蔚州占有田地甚多,又怕大军行军路过踩踏损坏他的田园庄稼,又命令行军路线改变。
改道宣府。到了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新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
3月13日,新明败军护卫着德宗狼狈逃到了土木堡。
瓦剌军紧逼明军。德宗派出大将永定侯朱勇率3万人阻击瓦剌军队。但朱勇作为皇族,实在是志大才疏,既无勇武也无谋略,是一个徒有虚名的草包。在谣儿岭,瓦剌军在两山夹击新明军,新明军大败,朱勇死于乱军之中。
土木堡是居庸关通往宣府道路上的一个驿站。四面环山,无险可守,又高亢无水,在这样的地方驻扎本是兵家大忌。但德宗在惊惶中一味听信王振的蛊惑,不顾众臣的劝阻。第二天拂晓,瓦剌军四面包围了土木堡。

新明军已经断水两天了,掘地三丈仍不见水。土木堡南面虽然有一条小河,但已经被瓦剌军队占领。
尽管如此,新明军此时还有30多万之众,也还有机会。知道新明军人多势众,瓦剌军队要求和谈。德宗派随行的兵部尚书匡立方,也就是跟随燕王朱瞻佑谋反的前兵部尚书张阳明的继任者,前去跟瓦剌谈判。
谈判很顺利。瓦剌军暂时后退。但就在这时,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阉贼下令移营就水,因为人多,又渴了好几天,军士急于饮水,队伍失去了控制,行伍大乱。
瓦剌军队趁机展开猛攻。新明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新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新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
德宗与亲兵乘车突围,失败,被俘虏。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新明50万大军,几乎被全部斩杀殆尽。
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汉族皇帝成为异族的俘虏,只有西晋的怀、髦二帝,以及北宋的徽、钦二帝。那个时候,国破家亡,皇帝被掳,还情有可原,但现在的新明是全盛之天下,皇帝居然也成了俘虏,真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之所以如此,与王振专权和德宗指挥无方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并不能证明,新明国力低于瓦剌,新明军队的战斗力比瓦剌骑兵差。
消息传回国内和燕京,新明朝野乃至坊间,都是一片哀声。老百姓不用说了,惶然不安,害怕瓦剌军对趁势入侵,劫掠自己的故土家园。而读书人、士子,则痛哭流涕,哀声遍地,视为民族的一大耻辱。
一时间,唾骂王振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快便席卷了大江南北。
这还是次要的。紧接着,瓦剌军大举入侵,兵临居庸关下,燕京危在旦夕。
新明朝廷上下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都城南迁金陵。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李宣也上书朱瞻基,要求坚守京师。
朱瞻基听从建议,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
4月11日,于谦率数十万大军驰援居庸关。
瓦剌军统帅也先挟持德宗,试图让新明军队开城迎接德宗。但于谦却不吃那一套,站在关墙上高呼,“社稷为重,君为轻!”新明军拒绝开城,誓与瓦剌军决一死战。
瓦剌军在居庸关外与士气高涨的新明军大战,瓦剌军大败。于谦率军乘胜追击,一路收复失陷的城池和关隘。瓦剌军一败涂地,只得挟持着德宗皇帝一路逃回漠北老巢。
5月2日,于谦作为新明功臣和民族英雄凯旋回到燕京,受到了满朝文武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但此时此刻的于谦,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忠心为国,却不料却因拒绝迎接德宗入居庸关,而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