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近代关系史(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04~1905年的华西战争标志着华英之间的冲突的全面升级。在这场战争中,刚刚崛起的华国人试图恢复其在东亚地区原有的势力范围,并为国内新兴的资本主义市场打开一个新的倾销市场和原料来源;而刚刚结束了内战不久的美国人也试图联合华国人,来参与这场新的实力角逐当中,以谋求对远东势力的重新划分。
战争主要是以新兴的军事主义强国——华国和美国与一个没落的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之间展开,帝国政府对此表示非常的关切,其中显然牵扯到对于远东现有的政治格局的担忧,这种格局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满意,但是华国和美国仍执意试图推翻现有的体系,建立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全新的殖民帝国。这直接威胁到大英帝国的远东体系,对帝国的远东政策发起了挑战。遗憾的是,尽管劳和。乔治内阁尽了一切的努力,但是正深深陷入布尔战争泥潭中的帝国没有办法腾出手来对西班牙提供强有力的援助,而德国人又站到了华国人和美国人一方,法国人又早早被逐出了东南亚,这就使得西班牙政府陷入了孤军奋战的不利地位。
战争主要在两个地方展开,菲律宾和古巴。华美联军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实力,迅速的摧毁了西班牙人在这两块遥远的殖民地上的军事实力,控制了这两块领土,从而结束了这场注定没有悬念的战争。
1905年冬,华国人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和会,以和谈的名义,私下违背国际社会之前的规定,对远东的政治版图进行了瓜分。在会后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充分显露了华国人的惊人的野心,他们打算独吞整个东南亚,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将会将势力进一步扩大到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华国人的总理郭锦川在会后毫不知耻地宣称:“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我们的,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无非是要拿回我们原有的东西而已。”
对此,帝国政府一方面表示强烈的谴责,指出这次和会只是华美德三国的一个阴谋,一个瓜分世界的阴谋,本身不能具有任何事实上的法律效力和实际意义,只能暴露出这三国的真正野心,另一方面,鉴于华国政府越来越不加掩饰的威胁,帝国政府开始加大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能力,其中之一,就是尽可能的加大当地大英帝国的军事控制能力。
1906年,一直以强烈的军国主义者和殖民主义者著称的郭锦川再次连任华国总理,授权组阁。在对国会的就任宣言中,他宣称,未来的东南亚一定要置于华夏帝国的保护之下,形成所谓的新亚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会是。任何外部势力不能对这一地区有任何染指的念头。为此,他强烈要求增强华国的军事能力,以实现这一野心。
随后,华国通过了十年强军计划,动用全国的力量,打造一支足以与大英帝国相媲美的海陆大军。
根据这一计划,华国连连增加了军事开支,国防开支保持着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的世界其它军事强国。除了对现有的军事力量进行改编整训,重新武装之外,还大量的扩充其海军部队,特别是通过了十年造船计划,投入巨资,参与对国产的2万吨级轻型战列舰“华夏”号的研发上来。
事实上,尽管帝国在远东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并且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与拥护,但是,这种优势仅仅体现在海军方面,而且随着华国海军不断的扩充,尤其是“华夏”级战列舰的不断服役,使得这一微弱优势也最终失去。
尽管远东舰队有着极其强大的实力,但是,仅仅依靠一支舰队,来面对穷凶极恶的华国倾举国之力打造的海军舰队,显然是远远不足的,更何况,华国的背后,显然有着德国人的影子。
1908~1909年的第三次华英战争的全面爆发,最终将长期以来两国政府之间的敌对推到了**,尽管对于到底是谁最先开的第一枪还存在争议,但是,对于早已迫不及待的华**队来说,终于找到了开战的借口。蓄谋已久的华**队趁机对帝国的驻军发起了全面的袭击。
仓促应战的帝**队试图抵抗,来阻拦华**队的入侵。但是,面对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华**队,这些英勇的帝**人最终被击败,并且一再撤退,以保存实力。华**队得以迅速推进,将战火延烧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远道而来的远东舰队最终,在马六甲遇到了潜伏已久的华国第一舰队和第三舰队的伏击,仓促应战,在给与对方以沉重打击之后,这支舰队最后也不得不撤退到爪洼,以保存实力。最终,由于爪洼军队的背叛,使得这支舰队的残余部队,全部落入到华国人的手中。
随着海陆军队的接连失利,使得东南亚最终完全落入华**队的手中,也使得帝国承受了自击败无敌舰队,夺取海上霸权以来的最大失败,整个帝国的远东体系完全崩溃,并从此被排挤出了远东地区。
随后,帝国与华国之间断绝了一切的外交往来,进入完全的敌对态度,在局部地方,一些激动的民众甚至发生了一些排华事件。奇怪的是,华国政府却相当的克制,并未将大英帝国列入其头号敌国来对待,而积极的试图维持与帝国的对话通道。
这一举措并不难理解,尽管华国利用来自德国人的帮助,已经完成了从独立到崛起的转变,但是,他并不想与德国绑在一起,当时的德皇已经渐渐暴露出了他不断膨胀的野心,并试图将华国拉下水。精明的华国人不希望得罪这一最重要的盟友,因而希望通过维持与帝国的关系,来保证失去德国人之后,不会受到来自昔日盟友的报复。
1914年,世界大战的爆发,突然而又在情理之中。野心勃勃,又处处遭受限制的德国人,对于世界体系深怀不满,谋求通过无谓的武力,来推翻世界格局,建立他们的新帝国。这一战争最终由一次意外的谋杀事件,转变为一场耗时三年,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万大军混战的世界大战。四个洲数十个国家和政府卷入了这一战争当中,最终导致数百万人丧生。整个文明世界在过去漫长的几个世纪所累积的财富,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战争的消耗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漫长的壕沟与铁丝网组成的防线,使这场战争转变为一场持久战,几乎所有的参战国不得不把国内所有的财富拿出来,向那些中立国家购买更多的物资,维持战争的需求。
华国人在战争一开始就出人意料的背叛了他们的传统盟友德国,宣布中立。然后,利用这一特殊地位,开始向参战的双方出售各种紧缺物资,来牟取暴利。从1916年到1917年,华国的出口净增长了380%,主要都是军事物资,特别是武器和装备,到了战争后期,粮食占据了更大的比重。
通过华国的中立政策,华国人在整个战争阶段,获得了惊人的利润,累计了惊人的财富。一跃从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成为世界军工厂和粮仓。华国人制造的武器和粮食,维持了战争的继续。
对于华国人在战争中爆发得惊人的实力,帝国政府开始注意到了这个曾经的敌人。欧洲战场已经逐渐将大英帝国拖入了泥潭,巨额的战争开支和人员伤亡,更使得帝国不得不寻求尽早结束战争的办法。
1917年4月,海军助理大臣莱纳森秘密的出访了华国,成为自1889年来首次踏上华国领土的英国官员。他所肩负的使命,就是劝说华国政府放弃中立,加入到对德作战一方来。
华国人意识到了一件事情,德国人已经快要坚持不住了,尽管战争仍在继续,德国人在东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丝毫不能掩饰其后继不足的致命弱点,战争正在步入尾声,毫无疑问,协约国最终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为了能窃取胜利的果实,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华国人最终能够放弃了其所谓的中立,加入到对同盟国的战争当中。仅仅几个月之后,另一个中立的国家,美国也宣布参战,从而使得同盟国面临最致命的一击。
华国接着参战之际,窃取了德国人在远东所有的利益和势力范围,确立了其在远东的霸主地位。华英关系也有最初的敌对,转变为一种临时性的互相妥协上,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战后远东的新政治体系。
——(英)理查德。亨德尔《华英近代关系史》伦敦国际出版社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