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隐龙腾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从1996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信息战下过一个定义:夺取信息优势,对敌方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等设施施加影响,并对己方的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设施进行保护。后来又明确地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列入了信息战打击的对象范围之内。旨在以信息为主要武器,打击敌方的认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影响、制止或改变敌方决策者的决心,以及由此引发的敌对行动。各国由此竞相对信息战加以高度重视,暗中展开了惊心动魄的争斗。
单就军事意义讲,信息战是指战争双方都企图通过控制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来把握战场主动权,在情报的支援下,综合运用军事欺骗、作战保密、心理战、电子战和对敌方信息系统的实体摧毁,阻断敌方的信息流,并制造虚假的信息,影响和削弱敌指挥控制能力;同时,确保自己的指挥控制系统免遭敌人类似的破坏。
美军在此之前就率先让博士和科学家也冲到战争的最前线,1988年就在五角大楼的某个密室――成立了电脑战中心。这是美国最高军事机密所在地,将逐渐取代核弹、导弹及隐形战机等等在机密程度上的领先地位,信息战秘密已居于首位! 1996年正式将其扩展成为美军全球信息战的秘密机构,可能是世界上惟一以博士为士兵――他们被称为“密室勇士”,的军事机构。
在战争中美军将利用间谍卫星、通讯卫星、情报舰、最新式高空间谍飞机“黑星”和 “飞鹰”,监视整个战区,注视每一个目标,指挥官甚至可在五角大楼作战室,靠远距离视像技术透视战场,对战区形势一目了然。美军试图以高科技支配战场,依赖科技赢得战争。在现代高技术武器的发展中,军用电子技术是其核心和基础,从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看,军用电子技术已从作战保障跃为作战手段,成为现代作战行动的先导,并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国外的一些军事专家把电子技术比作高技术武器的“保护神”。
今后新的战术,幕后参战情报人员、信息战特工和科学家将数以千计,可能比执行战斗任务的官兵还多。美军总数137万各级兵员,但是,与美军有关连的电脑总数大小多达210万部,可见美军使用的电脑,比美军人数及枪械数量还多。一进入2000年,年初美国国防部就发表了关于电脑战的新世纪战术计划。属于空军的太空作战部设立了“电脑作战”组。
美国在空袭南斯拉夫行动中,同时试验了出奇制胜的战术,把偷袭战、信息战、情报战、心理战和太空技术等混合成一种特殊的战斗力,为未来战争作准备。 他们在北约空袭南斯拉夫之战中,曾一显身手,在科索沃战争中略施小技,就能自始至终控制战场。最不可思议一点是,美**事黑客闯入南斯拉夫总统府电脑系统横行,又入侵南国总统在俄罗斯、希腊、塞浦路斯、瑞士和巴林等地的秘密银行帐户,提走一些钱,探清了门路,如果他被迫逃亡,海外存款可能是个零。
美军方得意地指出,用这种作战方法对付科技落后国家,更显得神奇和无懈可击,只有参战人员和被袭一方,才能真正感受到科技战的威力,其作战特色是,首先瘫痪敌方军事中心和其它基础设施的网络系统,再以武力把敌国炸成孤岛,最后令其政、军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坐以待毙。
海湾战争期间,曾经有一批荷兰的计算机窃贼向伊拉克表示,他们可以通过信息攻击干扰美国向中东的军事部署,开价是100万美元。萨达姆对此建议嗤之以鼻。实际上,美**队那时通过Internet进行了大量的通信联络,如果计算机窃贼的建议得以采纳的话,后果难以预料。
早在1985年,我军就开始对信息战进行研究;1987年,《解放军报》介绍了我军对信息战研究的学术观点,这一概念的提出早于美国。由于当时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信息战的学术文章也就缺乏应有的关注。1990年3月,我军学者编著的《信息战》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军专家认为: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战,不是单纯的作战方式的改变,而是战争形态的改变。信息战的崛起,加速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核心的军事革命的到来。在新的军事革命面前,抛弃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同等重要,而否定旧观念比树立新观念更难。打高技术战争,打信息战,我们不仅要看到“技术差”,更要看到“知识差”。知识,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但人的因素及内涵已有了发展。
知识和信息就是武器。这个武器和有形的武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便于传播,不能垄断,可以共享。你有,我也可以很快有,可以很快掌握。而且掌握知识的投入,要比直接购买先进武器节约得多。况且,先进武器也要靠有知识的人去驾驭。信息技术的通用性,填补着军与民的鸿沟,信息战模糊了战场与社会的界限。于是,新型的军事人才已不是单纯尚武者,而是文武合一的通才。那些电子专家、计算机专家、信息工程专家,一旦站在军事战略的高度上观察、思考,就可能成为新的战争舞台上的真正英雄。
实际上我军在总参谋部也成立了电子战部,调集了大批的专家、博士,并为他们配置了大量先进的电脑设备,研究信息战的组织、战术和人员培训,以适应未来的反侵略作战的形势。说到底他们一是保护自己的信息资源不被敌军窃取,保护自己的信息传输渠道不受敌军干扰;二是破坏敌军的信息传输渠道,夺取敌军的重要信息。王刚主持军委工作后极为重视这支特殊的部队,随着军费的大幅度增长,这支部队在提高质的同时,编制也大幅扩充。他们的任务实在太重了。
在年初提出的建立我国自主的电脑-网络系统就是他们策划的一个大动作。在军用电脑方面,他们研制了我军的系列电脑,特别是用量巨大的嵌入式单片电脑,并研制了自下而上的数据总线,可以很方便地以各型网络把它们连接起来。还开发了与俄军电脑系统以及美军 1553B数据总线的接口,可以与它们很方便地进行数据和指令传输。研制的操作系统从根子上就是抗病毒的,比民用电脑系统管理控制更为严格。这一系统完全杜绝了美军那些“密室勇士”侵入我军信息系统的门径。应该说美军的电脑战中心的博士们最先感受到我军军力的提升。这些研究成果也只是在现在才有可能实现,因为每个项目涉及的都是巨额的投资和技术人员的投入啊。
另一条战线的投入也是巨大的,那就是改造现有武器系统中的电脑系统。在我国引进的先进武器系统中都有电脑控制系统,如苏-27系列战机、卡-50系列武装直升机、现代级重型导弹驱逐舰、基洛级潜艇,甚至美国的黑鹰直升机、法国的阵列拖曳式声纳系统。供货方只是提供电脑系统的目标代码――使你可以向电脑重新装入程序,提供对外接口――使你的武器能挂接上去。一架现代化的战机其电气控制设备就占到了总价的50%,其中就包括了很高的软件开发费用。随着硬件设备的价格越来越低,军方要求的性能越来越高,软件开发费用在电气设备中的份额将越来越大。你要想买这些软件的源程序及其详细说明,对方大多数是不同意,即使同意,其开出的天价也足以让你咋舌。
当然要想破译这些庞大的程序,难度是极大的。那一串串“0”、“1”组成的数字序列要想把它们还原成清晰的控制程序,其难度不下于开发时的投入,因为这些程序中用到的公式和参数很多都是根据经验或试验结果得来的,并不是搞程序的人甚至数学家能理解的。一般来说购买方不会去干这种事。因为你投入巨资得到了这个程序,也不能再卖出去的,你也不可能在使用许可证时把软件费用扣除,因此似乎是没有收益的。
在2006年底王刚主持的专家论证会上有不少专家也不主张投入巨资破解这些“天书”。但是军方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美国人当年在暗中把电脑病毒装入芯片中,再装模作样通过商人“偷运”进伊拉克,在作战时通过远程启动病毒发作,让伊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些引进设备的电脑中难道就没有暗中的名堂吗?用那些外来的电脑控制的武器系统总是让人不踏实。
一位航空专家从另一方面提出:“现代战机的包括飞行控制、火力控制在内的综合控制系统的软件所占的开发费用份额越来越大,我军要开发自己新型战机也逃不出这一规则。控制所用的经验公式、经验参数都极难得到,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考虑的连锁、制约条件更是难以周全。如果我们能得到苏-27的完整的控制软件,对我们的开发新机型的意义将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当年引进的目的也并不仅是增加空军的战斗力,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借鉴,可是至今其核心、其 ‘大脑’ 还未被我们掌握。”
另一位专家指出:“即使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改变苏-27的火控系统,只能被动地让我们研制的导弹系统适应它。一旦我们掌握了它的源程序就可以设计出更能发挥其效用的导弹来。”
经过深入的讨论,王刚和军委决策投入巨大的力量来破译这些控制程序。
东北某地试飞场7月23日
一架国产化的苏-27――歼-11已滑行到了起飞跑道的端部,与以前的歼-11不同的是它安装了一颗“中国芯”――国产的综合控制系统。它的飞控系统、火控系统的硬件和操作系统都是国产的,它的软件也是移植过来的,在移植中去除了原来程序中的几处“暗门”,这些可能是程序员在调试程序结束后忘记清除的,也可能是为了某种原因故意制造的。
按照协议俄方支持苏-27及其发动机的国产化,至2006年底国产化率已达94%,可是剩下的6%除了燃气涡轮盘,就是它的综合控制系统的软件使用许可。俄方提供了软件的目标程序、使用说明和对外接口。项目组的目标就是把那个由一堆0、1组成的目标程序转化为结构鲜明的应用程序和参数数据库。
这可是电子战部牵头的第一个大项目,项目组内电脑工程师和专家其实还没有航空专家和武器专家的人多。空军还专门拨了2架苏-27战机和全套的飞行员和机械师配合工作。其决心之大也是空前的。中国人的智力并不弱,据专家们的分析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智慧民族,关键是领导层的决心。
从去年底起,大批各专业的博士、工程师、教授和专家调集到位,项目组为他们创造了最好的工作条件,装备了最先进的设备和测试/分析仪器。最幸运的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可以得到俄国专家的指导和帮助。破译工作实际上由三大阶段构成。首先是电脑硬件及其操作系统,这些一般并不保密。完全可以定购的,俄国也想为自己的电脑打开市场。甚至用以编制应用程序的编程语言也是公开的,俄军采用的是一种G-语言来编制应用软件的。项目组比较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关,电脑专家很快掌握了俄国的军用电脑、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第二阶段就相当困难了。他们必须把0、1构成的应用软件目标码转化为G-语言编制的程序。大家都知道在一台电脑上应用程序编制的过程大致是:第一步把控制功能划分成几大块,第二步设计一个主控模块以调度各控制功能,并规定各控制模块之间的接口,第三步是编制功能模块。接下来则是繁重的调试工作,各功能模块要测试其能否完成规定的功能,然后调试主控模块能否实现系统的功能。测试中发现问题还得修改各程序模块,修改得不好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对于项目组来说他们不存在调试的烦恼,他们得到的当然是已经完成调试的程序啦。不过后来他们也吃了很多调试造成的问题的苦头:原来不少编程员在调试中发现问题后,不是重新编,而是采取“打补丁”的办法,问题虽能解决,可是别人就很难读懂了。好在为了程序的可维护性,一般不允许这么办。至于由多台电脑联网构成的控制系统,无非是将划分好的控制功能分布在一台台电脑上实现,它们的连接则是通过各种网络或数据总线来实现而已。
大批的软件专家根据电脑的指令系统着手开发了一个反汇编程序,将程序部分转化成了可识别的语言程序,并将参数数据库分离了出来。下一步再接再厉开发了G-语言的反编译工具,终于将大块的程序转化成了一个个程序模块。
最后的阶段却是最艰巨的工作,电脑专家必须在航空专家和武器专家的全力帮助下注解这些程序模块,有时必须通过飞行和射击试验来确定各模块的接口、控制用的经验公式和控制参数。这时俄国专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在帮助我国开发火控系统和飞控系统时提供的公式和参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与他们进行的深入讨论帮助专家们搞清了许多问题。历时7 个月,耗资7亿元,项目组终于剖析了苏-27的综合控制电脑的软件。期间的遭遇困难、专家们废寝忘食的工作情景实在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书。一旦获得了带有详细注解的全部控制程序,移植到我军的电脑网络系统上就只是工作量的问题了。需要指出苏-27的控制程序是在多年前编制的,我们掌握后将它们移植到我军最先进的电脑网络系统中,其运行速度和可扩展性大为提高,就其硬件而言比俄国的要先进得多了。
通过试飞,安装了国产电脑的歼-11战机顺利地通过了各项测试。这一步为今后掌握其他各型苏-27系列战机的综合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当然项目组的收获决不仅是排除了控制系统的“暗门”,提高了电脑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扩充性。航空专家和导弹专家的收获都是极为丰富的。为我军新型战机的开发提供了珍贵的经验,节省了难以计数的资金,并提升了我军战机设计的水平。
南昌直升机测试中心试飞场8月29日
直升机的飞行控制要比固定翼战机还复杂,卡-50武装直升机综合控制程序破译项目组得到了苏-27项目组的支持和帮助,大大加快了破译的进度。卡莫夫集团的这款特殊的同轴反转双旋翼直升机与卡-27反潜直升机、卡-31预警直升机的发动机-旋翼系统基本相通的,因此这项工作的意义很大。当年设计师们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解决了该型直升机着陆时的颤振问题,他们的试验成果全部凝聚在飞控程序之中。我军的项目组同样历尽千辛万苦破解了程序中包藏的秘密。并将它们移植到我国的电脑网络系统中去。用国产电脑代替了俄国提供的电脑。
今天试飞员驾驶着装有“中国芯”的卡-50顺利地通过了各项严格的测试,确认了项目组的成功。
一个月后,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美国“黑鹰”直升机也换上了“中国芯”的电脑系统。虽然我国引进的美国武器系统不多,但是这是一项奠基性的工作。今后一旦得到了美制的武器系统,就能较快地掌握它。而且美国人更会搞鬼。在“黑鹰”的控制系统中确实有不少“暗门”,尽管看来不像是故意设置的,终究是些隐患,都被我们清除了。飞行员们可以放心地用它们执行特殊的任务了。
通过二大项目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国的电脑专家还掌握了俄、美两家电脑专家不同的设计风格。俄国的电脑工艺水平略差些,但是程序设计人员与航空专家和火控专家的结合更好些,控制程序相当简捷,所以同样能拿出好东西来。美国人的程序模块结构搞得好些,系统扩展或变化时程序的改动量较小,而且调试的周期会短些。当然我国的航空专家和火控专家的收获就更大了,他们十分感叹地回顾道:“这一下,国产化才搞到了深处。电子战部的专家立了大功,挖出了藏在深处的隐患。”
我国的电脑产业在硬件方面限于基础设施的水平,与美日等电子工业强国相比有相当的差距。经过极大的努力,大批量生产的芯片的集成度略低于国际主流产品的十分之一。但我国的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设计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完全弥补了硬件方面的差距。其实,这也不是我们独创的,德国人二十世纪末推出的著名的209-1500潜艇的先进的火控系统的电脑,就是用市场上都可以买到的三片芯片构成的,珍贵的是其中的软件,据专家估计,其软件比硬件要贵上100倍都不止。而且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硬件你自己可以到市场上去买,软件你只可以用,其中的秘密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西安飞机制造厂10月24
金龙电池及其在武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详见以下章节),让电子战的专家们思路大开。保障战区的通讯和信息传输通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当今的作战环境中,预警机与地面、战机之间的敌情通报,指挥部与深入敌后的突击队之间甚至各突击小分队之间等等对通讯和数据传输的需求都很大。通过近地卫星进行转接有时段的限制,要求的发射功率也较大。
美军在本世纪初开发了名为“太阳神”的无人驾驶飞机,它有七十六公尺的翼展,比波音七四七还大,但它只重九百公斤,起飞速度不到五十公里时速,最高飞行时速一百六十公里。飞行高度达二万四千多公尺,比任何螺旋桨飞机都飞得高。它还计划飞行到三万多公尺,这将比任何飞机都飞得高。在白天将由太阳能电池板驱动,夜里则由一种包括燃料板在内的新型能源储存系统提供动力。在2003年,就实现96小时的不间断飞行。后来加装上新的能源储存系统,试图取得重大突破-使其滞空时间达数月,但至今未能成功。在夜间要停止工作数小时。当年设计时,每架飞机可向40英里地区内互联网使用者提供相当于2000路的高速联接线路,现在已提高到8000路。实际上它的最大用户是军方。
西安飞机厂早在2005年中就开始挑战这款“太阳神”无人机,但是在结构材料和电池这二大难关前进展不大。在拥有金龙电池这一强大的电源后,又接到了电子战部的委托,进度大大地加快了,样机“飞天”号今天可以试飞了。“飞天”的外形十分奇特,机身是个大圆盘两边伸出了巨大的机翼,翼展达55米,2台细长的变频电机几乎就埋在高升阻比的机翼中,驱动2副螺旋桨,采用推进方式。在圆盘后伸出一根细长的杆子在末端安装了面积颇大的水平和垂直尾翼。它没有起落架,放在一辆起飞车中。它与起飞车还有一个电源插头连接起来,在地面上测试和启动螺旋桨均由起飞车供电,在脱离起飞车升空时插头才脱落。起飞车加速到55公里/小时飞机就可以起飞。着陆的方法也很绝,在地面上张设了一张巨大的双层尼龙网,下面还衬了充气袋,返航的飞机飞到网上5米处,电机立即停转,飞机触网落地,由于接触面积很大,冲击并不严重。安装在机翼前缘的250公斤金龙电池足以让它飞行 120小时,暂时机翼上覆盖的是超轻薄膜材料,以减轻重量,将来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以进一步延长留空时间。
圆盘形的机身内是大量的通讯电子设备和接收/转发天线,金龙电池提供的优质电源支持它们长时间工作。这次试飞并未安装这些设备,只是安放了同等重量的配载,但是这个机身已经被运-8吊运到高空做过试验。它可以支持2000路高速数据通道加上2000台军用数字式电话手机同时通话。
试飞极为成功,起飞车加速到55公里/小时“飞天”就在2副螺旋桨的推进下轻盈地升空了。它被加速到150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飞行仍十分稳定。经过45分钟的爬升它终于升到了设计的25000米高空,成为飞得最高的国产飞机,此时它的速度为11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根据试飞大纲,向它下达了加速爬高的指令,它成功地飞到了26000米的新高度,飞行仍然很稳定。电机并不需要空气助燃,而且变频电机在高空以高速驱动螺旋桨,以适应高空的稀薄的大气,不需要复杂的变距装置来调节桨距。
接下来“飞天”回到了25000米的工作高度,在高空作定点飞行,在GPS定位系统和自动驾驶仪的作用下,如同预警机一般准确地以“8”字形航线绕2个300米半径园飞行。之所以能这样飞行,在于设计师以2台电动机差动推进增加了转向的力矩。对于地面或空中的通讯用户来说,它如同一个超高空的电讯转播台,可以为65公里范围内的用户服务。经过长时间的飞行后,“飞天”提前返航了,触网的一刹那十分惊险,由于它没有燃料消耗的问题所以着陆时仍是980公斤,在着陆缓冲网的周边有6个定位微型雷达,不断对它精确定位,指挥台向它发出控制指令,让它准确地飞到网上5米的高度,电动机停机,螺旋桨被固定,襟翼放下,飞机几乎是垂直落入网中。由于这一重量是分布在很大的面积上的,冲击并不强烈,飞机完好无损。今天的试飞十分成功,飞机设计组极为兴奋。他们的挑战初步获得了成功,长时间飞行可以大大扩阔应用范围,其中电讯业上的应用被视为重大的经济动力。
3天后安装了全部电讯设备“飞天”再次升空,等它定点后,地面和空中的通讯设备全部开动,证实了它的功能。实际上这是一个多功能的高空平台,用户可以在机身内安装各种设备。电子战部的专家还利用它那巨大的机翼放置了侧视雷达的天线,在25000高空沿着边境飞行可以扫视对方500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强大的发射功率和机载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可以得到0.5米以内的分辨率。当然飞机不再能飞行那么长的时间了。
西安飞机厂的设计师们后来得到了新型的“镁钠合金”(详见第15节),再接再厉设计出了“飞天-2”型,它的翼展达74米,可以飞到30000米的上空。而且他们设计了“飞天伴侣”,机舱内没有电讯设备,放置了金龙电池。以一条牵引索和一条电缆与“飞天”连接起来。在起飞时二台起飞车同时进行放飞,起飞后,二架飞机都使用“飞天伴侣”的电能,在升空和飞往定点处的时段电能消耗是比较大的。到了定点处,还可以共同飞行约30小时,由于3万米高空的气流极为稳定,二架飞机的速度仅为110公里/小时,机内又都设有避撞系统,相伴飞行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尾随在后的“飞天”脱开连接,由“飞天伴侣”收回牵引索和电缆返航。“飞天”还可以继续飞行120小时。

“飞天”超高空无人机很快就定型投入了批量生产。第一批5架就分布的中印边境,极大地改善了边防部队的通讯条件。以后生产的有一半投入了民用,作为电话手机的高空基站和空中交换台,在大西北的开发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其实民用型的与军用型的差别本来就不大,模块化的设计又使得更换设备非常容易,所以到了战时一部分民用的在3天内就可以改装为军用的了。
香港9月5日
很有影响力的“香江日报”今天在头版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评击大陆的电讯部门耗费巨资购买即将过时的电话手机的芯片的版权,文章指出:娜吉雅公司的CM-5型手机是3年前推出的数字手机,它能很方便地上网收发电子邮件和浏览、与电脑交换信息。这确是一款性能/价格比很好的产品,为娜吉雅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盈利,不过到现在已经是过时的了。该公司的最新款的CM-7即将登场了。谁知CM-5居然在即将过气之时还会为娜吉雅公司再次带来大笔的红利。据传中国的三大电讯公司将联合投入巨资,不久将买断CM-5芯片的版权,连同其生产线,中国将付出大约2亿5千万美元之巨。这批官僚们到底懂不懂电子工业发展的规律?
由此在国内的媒体上也引发了一场争论。最后中国的电讯公司还是同娜吉雅公司签约了。
北京10月7日
昨天娜吉雅公司向中国和国际市场同时推出了最新款的CM-7手机,当今世界谁能不重视中国这个大市场呢。这款手机的功能更多,其中很突出的是节能管理,它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还有更大的存储能力。价格的提高也不多。不过它需要地面站的设备作不大的改造,费用也不高,改造后与CM-5系统也是兼容的。这是电讯设备公司的惯用手法,可以以此来推动消费。娜吉雅公司对它的期望很高,认为一年内就能覆盖全世界40%的市场。
今天国务院发布命令,基于无线电管理的需要,全国的无线电话的地面基站不得进行此项改造。明眼人一望而知,这是为了保护三大电讯公司的投资。娜吉雅公司立即派出公关人员试图说动三大电讯公司联合向国务院提出改造的要求,当然不会成功的。然后他们又制造舆论,指责中国的高层领导不支持技术进步。这时世界各国的消费者自然都在等待新的手机,国内的消费者也抱观望的态度,CM-5手机及其芯片的销售一落千丈,我国的三大电讯公司正好以低价大量收购。CM-5芯片的生产线也在全力以赴地建设。
这场表面上的商战,背后可隐藏着更尖锐的斗争。电子战部的斗士们决心夺回无线电话领域的主动权。在以往的十年中,我国的无线电话用户激增到了世界第1位,达到了1亿6000 万的惊人数量。可是在外商一次次的性能“升级”中,手机的芯片市场全部为他们占领,我国的厂商只能做些装配工作。CM-5的性能相当不错,是我国装机量最大的。它是全数字化的,军方还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个加密芯片装入手机,为每台手机都编了序列号,语音转化为数字信号后进行加密偏移后才向地面基站发送,交换台针对每个序列号可以解码然后根据接收手机或固定电话的编号进行加密偏移,接收端会解码复原为语音。任何人截收后不知道偏移量是无法复原语音的,而且任何一台手机丢失后,管理计算机可以将其清除出服务范围,它就没有用了。
如果听任CM-5被逐出市场,这一系统就会失去广大的基础用户的支持。实际上CM-5本身也有改进的余地。电讯部门的专家也在努力进行开拓。由于国家力量的支持,国产型号上市后价格也更趋合理,CM-5在国内进一步得以推广。配上金龙电池后(详见第12节)比最高级的CM-7的使用时间还长20倍,当然CM-7也可安装金龙电池,但是二者的差距已经不大。有趣的是,后来国外来的人不能使用CM-7型手机,他们只好再买一台CM-5,而我们出国的人却可以在国外使用CM-5型手机。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就设计出了一片小芯片加装到手机中,就可以得到CM-7的大多数新功能,出国人员在国外也可以使用这些新功能了,国内的地面基站也作了相应改造也实现了这些功能,可是CM-7仍然不能享受这些新功能。这也以事实驳斥了“我国不重视技术进步”的谣言。CM-7失去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发展得并不顺利。而CM-5在我国却获得了很长的寿命,并不断得到改进。
我国终于把电脑和通讯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到年底在西南和西北的边防连队甚至哨所,开始陆续安装无线网络的电脑,在这些电脑中安装了CM-5芯片,可以通过“飞天”高空转接联上军内的网络。除了收发文件、指令,战士们可以通过它向亲友发送电子邮件,还可以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这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士气的作用有多大啊。
网络斗士
我们的电子战部当然不只是进行防御了。他们之中的网络斗士一开始就在二条战线展开积极的进攻。一批人马是网络情报组,他们通过网络收集对手的机密情报。他们大多数人并不是在总部的密室中进行工作的。经过这些年来的折腾,各国都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自己的核心机密,电脑系统都加装了功能极强的“防火墙”来过滤各种访问,尤其对国外进入的访问防范极严,特别对潜在的对手更是严密监视。我们的博士们就利用各种身份深入到各主要国家,至少也要到对象国认为是友好的国家去,从那里上网钻入对手的要害部门的电脑系统中获得了大量的机密资料。他们有的是以打工者的身份,有的以留学生的身份,甚至饭店小老板进入各国。在长期的斗争中他们掌握了极为有效的破解口令的技法,经常能从美国国防部、武器研制部门获得珍贵的情报。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国家对自己的情报管得很紧,而经过间谍们千辛万苦取得的别国情报就管得比较松懈,大概那些坐在总部管资料的小姐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情报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网络斗士当然不会放过这些良机,他们从美国中央情报局获得了台湾、日本、印度等国的许多情报。从英**情处获得了法国武器制造商的不少技术和商业秘密。…
他们甚至获得了那些**组织、藏族叛国集团等**组织的经济情报、银行帐号,后来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另一支人马则是研究对手国的电脑网络系统的各种漏洞,并研制了攻击的工具和利用的方法。其后同样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我军的电子战兵团在看不见的战线与敌军进行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搏杀,他们如同一条看不见的隐龙搅得敌人不得安宁。
“天眼通”8月24日
能更快地确定敌防空雷达位置的新的多普勒技术使战机的雷达告警接收机(RWR)有了新的功能,已经接近电子支援措施(ESM)系统了。被动测距子系统中的数字射频存储系统,可以支持精确测量敌方地面或空中雷达信号的频率和/或相位。对广泛使用的多普勒雷达,可以很快地确定其位置。各类战机得到这些信息后,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规避或者实施攻击。这类装置也可以测到敌军战机的火控雷达的方位,自然也就知道敌机的位置以及对自己的威胁程度。
该项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能根据其接收的信号特征识别一个特定的威胁雷达。这样就能发现某个机动地空导弹系统转移到了新的地方。
我军已经掌握了这项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技术。然而性能上还有不小的差距。金龙电池的发明为新型雷达告警接收机的研制创造了条件。由于这类设备必须对雷达波的相位的细微变化进行探测,并以计算机对这些变化进行处理。这里必须提一下金龙电池的一个重要的性能就是它的内阻极小,所以外部负载变化时它输出的电压几乎是不变的。这就导致了一项原理的实用化。
半导体制冷的原理早就为人所知,有一类半导体在电流稳定地流过它们时在一端温度会降低,另一端温度会升高,效率既高,又无运动部件,可是电源电压的任何微小波动都会大大地降低它的效率,使它长期得不到实际应用,所以只有美国人在核潜艇上使用了一套半导体降温系统。金龙电池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制冷技术。当然它被广泛地用于战机、战舰和战车上为其乘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可是在雷达告警接收机这类电子仪器上则要进一步采用叠层深冷技术:一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发热面和制冷面的温差是一定的,例如能维持40摄氏度的温差,如果环境温度是30度,那么理论上在制冷面可得到-10度,实际上发热面是不可能立即变成30度的。我们在发热面上紧贴另一片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这样一来它甚至可以降到接近-10度,那么它的制冷面就可以降到几乎-50度了。如此几层叠加,在最低层的制冷端可以达到-170度的超低温。
在这些半导体叠层强制冷元件的支持下,新型雷达告警接收机的接收单元自身的噪音就极低了,可以分辨出接收到的敌方雷达波的相位的极其细微的变化。当然各个工作单元得到稳定的电源也提高了性能。信号处理计算机也作出了重大的改进,它可以同时处理8个目标。已经初步具有了电子支援措施(ESM)系统的功能了。
新型国产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眼通”性能大幅度提高,在14秒内就可以确定敌军雷达的位置,距离的精度达到1%。全部重量才17公斤。它被装上了歼-10战机。今天进行了测试,各个项目都顺利地通过了。它向飞行员清晰地显示有4架歼-8在80公里外向它追来,地面有2座防空雷达在搜索它。突然1个地面雷达在显示屏上变红,并闪动起来,表示已经锁定它了。飞行员立即进行机动飞行摆脱了这一威胁,这对保障飞行员的安全多重要啊。
后来又研制了共形天线阵,这种天线阵是采用低成本的印制电路板技术装配的。其中有三个天线阵安装在机头上部、驾驶舱前面,其余两个位于机头两侧稍下部。这种天线阵组合能探测威胁辐射装置的方位和高度。其信号处理器均由强制冷部件支持。装上了我军的电子战机。
我军的机载雷达干扰机在金龙电池的支持下,可以说是世界上功率最强大的了。在作战时可以发挥作用。在“天眼通”的支持下,得到了敌军雷达的发射波的细节后,还可以实施欺骗式干扰,使敌军雷达得到完全错误的信息。
福建某地大型雷达基地10月30日19:30
这个基地是监视台湾海峡空域雷达网的一个重要节点,今天将在这里进行新型被动雷达 “冷眼II”的实战测试。这个基地的主设备是一座巨大的远程雷达,它能探测到450公里以外的战机。然而它那庞大的天线和发射的强烈的雷达波是最明显的目标,显而易见是敌军目标地图上显眼的红点。它是无法快速移动的。它的周边不乏假目标和防空导弹、高炮阵地等保护措施。
今天在这座庞然大物的旁边停了一辆经过改装的“强龙I”电动重型运输车(详见第6 节),此刻驾驶室变成了雷达操作室,窗玻璃被遮蔽,驾驶员座椅转了180度变成了3位雷达手的座椅。在他们的操纵下从封闭的货舱中升起了一根粗大的圆柱,顶上是一块1.2米见方的很厚的板。一直升到15米高才停下来。那块板状物把一面转向了西方。它即将与旁边的庞然大物一决高下。
我们把它们的比赛放一下,先介绍一下被动雷达的概念。这是二十世纪末雷达专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空中的任何物体时刻都在周边电磁波的照射下,它们或者反射这些电磁波,或者吸收电磁波(如“黑鸟”高空侦察机、B-2隐形轰炸机这类隐形飞机),由此造成了它们所在位置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电磁波背景。如果我们能探测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确定这些目标的位置,在整个过程中不必对目标发射雷达波束,这就是“被动”的含义。
几乎与雷达同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明的红外线探测器,已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现了从“主动”向“被动”的转化。我们在下面将作介绍。但是雷达波的波长要大得多。美国人直到2005年才掌握了“被动雷达”这项技术,将实用的产品交付部队试用。其参数是最大的秘密。由于它不向外发射波束,外人很难得窥堂径。今年初俄国也宣布俄制的“被动雷达”投入了服役。
我军的雷达研制技术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当年国产的“探地雷达”就着实让那些藐视中国人的洋人吃了一惊。我军的“被动雷达”项目组从1999年就开始攀登这座雷达领域的珠峰。其关键技术有二项,一是必须有极为精密的信道接收器,才能探测到指向空域电磁波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的细微变化。仅仅提高信号的放大倍率是不行的,整个接收和信号前道处理器件必须没有自身的噪声。二是计算机系统必须有并行处理能力,能同时处理大量的信号,从极细微的信号差异中把目标突现出来。
研制无噪声接收和前端信道处理器的小组得到了超导专家的支持。我国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拥有不少著名的专家。不过从2000年初开始他们陆续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转入了各个应用领域的秘密研究中去了。金清华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他的助手甄国庆博士参加了“被动雷达”项目组。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他们领导的小组不但提供了能在-70摄氏度时稳定工作的各种超导线,而且研制出在印刷线路板和芯片上印制超导连接线的技术,为“被动雷达”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计算机专家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64单元矢量计算机,编制了庞大而复杂的信号处理程序。当然数字射频存储系统的研制成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能把512个接收单元和前端信道处理器产生的信号参数同时记录下来,再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如前所述,这一存储系统在 “天眼通”中也发挥了作用。
经过极为艰苦的努力,在困难的条件下,2006年底我国的第一台大型相控阵被动雷达终于问世。只是它的体积十分庞大,512个阵列元件及其后边的前端信道处理器都需要高强度地制冷。每个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指向空域的电磁波分频记录其相位和振幅,连同前置处理器得到的相邻单元的信号差值被同时存储到数字射频存储系统,然后经超高速矢量计算机处理。由此得到该空域内运动物体的方位、速度,在多次扫描后就可以根据它的速度和运动方向计算出它的距离。隐形飞机在空间会产生一个电磁波的“空洞”,被动雷达探测到“空洞”的移动同样可以得到隐形飞机的方位、速度和距离。
它受到电源性能和制冷条件的制约,经过我军战机的实测,推算出对F-15、F-18、A -10之类战机的探测距离为350-400公里,对B-2、F-117之类的隐形战机也达280-370公里,距离测量的精度3%,方位角的精度正负3度。更为惊人的是它在680公里的距离上探测到了侵入我领空的一架美军的“胜利女神”超高空隐形侦察机,在610公里的距离锁定了目标。而拥有强大反雷达能力的这架侦察机对此却一无所知。它被冠以“冷眼”的外号,真是恰如其分。
金龙电池和叠层半导体强制冷元件的研制成功,为“冷眼”被动雷达的性能提升创造了条件,项目组大为振奋。还来不及庆功,又投入了新一轮拼搏。他们在1平方米的平板框架上布置了1024个超导阵列元件,其后面就是前端信道处理器,都紧贴在叠层半导体制冷组件上。制冷组件采用水冷,今后考虑采用气冷。框架的四周是绝热材料。计算机也升级为128 个CPU的向量计算机,大幅度提高了处理能力,专家们改进了算法,也优化了处理程序。关键的是设备小型化后可以全部装入车辆或舰艇上了,拥有了良好的机动能力,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此刻在防空雷达阵地上,“冷眼II”与远程雷达的系统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了,他们的显示屏都可以切换到对方的系统,以显示扫描的图象。此时远程雷达在运行,强大的雷达波束在不停地扫描海峡上空,此时只有一架台军的E-2C预警机在8000米上空沿着8字形航线执勤,它的方位、距离和速度都标志显示屏上在不断移动的光点边上。很快我军2架歼-8战机的光点出现在显示屏上,它们直接奔向台湾岛的北部。台军的2处机场,各有2架F-16战机升空,几乎在它们刚一离开跑道,就被探测到了,它们的参数立即被显示出来。我军的歼- 8战机发挥高空优势,迅即爬升到20000米的高空已经接近海峡的所谓中线了。突然显示屏上出现了新的光点,雷达兵立即报出是从台湾东海岸的佳山基地起飞的2架F-15C战机,那架E -2预警机也向东方收缩。歼-8战机越过中线后,并未返航而是折向南方飞去,这一下带动了那6个光点一起向南。10分钟后远程雷达奉命关闭了雷达,令它们的雷达兵惊奇万分的是显示屏上仍然清晰地显示着这些目标的动态图象。当歼-8开始返航后,台军的6架战机竟然追过了中线,我军立即派遣了8架歼-10战机升空拦截,歼-8则从高空回头压了过去。台军的战机如同触电一般立即收缩到台湾岛的东海岸,我军战机也返回到福建沿海上空。不久双方偃旗息鼓,各自返回基地。我军的指挥机关的首长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全过程。台军总部则对预警机报告的,“在这次双方接触的关键时刻,大陆的主力远程警戒雷达突然关闭,直至双方战机返航没有重新开机。”大惑不解。
军代表和军区首长对“冷眼II”的优异性能赞不绝口,它的探测能力已经接近了那座庞大的远程防空雷达。其隐蔽性更是无与伦比,即使以Z-15武装侦察直升机搭载了我军研制的新型热成象仪在它的近处盘旋也未能发现它,更不用说远在台湾岛上空的E-2预警机了。不过专家们向军代表和军区首长实事求是地解释道:“这次 ‘冷眼II’ 有这么好的探测效果,与敌机的背后有大批的电视台在发射强大的电磁波有关,经敌机反射后就在 ‘冷眼’ 的阵列天线接收单元上形成了清晰的图象。如果在大洋上空就没有那么好的效果了。当然那些敌机火控雷达发射出的散射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军区首长指出:“即使仅在台湾海峡能起那么大的作用就很了不起。实际上在地球上空有大批的电视卫星和各国的侦察卫星在发射大功率的高频电磁波,不必发愁没有照射目标的波源。敌机的火控雷达也总是要打开的,高空侦察机的侧视雷达也是要散射出电磁波的,这些都要暴露它们的。”
项目组下一个目标是研制机载的被动雷达,有金龙电池和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持,他们的成功指日可待。
华北某地直升机演习场8月27日
今天在这里将由军代表参加国产新型热成象仪“探针”的实战状态下的测试。一架武直-10在座舱的顶棚上安装了项目组研制的第一台“探针”。这里要介绍热成象仪的大致原理,它是二次大战时发明的主动红外成像仪的换代产品。在主动红外成像仪之后有一项发明 “微光夜视仪”,它能将物体反射的出来的光线大大地放大加强以在荧屏上成像,它不像主动红外装置会暴露自己,自然大受欢迎,成本也不高。它们大批地装备了部队。只是夜视仪在无星月光的夜间以及有烟雾干扰时效果很差。科研人员又把目光转向了被动红外成像仪,由于它是依靠战车、战机、发电车自身发出的热射线――远红外线来发现它们的,所以也称为热成象仪或前视红外成像仪。它的研制成功得益于科研人员找到了能探测红外线的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将它们在红外光学系统的成像焦点处组成二维阵列,扫描发热物体在这个阵列上形成的强度不同的电荷图象就得到了物体的图象。
后来美国人发现了硅半导体上的“肖特基势垒”效应后,可以在硅晶片上集成很高密度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采用CCD方式扫描其上的电荷图象,就可以得到物体的红外图象。日本人在1987年就开发出512×512象元的高灵敏度红外相机,以及1040×1040象元的高析像度红外焦平面阵列。然而军用型的还在追求更高的灵敏度和析像度。美国人开发了突出图象边界的计算机处理技术,提高了析像度。又采用低温冷却和提高孔径率来提高象元的灵敏度。
我军的热成象仪的科研人员在得到金龙电池和叠层半导体强制冷器件后,立即将它们应用于新型热成象仪的研制项目。金清华教授开发的芯片上印制超导线的工艺,缩小了焦平面上的导线宽度,提高了象元的面积,也就提高了孔径率。整个1024×1024象元的焦平面阵列及其周边的扫描电荷线路、前端信号处理器的CPU芯片都在被冷却到-170摄氏度的超低温,灵敏度大为提高,探测器的体积也缩小了很多。它把微弱的图象信号数字化后,几乎毫无损耗地传输到图象处理计算机中处理,计算机对这些信号根据特殊的算法进一步处理,突出了物体的边缘线条。在荧屏上可以显示出更清晰的图象。并可以将这些图象通过网络传输到别的地方,甚至把侦察机得到的目标信息直接传输到攻击机的火控系统中去。
在测试中WZ-10的射击员在夜暗中清晰地看到了运动着的内燃机坦克的图象,甚至可以透过烟雾看到它们。在与直升机的格斗演练中,对方的涡轴发动机驱动的直升机都清晰地显示在荧屏上。“探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2007年度军方在军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战上投入几乎是前10年的总和,我国的科技人员交出了令军方满意的答卷,有不少项目还在攻关,将会有更丰硕的收获。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