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章独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六章独游
最后,张剑锋一个人来到上山路口上的第一座庙__关帝庙,原先是祭祀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的。他通过着<<三国演义>>知道他不少故事,如斩颜良诛文狃,过五关斩六将以及手提青龙揠月刀单刀赴会等等。向上则有一石坊,为“一天门”。坊前有两块大字碑,一刻有“盘路起工处”,另一则刻“天下奇观”。之后又有一坊,为“孔子登临处”,据说是明朝的巡抚建造。再上便为“天阶”石坊。
此时,红门宫那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整个红门宫建筑象一个倒写的“凹”字。门前仍有“瞻岩”和“起步”等石坊。跨于盘道之上是原祀观音的飞云阁。其右为原祀弥勒佛祖的弥勒院,院内正殿旁有更衣亭。其左为原祀碧霞元君现祀九莲菩萨的元君庙,此山共有三庙祀碧霞元君:上庙为碧霞祠,下庙为灵应宫,此为中庙。清人曾有诗云:红门东亭子,南望见山城。白日照岩邑,薰风送市声。楼台杨柳地,山水古来情。更向徂徕看,汶流几点明。
从门口看,张剑锋发现元君庙里的善男信女们比弥勒院里的多。他虽然没有进去,却面向正殿,双手合十站在门口祈祷了一会,然后才继续往上走去。
向上不远,则有万仙楼。这是一座中国传统阁楼式建筑。据说是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祭祀王母娘娘、碧霞元君及其他神仙的。门洞后刻有“谢恩处”。传说以前皇帝登此山时,地方官一般送到此处,皇帝便令回去,于是他们在此处谢皇帝之恩;也有人说是香客进山返回时,在此叩谢众山神保佑平安的。今天,张剑锋是不用谢恩的。他一不是地方官;二不是虔诚的香客。他想他没必要,况且时代已大变了。忽然他发现挂着的一个小板子上写着“禁止拍照”,他觉得有伤大雅,于是冷笑了一下。
不远处,在通往中天门的路边的树下,一个卖茶水的老汉正在给坐在板凳上喝茶的游客们讲故事。于是张剑锋也凑了上去。
“据说白牡丹跟吕洞宾偷情后生了一个儿子。”起码张剑锋不知这是那来的一个故事。他记得很小时候看电视剧<<八仙过海>>看得韩湘子跟龙王太子争抢白牡丹。但他见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听,也没有打扰他。
“可吕洞宾后来走了,她的儿子就跟了母姓为白氏郎。由于白牡丹不忍乡亲们的讥嘲,于是跟儿子搬到南边的徂徕山。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为送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状况的灶王爷,白牡丹让儿子跟村里的孩子们一起进山砍柴后,也开始准备酒菜祭品。
“白氏郎他们上山后,一个小孩说玩做皇帝的游戏。他们把篮子堆放在一起当作皇帝的宝座,并说谁爬上宝座就让谁做皇帝。那些孩子都没有爬上去,只有白氏郎成功地坐上了宝座。可他们不想让一个私生子做自己的皇帝,于是大家把他拖了下来一顿臭打。
“由于没有钱办更好的祭品,白牡丹正在家里伤心。可恰在这时,白氏郎鼻青脸肿地提个空篮子哭喊着进来了。她非常生气,抓起一根烧火棍,向灶王爷诉起苦来。“灶王爷呀灶王爷,您看到了没有?我们怎么过呀?如果将来我儿子做了皇帝,我就会让他杀死他们!”她越说越气。一边说,一边敲打灶王爷的神像,一会的工夫,她就把灶王爷打得鼻青脸肿的了。
“灶王爷于是向玉皇大帝打报告说。‘陛下,白牡丹发誓如果她儿子做了皇帝,就会杀死全村人。您看看她现在打得我成什么样了。希望陛下不让她的儿子做皇帝。’玉皇大帝听了谗言,于是命令四大天王在下个龙日抽白氏郎的龙筋。
“一天,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告诉白氏郎说。‘你本是真龙天子,将来能做皇帝的,可你的母亲白牡丹泄露了天机。下个龙日,玉皇大帝会派四大天王来抽你的龙筋的。我也无法救你了。但你一定要保护好你的龙齿玉嘴。有了它们,虽然做不了皇帝,可是你仍是金口玉律。’
“白氏郎好不容易熬过了龙日。他非常憎恨那些神仙们。他找了一个葫芦,发誓要把人间所有的神仙们拘在里面。第一个当然就是灶王爷。由于他的金口玉律,因此他的话就是圣旨,灶王爷不得不化作一缕青烟进了他的葫芦里。
“后来,他想把收的众神仙压在山底下。但当刚走过红门宫,就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他觉得他面熟,但一时又记不起来,于是问。‘你是何人?’
“那老头笑着说。‘吾乃吕洞宾是也!’
“是他父亲。他一惊,不小心他的葫芦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那些众神仙们赶忙藏了一个石洞里,就是千佛洞。后来有人在洞上盖了一座楼,就是现在的万仙楼!”那位老人笑哈哈地看了一周他的顾客们。
美丽的故事传说深深地吸引着到这里的游客们,因此有人讲一个人在这山上任何一处地方都能找到一段动人的故事。
再问北二里之遥,则到了斗姥宫。宫门前有一株古槐,因其巨枝扑地如卧龙翘首状,故称为卧龙槐。今年春天,以前的朋友郝光跃曾跟他的同学—现在张剑锋已记不起他的名字了,晃然记得他的外号叫大个—来爬山,张剑锋给他们做过导游。至于这斗姥宫的创建年代,已无典可考了,而从清康熙年间,这里成了尼姑庵,又兴旺起来了。宫门前还有两座光滑如玉的石狮。以前是祀奉斗姥跟二十星君的。可自从成了尼姑庵后,这里便成了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们听泉、观瀑、品茶和赏月的好地方了,尤其“幼尼皆妙婉秀丽,通文字,衣装如美少年。其室宇陈设,饮食供客,极其豪奢,故游客多乐而忘返。”清朝的小说家刘鹗在其<<老残游记>>中写道—“我们这个庙是从前明就有的,历来都是这样。你看我们这样打扮,并不是像那倚门卖笑的娼妓。当初原为接待上山烧香的上客:或是官,或是绅,大概全是读书的人居多,所以我们从小全得读书,读到半通就念经典,做功课,有官绅来陪着讲讲话,不讨人嫌。......虽说一样的陪客行令,间或有喜欢风流的客,随便诙谐两句,也未尝不可对答......”但现在,这斗姥宫里已没有了真正的尼姑。而且现在尼姑也被允许结婚了。当她们穿上道袍,手执木鱼时,是个尼姑;而当她们脱去道袍后,依然可以跟普通人一样享受**的快乐。

在卧龙槐那里,工作人员检查了他的进山证后,他继续前了。过了三官庙不久,有一条小径从山路上分出,而且在路口立有一石,上刻“经石”两个红色的大字。他沿小径走了下去。两边青松吐翠,鸟儿歌唱。甚至他还能听到泉水的流动声。是的,下面有一小溪潺潺流动,只可惜石桥已塌。他不得不从乱石上走了过去。
他又来到了青崖顶上的一个亭子。这就是高山流水亭。其北侧亭联曰:
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
这所亭子就象一只美丽的小鸟在绿树青山之间展翼欲飞。闭目沉思,轻轻展开双臂,闻着野花的清香,他心中立时有一种满足的感觉。在这儿过余生足够了。他被这美妙的大自然的浪漫与魅力所吸引了。
他禁不住想起赵秉文的一自词。曰:水调歌头
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是的,他现在就是一神仙了。站在亭下,沐浴着微风,他竟轻声吟哦起刚得的一首词来。
风流子⊕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云亭间。就深幽松处,不可停。忽如有来风,恰闻鸣鸟声,游人且莫醉,好景人更行。转石级,且见云亭。步加急,应是好心情。/坐在亭间,足望景,好山好景看不足,却把心情听水声,耳倾。叮叮咚咚,无言以饰之,只有可道玲珑。把酒临风,却比神仙,风流谁应。
崖下有石坪数亩,上刻<<金刚经>>千余文。其字大如斗,用笔苍劲,神采潇洒,丰润雄浑,故康有为称之为“榜书第一”。郭沫若先生亦有诗云: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捕。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这就是著名的经石峪了。
石峪西侧,有巨石如劈,刻有“试剑石”三个大字,还刻有“高山流水之亭石壁记”—-记载明隆庆六年万恭建“高山流水之亭”的情景。曰: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敕总理河道、提督军
前大理寺左右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太仆光禄少卿、吏部考功司郎中、南昌万恭撰。
余既表泰山之巅,掠泰麓而南下,则憩晒经之石。石广可数亩,偏刻梵经,皆八分书,大如斗,不知何代所为。近有好奇者,则刻《大学》圣经于上端以胜之。余乃大书“暴经石”,字皆博可六七尺,刻深三寸,垂不磨,以助其胜。北耸石巗,石若斩截而成,涧泉漫石而下以悬于空,巗若垂万珠焉。余辄大书“水帘”,字深刻之,水澌澌淅字上,字隐隐匿水中,斯泰山之至奇观也巳。乃穿涧水而西得石壁,高约十五尺,广约四十尺,夷出天成,下拥石基。余东向而立,则水帘之泉泠泠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依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焉。余嗜鼓琴,辄顾从者曰:夫是倚泰麓之壁也,斯不亦高山乎!夫是临水帘之泉也,斯不亦流水乎!为子援琴而铉之,邀泰山之神,聆广陵之散。若将巍巍乎,志在高山也,又洋洋乎,志在流水也。是谓神品,亦谓神解。从者悦,遂命之曰“高山流水之亭”。
明隆庆六年壬申冬,工部郎中金学曾,主事张克文、黄猷吉、张登云,副使刘庠,参议蔡应阳、佘立,佥事郭良栗在庭。济南府通判王之纲,泰安知州李逢阳刻石。
又因,山坳之中有水帘洞,故明人又有诗刻石云: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暮疑烟。梵音溅沫乾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
张剑锋亦诗兴大发,填词<<风入松经石峪>>一首。曰:
不应带水,此间水最甜。莫要喧哗,淙淙水声人更罕。看经石,若是大彻大悟,无有心烦,有缘真罗汉。/泉洌而酒矣,此处却可饮云烟。幽静处人致远,高山流水不思返。再看经石,却滴滴是泪瓣。
他处在这美丽平静之所,好像忘却了所有烦恼。人世间所有之世事都如云烟会慢慢消尽。如果是属于你的,它最终为你所得;如果是不属于你的,莫要强求。一切命中注定。
当他又回到塌毁之桥时,一位老人告诉他说这是夏季的雨洪冲的。听了他的话,张剑锋的心又不能安静起来。生命之洪是否也会向他冲击而来?正乃“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也。或许,人的一生之中都没静止的时候。为发展自己,他必须随时为自己奋斗。对于平静生活与起伏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他又疑惑了起来。当他置身于这美丽平静的大自然之中,他渴望生活的那份安宁;而当他又回到现实之中时,他真得又疑惑了!必竟,他只是一个凡人。
他的心又在静界与凡尘之间徘徊。“观音菩萨,指点迷津吧!”
那时,下山的人多了起来。为了回去,他不得不随人群下山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