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的父亲母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母亲也不容易,能在目前弱肉强食的房地产业立足,又是女性,是多么的不容易
母亲来自农村,父亲和母亲的结合还要从当年的上山下乡说起。听我爷爷说他的爷爷是前清的一个书吏,就是代人诉讼的那种人(我想可能和现在的律师差不多吧),积了些钱在城里置办一份很大的产业,米、面、油、盐么都做。我太爷爷是个独苗,自然被看的很重,过份的溺爱让他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习性,等家业传到我爷爷手上时已快败完了。饶是这样,解放时我爷爷还是被定为资本家,由于成份太高,我父亲初中一毕业就被下放到农村。
那时我外公是大队书记,我外公祖宗十八代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主,自然根正苗红。父亲刚到农村时由于年龄太小,人又太瘦,生产队根本没法给他派活,只好让他放牛。
来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父亲也有自知之明,接受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放牛生活,每天喂好那十几头牛后就埋头看书。
熟悉知青的人都知道,知青分为两种,即老知青和新知青,老知青是1964年1月16日《中央关于转发国家计委“关于组织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报告”》即[中发1964)40号文件,各地组织实施的,基本上都是些大中学生组成的,书卷气很浓,在农村口碑也不错;所谓新知青就是我父亲这批的,当时政府为了把“红卫兵”这股洪流引向农村这片广阔吸纳地,号召他们上山下乡,这些人少了书卷气,多一些好勇斗狠,和当地人关系很不融洽。像父亲这样整天捧着书本的人少之又少。
父亲被外公认识是一个偶然。父亲所在的生产队有户人家娶媳妇,生产队里唯一的文化人队里的会计生病在医院动手术。这家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没人给他们写门对(我们当地的风俗)。有人推荐说让父亲试试。
父亲一手遒劲的毛笔字技惊四座。
做为大队书记,全大队的婚丧嫁娶外公每次必到。站在旁边的外公不禁对父亲多看了几眼。
当时大队成立以知青为主的“文化站”,唱样板戏,逢年过节给农民演出,外公自然就想到了父亲。接着大队又给农民办夜校,父亲就成了夜校的老师。外公每晚都去听课,还常常让父亲到家给他开小灶,外公很聪明,一年以后就脱盲了。

母亲那时刚高中毕业,顺便说一声,那时上高中是不用考的,是由大队统一推荐。我想母亲能上高中和外公不无关系吧?外公也把母亲安排在文化站工作。
说实话,当时外公并不准备把母亲许给父亲,因为父亲成份太高!可外婆特别喜欢父亲,说这孩子懂礼貌,有教养。。。。。总之哪哪都好,外公是个惧内的人,只好派人提亲。
听说当时父亲不同意,这并不是说他不满意母亲。主要因为母亲是农村户口。
这是我认为该声讨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人为地将户口分为两种?难道城里人就是天生的贵种么?同样为国家做贡献,同样是纳税人,由于你户籍不一样享受的待遇就不同。城里人可以享受医保,可以享受失业补助,有养老保险。。。。农民能享受什么?享受合作医疗?听说一位农民生病花了1万5千多元,去报销时却因为是门诊手术只能报销15元,工作人员指着白纸黑字理直气壮地说“住院手术才按一定比例报销”,我想问:“以后无论大病小病是不是一律住院?”不说了。
父亲最终还是同意了,因为那时回城没有大队的证明基本上是没有可能,他是不敢得罪外公的。
后来知青大返城,母亲也跟着父亲回到城里。父亲被分到电机厂,派出去学习几次后就升为技术员。升官后的父亲开始嫌弃母亲,他们天天吵架。
母亲是要强的,她咬牙坚持,由于没有工作,只好在巷口卖香烟,后来又在车站租了个铺面,主要是卖茶叶蛋。。。。。一点点地积累,凭着自己的精明,后来有了自己的公司。
而父亲的单位由于大锅饭,效率不断下滑,又不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后来就寿终正寝了。失业后的父亲也下海经商,屡屡碰壁,还败了不少钱,看看自己不是经商的这块料,心高气傲的父亲只好忍气吞声地跑到母亲公司来上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