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南渔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①
◎◎◎◎◎◎◎◎◎
这一首《村居》诗乃是描述江南农历二月暖春天气,正当杨柳依依、百草争春之时,村里儿童下学之后,从私塾中解脱出来,趁着傍晚乍暖的微风,兴高采烈地取出家中珍藏的风筝,在河堤上、在平原地带尽情玩耍。
我们现在要听到的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江南的春分时节,这里同样有一帮放风筝的少年。
他们放的这些风筝形态各异,有的似增大的蜻蜓,有的似翱翔的雄鹰,还有天鹅、凤凰等等,这些俱是会飞的昆虫禽鸟,更有其他类似蜈蚣、蜘蛛,甚至斑豹、麒麟等等兽类,这些风筝立刻将堤岸上的天空变得五颜六色、尽态极妍。
这里是洞庭湖区的一个小村子,名唤“湖口村”,因为附近河湖分叉纵横,众人皆以为距离洞庭湖口不远,故有此名。人数不过数百,村民多以种田和打渔为生,兼有喂马养牛、种棉榨油等等营生,各个都是勤奋劳作、少有懈怠,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倒也自在。
时值唐末农民军四起抗争,中原各地兵戈涂炭,黎民如陷水火之中,而这个小村子却因为地处偏僻、天高皇帝远,所以暂时能够不被北方中原地带的政治变动与外地的战事纷扰所影响,颇有一幅世外桃源的幽静与恬淡。
在洞庭湖畔的广大区域里,有众多波涛汹涌的河流。湘水与潇水汇合,曰潇湘,与蒸水合曰蒸湘,与沅水合则曰沅湘,是之谓“三湘”;湘、资、沅、澧皆流入洞庭,此曰“四水”②。
在这“三湘四水”之地,澧水河道便从湖口村附近迤逦而过,千百年以来,水流不息、逝者如斯,数条分岔的河道将村子围在中央,因此这里的地形虽然主要为平原地带,而实际上也是由水流围成的大型堤院。同样,在湖区的广大地带内,一个个村镇市集乃至人口辐辏的城池,便也在这些纵横交错的河道中星罗棋布、自成方圆。
与临近各村落不同的是,湖口村东侧有一座数万年前盘古开天辟地时形成的山峰,高约万丈,因为笔直峭立、山路难行,故罕有人迹,跟一座孤山差不多。村民世代喂马,时有马嘶声从山中传来回声,此山因而得名,称作“响马山”。
湖口村的河堤上,此时正有不少孩童在尽情呼喊,竞争着将自己手中细绳牵引的风筝送入更高的空中。时至傍晚,夕阳缓缓西下,在晚霞残照之中,在孩童们的稚语欢笑声中,远处河堤上渐渐出现两个少年的身影,正迎着绯红璀璨的霞光快步走来。
他们身体四周环绕着氤氲的气息,仿佛是从远古中走来一般!
待渐渐走近后,几个在一旁看风筝的孩子们认出了他们。
“在山里练功的两兄弟又来了!”一名男孩高声叫道,旁边的一帮孩子也转过身来,远远望去。
李家兄妹俩此时正放着一个斑豹模样的风筝,哥哥李小山左手握着线轴,右手调拨着绳子,妹妹小荷花则在一旁手舞足蹈、兴高采烈。
听到旁边的喊声后,李小山转过头来冲着走来的两个少年笑了一笑,复又将视线转回到了风筝上,小荷花则仿佛更加高兴了,转身蹦跳了起来,一边挥手一边朗声叫道:
“成昆哥哥、成弦哥哥…你们快来呀,我们新做的风筝,快来看呀!”
走来的两位少年,脸色都有些激动,脚步也是越来越快。很显然,他们也早已迫不及待了!
◎◎◎◎◎◎◎◎◎
“两个月…又有两个月没有下山了。”个头稍矮的少年一脸稚气,面容俊雅、棱角分明,喃喃说道,“哥,我们又有两个月没有下山了,小荷花好象又长高了点。”
“是啊,山下的人喜欢吃山里的野果,可我们一连几个月都要吃这样的东西,就算是再好吃的东西也吃腻了。”哥哥成昆说道,虽然他只比弟弟大两岁,但是明显少了些稚气而多了几分英勃,身材高大挺拔,眼神灼灼生辉。

两兄弟虽然外貌俊朗,但是因为山中生活清苦、饮食单调,两人都显得体型偏瘦,体格虽大,身材却并不粗壮。
此刻成昆正跟弟弟成弦一样,高兴莫名,因为几个月来,他们都在那座孤山上风餐露宿,大部分的时间里,它们只能喝瀑布留下的山泉水,吃四处采摘的野果,住阴暗潮湿的山洞,穿一些简单缝就的粗布衣裳。
哦不,不仅仅是几个月,而是十三年!自打两兄弟记事以来,他们就知道自己一直住在山上,随着师父练习武艺和识字读书,山下的大叔大婶告诉他们,他俩自从十三年前就来到了村子里,现在他们两兄弟一个刚满十五岁,一个才十三岁,那也就是告诉他们,当哥哥成昆才两岁、弟弟成弦才刚刚出生的时候,两人就来到了这个村子里。
但是他们的父母是谁?
村子里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两兄弟也不知道,师父每日除了让他们练功习武和读书写字外,从未提过这些事,每当他们要问时,师父只是严肃地告诉他们,等到合适的那天,一定会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地向他们说明白,当他们还没有完全明白事理的时候,这些事情他们还是不要打听为好。
可是他们已经长大了,哥哥成昆已经十五岁了,弟弟成弦也已年过十三,但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目前正在何方。
为什么父母亲从来不到湖口村来看我们?这是两兄弟十多年来一直苦苦寻思的问题,可是这问题却从来无人为他们解答。十多年来,他们每隔几个月才下山一次,小的时候是师父带下山来,到八年前,也就是哥哥满七岁之后,师父才让他们独自下山,之后就一直是两个月才能下山一次。
每次他们下山,都会带些山里采摘下来的山肴野果捎给村里的大叔大婶,或者是卖掉其中的一部分换些纸笔带回给师父,另外如果还有剩余,便买一些大米带到山上,但是当他们向大叔大婶们问起自己的身世的时候,他们总是摇摇头无可奉告,或者也有热心的老人告诉他们,“等你们长大后,自然就会知道了。”仿佛这些人明明知道却不告诉他们一样,每当他们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这些人却还是一贯的摇摇头走开了。
但是还好,村里的生活安静恬淡,与世无争,这让他们平静地过着日子,在师父的督促下,他们学会了不少的武功招数,特别是在轻功一途,两人的功底颇为扎实,虽然不能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厉害,但是却足以防身。同样,虽然不能算是学富五车,但兄弟俩却也每日诵读四书五经乃至诸子百家,胸中多少也积攒了一些学问。
但是这样的日子太过平静了,让他们觉得平淡而没有波澜,师父威严而谨慎,平日里不苟言笑,让他们觉得拘谨,只有当下山之后、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时,他们才能天真无邪地游玩。
所以这一次下山,他们也是犹如解脱了一般,一路哼着歌,快步走来。
他们背着两口袋山里摘来的新鲜野果,先到了李小山和小荷花的家里。李大叔和宁大婶告诉他们,两兄妹去河堤上放风筝去了,于是兄弟俩放下口袋,急忙来到河边。
“和他们一块回来吃饭啊!”大婶在后面远远叫着。
“好~~”
兄弟俩高高兴兴地去了。
◎◎◎◎◎◎◎◎◎
注:中注解缀于一章的结尾处,方便大家参考。另外,简要注解只放在引文之后,不再于一章的结尾处重复。)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七绝诗《村居》,此处用其诗意,并非指小说背景为清代。
②:“四水”:按照由南向北的地理位置,湘、资、沅、澧四水入洞庭,这是洞庭湖区的基本地理常识;“三湘”合称,始见于《战国策》,《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里称“三湘”为湘乡、湘潭、湘阴,这是另一种说法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