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63年的那场大水肆虐着整个华北大地。而9岁的寅虽不谙世事,但却异常地感觉到了家庭将面临着的巨大变故。他的父亲母亲原来都曾是受到世人青睐的佼佼者,皆因为1958年的那场右派补课运动——
于是,故事就从北京的1948年开始了,有两个来自山东的懵懂青年,其中一个就是寅的爸爸——鲁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两个男人竟然与皮货店的两位小姐不期而遇,而最终鲁山与二小姐淑芬产生了爱情。另一个山东青年志宏与淑芬的姐姐淑芸产生了爱情。但是两个热血青年的政治信仰竟截然相反。人各有志,岂能强勉!志宏毅然参加了青年军而离北平而去。一去不返。
随着北平的临近解放,李家的皮货生意愈渐萧条。个中原因竟然是淑芬的哥哥全保暗自吸毒。随着事情的败露,李家皮货店破产倒闭。哥哥全保经历了戒毒的炼狱,终于成功,但是他自己竟然也悄悄地离开了北平而一去不返。北平的一切都落在了鲁山一个人的肩上。好在北平解放了,鲁山和淑芬陪伴着古老的北平迎来了历史的新生。
鲁山的工作神秘而诡谲。随着北京临近解放,**领导王书记的出现,淑芬才逐渐清楚了鲁山的地下工作者的身份。
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鲁山和淑芬的爱情健康地发展着。他们一起参加了革命工作,鲁山成为革命军人,被分配到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任政治教员,淑芬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而后被分派到华北某县搞土改。
淑芬搞土改的县竟然距离鲁山的老家不足百华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淑芬为了探望鲁山的父母亲,她到了鲁山的老家——但是她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鲁山的老家里竟然还有一个媳妇!
淑芬无论如何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因为她的姐姐就嫁给了鲁山的老乡,一个叫景书的人。景书家里有一个媳妇。当时淑芬就问过鲁山是不是也有一个媳妇。鲁山只说自己已经4、5年没回家了,即使有媳妇,也一定发霉了。而现实却真的是淑芬所最不想看到的。她对鲁山近乎绝望了。她决意离开鲁山。
回到北京以后,父亲大病了一场,淑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都小,姐姐也不在北京,多亏了鲁山前后照应,父亲才转危为安。经父亲再三相劝,淑芬才与鲁山言归与好。鲁山快刀斩乱麻,立即与家里的媳妇办理了离婚手续。
伴随着朝鲜战争的开始,为了鲁山的工作,也为了结婚和成家立业,淑芬到了石家庄工业局工作。
在新的场景里淑芬结识了老红军陈主任和陈嫂子。她感受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同时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无限魅力。也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社会变革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的贡献。
伴随着朝鲜战事,他们决定尽快结婚。
在军队这所大学校里,在陈主任的亲切教诲和领导下,鲁山的工作取得了优良成绩,多次立功受到嘉奖。鲁山及其步兵学校的研究成果也开始被全军所关注……

淑芬亲历着鲁山的进步和陈主任和陈嫂子的关怀而生下了两个男孩……
社会的清明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成果,这种成果必然会使全体人民受益。社会变革的成果被普通公众所分享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而那些为社会变革做出了巨大牺牲的老一辈革命者的风范也进一步促进了建国初期的社会清明程度。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精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陈主任当属这样的老一辈革命者的代表。
一如陈主任们用鲜血和生命打下了江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为人民打下了江山,因此他们对这个江山的建设也如打下它的时候一样,竭尽全力地为建设好它而继续做着自己的贡献。
但是战争的惨烈和社会变革的残酷又同时纠葛,面临着新的利益分配,必然产生新的矛盾纠葛,胶合在一起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战争的疤痕和创伤是那样难以弥合与痊愈呢——只要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哪里还有**的完整,更不用说精神的创伤,从朝鲜战场少年凯旋归来的人们是活着的人,但是他们的战争创伤无时不刻在折磨着所有的中国人呢!
陈主任身上的十几处伤疤,李政委用军衣勉强裹住的那只体外膀胱,一个老战士的被战争夺去双腿后的残肢,无一不是诉说着战争劫难之后的人们如和融入新的社会。也为社会必然向战争那样继续着一种残酷……人们似乎都在向往回归自己的故乡,然而乡归何处?
而此时的社会矛盾已经初露端倪——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间悲剧总是在社会变化的涡流中而发生。而人世沧桑的悲凉便应运而生。其中的人就只能在这种变化的旋涡中挣扎。
当社会逐渐显现出新的矛盾萌芽的时候,其中的人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厄运的降临,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和对老一辈革命者所创立的新时代的信任,足以让他们推心置腹地对待自己身边的一切,这其实就是一切善良的革命者的虔诚,事实上,他们将被历史证明,自己其实是正确的,然而他们自己及其自己的爱情将面临着一种炼狱的考验——
对于这样一个家庭,其实厄运并不是突然而至,而是逐渐加深的。所以他们仍然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和难得的温馨——
困窘最终袭击了他们,他们的漂流也就开始了,他们面临着一如鲁滨逊式的漂流——
在经历了一端平静的都市与乡村生活的转换之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与所有的中国人一样,寅的一家面临着更大的变数。背负着一个历史如此复杂的家庭背景,寅的生活逐渐跃入了人们的视野。
寅的童年是美好的城市风景,而少年时代却是如进入地狱一般。
寅经历了诸多的良善和丑恶的双重熏染,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生存、生活、生长着……
母亲的忧郁日甚一日,她曾经多少次要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离开那个可怕的饥饿与恐怖叠加而成的火坑,然而,乡归何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